APP下载

辩证看待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重要作用

2012-04-29李建明胡秋实

经济师 2012年11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人力资本科技创新

李建明 胡秋实

摘要:马克思在创立劳动价值论学说的时候,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归结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这是一句当时的情况作出的结论,100多年后,科技和管理在生产中占得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们在整个产品价值的形式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促进我国企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科技创新 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11-02

100多年前,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它所阐述的基本理论,也成为颠扑不灭的真理,但是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所讲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里笔者就当前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和发展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深刻理解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劳动作为一个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曾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区分,比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以及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等。总之,马克思讲的劳动就是在生产活动中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他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建立在上述一系列的劳动范畴基础上的。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价值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且这个“劳动”仅指抽象劳动或者活劳动,因此,劳动成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领域里的活动,才是生产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对于“把按劳分配与按生產分配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要提高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人员的工资报酬,充分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的论断如何理解呢?其依据是什么?我们说是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向来重视具体劳动,轻视抽象劳动;重视体力劳动,轻视脑力劳动。其实有的脑力劳动跟体力劳动一样,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而且是创造很大价值的劳动。管理活动和科技活动都是很重要的劳动形式。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有这方面的论述:他说“归根结底,如果把生产活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是人的力量的耗费。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人类劳动力的运动在不同的生产活动中只是改变形式,它当然必须有一定的发展,才能以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耗费。”马克思又讲:“复杂劳动只是简单劳动的乘方或不如说是自乘的简单劳动,因此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更多的简单劳动。”(《资本论》第一卷P20、P21)基于以上论述,经营管理活动和科技活动就是发展了的劳动形式,它们同样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二、承认经营管理和科技活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并不否认劳动价值论,而是对它的坚持和发展

或许有人要说,照你的看法,资本家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创造价值了,这岂不违背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此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一方面,资本家作为资本的化身,他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工人阶级起来剥夺剥夺者的原因;另一方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作为一个经营管理者,他也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也有体力和脑力上的耗费,因此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之所以未提及,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程度还不高,管理活动虽然必不可少,但资本家对企业的管理付出的劳动相对于他无偿占有的工人剩余劳动要小的多,资本家对工人的无偿剥削是主要矛盾;二是《资本论》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是完全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当然他不会着力分析资本家在经营过程中劳动付出和经营收入的关系。但是,仅此就否定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付出的劳动不创造价值是不客观的。

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和凸显。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企业要转型升级,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高地,把创新作为“十二五”时期重点来抓。所以不研究100多年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用本本主义的态度检测劳动价值论是非科学的。

承认经营管理和科技活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其理由是:

第一,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新技术的出现已经对经济生活和国际市场产生了强烈影响,知识经济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进入19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以微软为代表的众多计算机软件公司知识和技术等因素之和。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经典作家也有过阐述,马克思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如此巨大的发展,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曾获得科技界最高荣誉奖的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研究的高产杂交水稻,多年来积累增产3500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稻谷能养活6000万人,相当于一个大省的人口。我们能否认他的研究工作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吗?除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外,管理已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拥有同样素质的职工和技术水平相差无几的企业,由于经营者水平的差异,有的可能在竞争中不断成长,有的则可能淘汰出局。广东省顺德市的美的集团,创业之初只是一个小小的乡镇企业,早在80年代,美的集团的老总们就颇俱战略眼光,从广州大学一次就“买”进26名大学生,组建企业“智囊”,同时出高薪聘请“星期曰工程师”,帮企业出谋划策,进行科研攻关,结果由一个小企业一跃而成为闻名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名星企业。与此相反,又有多少大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管理不好而走向衰败呢?许多企业的兴衰史说明科学的管理已成为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所以,经营者的管理作为一种劳动形式,也应该是一种生产力,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然而,100多年前,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时,并不包括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马克思在分析价值时,反对把其他条件放进去,那么是不是马克思不重视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作用呢?不是。他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马恩全集》第46卷下P217)可见对于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早已预见到了,但在劳动价值论里为何未提及呢?主要是因为他那个时代,技术和管理在生产中的作用远没有今天这么显著,它们在生产产品、创造价值中的作用远没有今天这么巨大。或者说,在商品经济不太发达的阶段,管理和技术的作用并不明显,这时价值的生产更重要;而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条件下,技术和管理的作用极为明显,价值的实现更重要。如果没有高科技做后盾,没有科学的管理为前提,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是没有市场的,产品卖不出去,工人的活劳动不能被社会承认,等于无效劳动。现在看来,只有实现了商品价值的劳动才称得上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恐怕也是微软公司电脑技术遥遥领先,比尔·盖茨雄居世界首富之位的原因吧。第二,从理论讲,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关于劳动的定义,科技活动和经营管理也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巨大耗费,是物质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科技活动与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是一个因分工而隔开的总过程。它作为高智能的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当然,这里指用于生产中的科技劳动,是已转化了的现实生产力)。经营管理活动作为物质生产过程的前奏和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的始终,在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和生产技术结构已发生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更是一种“绞尽脑汁”的复杂劳动,我们称这种善于管理的高素质的经营者为企业家,试问,经济生活中能获得如此称谓的又有几人呢?因此,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如果固守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仍像过去只承认直观的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而看轻甚至否认科技活动和经营性劳动,我们是要吃大亏的,所以,只有深刻理解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才能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民族的腾飞才有希望。

三、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具体来讲,包括企业中的两类人,一类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另一类是具有企业家索质的经营者。这两类人的共同点是作用突出且不可替代,在现代经济中,他们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甚至有时是决定性的。世界知名企业无不拥有自己的高新技术,这些高新技术既是使自己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阻止竞争对手进入该领域的有效手段,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的企业才能领导市场潮流。产品老化、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的企业迟早要被淘汰掉。可以说,当今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支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高新技术,一个是科学管理,一项发明创造应用于生产不知要节约多少成本,节省多少活劳动,一个好的经营管理者所创造的效益远远超过几百个员工的产值,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技术人员和这个管理者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一般劳动力所不具备的,所以人力资本不是一般的劳动力商品,而是一种能比一般劳动者创造出更大价值的特殊劳动者。无论哪个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大潮中立稳脚跟,必须充分重视和有效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价值得不到承认的后果是擁有人力资本的人缺乏为企业工作的动力,企业凝聚力下降,造成人才流失。我国国有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最深,人力资本流失问题也最严重,流失的人员大多数是管理和技术骨干,据统计,有的国有企业流失人员多达60%,而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70%以上来自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带着管理经验和营销网络另起炉灶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另外,人力资本被挖走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国自1978—1997年20年间,累计出国留学40万人,除10万在校学习外,回归率与滞留率却呈现1:2的倒比,学成归国者仅10余万。硅谷目前约7000家高科技公司中有70%以上中国人和印度人为之效力。那么怎样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力资本为本企业为本国效力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形成对人力资本的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让我们先看看美国经理人员的薪金有多少。美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分为三部分:基本工资和年度奖金、长期激励机制、福利计划,其中的长期激励机制早在80年代就形成了,那就是始终使经理人员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股票期权。1990年,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获得了1670万美元的年收入,来自股票期权的占87%。1990年美《商业周刊》对上市公司前365家中的730名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所做的调查结果表明,高层管理人员平均年收入达195万美元。而对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也给与了很高的奖励。一般的是科技人员创造的价值与收入挂钩。正是基于这两点,才使美国的企业在不同行业和领域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才使美国的经济稳居世界第一,才使美国的军事处在独霸世界的位置。在这里,我们不是赞成美国的强权政治,而是要吸收美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办法。目前,我国的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开创新之风,为科技创新营造浓厚的氛围,宽松的环境。同时,科技人员的辛勤要得到承认,劳动价值要得以体现。虽说科学技术不完全是用金钱买来的,但没有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科学技术也是不能很快发明出来的。另一方面,要在企业管理上下功夫,一个企业,不但要有一支科研队伍,还要又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人。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于企业来说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有时管理更重要。所以,要充分调动管理者阶层的积极性,把他们在管理方面的智慧和能量最大限度释放出来。对于管理人员付出的劳动和用智慧总结出来的先进管理经验,也应该给于一定的奖励。就目前而言,用股票期权的办法激励管理阶层较为适宜,这样把管理人员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处在先进行列。

当然,我们说人力资本主要成分是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但也并不排除一线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由于一线工人是各项技术和各项制度的操作者和落实者,他们最有权力评论技术和制度的优劣。因此,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他们的实践经验,我们也要十分尊重。对于他们做出的贡献,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物质利益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又处在主体地位,企业内部的分配可以有一定的差别,但要防止差距过大。要使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活力,才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玲者,刘盼军.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经济论坛,2004(8)

2.卫兴华.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11)

3.朱明,吴佩琳,乔健生.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生产力研究,2002(7)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市政府招待处,河北衡水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局 河北衡水 05300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人力资本科技创新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