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的形象源自哪些动物?

2012-04-29李湘涛

百科知识 2012年1期
关键词:扬子鳄图腾动物

李湘涛

龙这種神异的形象大约起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龙生着驼头、马脸、虎鼻、牛耳、豹眼、鹿角、狮鬓、蛇身、鱼鳞、鹰爪,它能长能短、能幽能明,能飞上天空呼风唤雨,能潜入海底兴风作浪,而且还是风调雨顺的保障。作为自然界从没出现过的一種动物,它是原始先民对自然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那么,是哪些动物给古人以启发,从而勾划出龙的形象的呢?

龙为鳄说

龙是鳄形象的艺术升华,这種观点现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有些人甚至肯定地说: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其蓝本应该是扬子鳄。

扬子鳄,古称“鼍”或“鼍龙”,俗称“土龙”、“猪龙婆”等,是我国特产动物,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種温带淡水鳄类之一。扬子鳄原来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根据化石记录,它们几乎遍及过大半个中国,特别盛产于自武汉以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家族兴盛,数量繁多。

扬子鳄是如何被塑造成龙的呢?首先,扬子鳄具有比较狰狞的相貌、水陆两栖的生活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这些都会引发古人对它产生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使其成为众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的动物,因此也就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披满鳞甲的身躯;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大而圆的突起眼睛;粗壮的长尾;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有横条纹的腹部。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充分发挥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其气势和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的形象了。

扬子鳄生活在河湖沼泽地带,《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或许就是指龙(即扬子鳄)与蛇是同样生活于类似环境之中、习性相近的两種动物。“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明了龙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这也符合扬子鳄的生活特点。《说文解字》中描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扬子鳄有秋天隐匿、春天复醒的冬眠习惯。古人每见扬子鳄与雷雨同时出现,雨下自空中,因此想象它能飞翔。

扬子鳄在水边打造迷宫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两三米,平时也多栖息水中,故人们想象出“龙王居住在水底龙宫”的神奇景象。看到每当发洪水时扬子鳄因洞穴被冲毁而四处逃避时,人们便认为“龙王在兴风作浪”,岂不知扬子鳄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扬子鳄以鱼、蛙、蚌等为食,蚌壳内多有珍珠。当有人看到扬子鳄争食蚌类时,嘴里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龙戏珠”之说。

扬子鳄交配产卵的季节正是多雨的时候,由于雄鳄是通过叫声寻找雌鳄的,于是人们把扬子鳄响亮的叫声与风雨的来临联系在一起,正应了“龙可以呼风唤雨”之说,也符合龙能翻江倒海的特征。

后来,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很多地方的扬子鳄便逐渐绝迹了(扬子鳄现在仅残存于安徽、浙江两省的极少数地区)。因为扬子鳄在大多数地方的现实生活中已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龙形象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结果龙与扬子鳄成了两種不同的概念,龙形象的来历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甲骨文中的“龙”字非常象形:‘头上有角,口大,身上有花纹,而且身体弯曲。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先生就认为,除头部有角外,从龙的象形特点推断,“都是鳄的形象”。其实,年老的鳄头上棘突常常较明显,这很可能就是被古人误认为角的原因。

其实在古代时,我国还分布有另一種鳄类——湾鳄,它在我国绝灭的时间大约在1510年左右的明朝中期。湾鳄是现生最大的鳄类动物,体长一般为2.5~7米,最大的可达10米,体重可达200~300千克。它与扬子鳄在形态上不同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第四枚下颌齿正对着上颌的缺刻处,所以当嘴闭合时该齿就显露在外面。

湾鳄的性情十分凶残,不仅经常袭击在岸边饮水的牛、羊等家畜,也会主动攻击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少骇人听闻的惊险故事。唐代文学家韩愈“驱鳄”驱的就是湾鳄,他还曾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祭鳄鱼文》。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远古先民,特别是南方居民的龙图腾与水中的鳄等会危害人的动物密切关联,并且完全可能是由于经常被鳄侵害,产生恐惧,从而导致崇拜。

龙为蛇说

关于龙的原型,能与“龙为鳄说”比肩的就是“龙为蛇说”了。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龙“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也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種大蛇。这種大蛇的名字就是‘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種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这種观点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他们认为不管龙的形象变化如何,其主干部分还是蛇,而蛇的进一步神秘化便升华为龙。

原始先民所崇拜的龙其形象脱胎于蛇,更具体说是具有某種巫术意义的神化的蛇。蛇出没于山林、川泽、草莽之间,既善潜藏,又善袭击,毒涎可致敌于死命。这些特点都会使原始先民产生恐惧和神秘联想。蛇那種使人不可理喻的魔力让人屈服,因而向蛇祈求庇护,于是出现了许多尊蛇为图腾的氏族。大量的人类学材料、民俗学材料和古文献资料证明,在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广泛流行对蛇的图腾崇拜。

正是由于蛇图腾崇拜的盛行,造成后来蛇图腾演化为龙后,在龙的观念和造型上,仍然保存有上古蛇图腾的孑遗。在我国原始社会,在中原地区有以水中动物或两栖动物作为图腾的几个近亲氏族结成的一个联盟,其中最主要的是以蛇为图腾的蛇氏族。蛇加以神秘化,变成图腾神物,就是龙。因此蛇氏族也就是龙氏族,他们的大酋长就是蚩尤和禹。也有人认为,龙最初的形象是蛇,所代表的自然力是土地。还有人认为,最早的龙就是有角的蛇,以角来表示其神异性,甲骨文、金文所见的龙字都是如此。

全世界现生的蛇类大约有2700多種,我国大约有近200種蛇类,包括盲蛇、蟒、闪鳞蛇、游蛇、瘰鳞蛇、眼镜蛇、海蛇和蝰蛇等。龙的原型到底是哪一種蛇?有的学者在分析研究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的资料后,认为很可能是蟒。因为蟒为“蛇中之王”,故古人以最大的蛇——蟒为基形塑造龙。我国仅有一種蟒,即黑尾蟒,是我国所产蛇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蛇类之一,体长为6~7米,体重50--60千克。蟒虽然行动迟缓笨拙,却是一種很贪食的动物。它没有毒牙,捕食的时候一般在地面上、山溪间或在树干上盘成~团静候,等待猎物

挨近时,就慢慢地将头、颈抬起来并向后收成“s”形,然后突然将猎物一口咬住,用身体紧紧缠裹,直到猎物被绞死或不能再挣扎时再将其吞食。由于它的下颌骨与头骨的关节非常松驰,下颌左右两半和口腔各部位都以富有伸张力的韧带相连,口能张开到130°以上,咽喉也富有弹性,胸部没有胸骨,体壁可以自由扩张,所以即使比它的头大好几倍的动物,也能被囫囵吞咽下去。密林中和水中的各种动物,大到野猪、野羊、鹿,小至鼠、鸟、鱼、蛙,以及猪、鸡、鸭等家畜家禽,都是它的食物,有关蟒吃人的传说也有很多。

不过,其他蛇类也有一些人提及,例如四川凉山彝族以一种在彝语中称为“尔布”的红色小花蛇为龙。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张孟闻通过对古代文献典籍和古文字方面的有关材料进行考证,提出龙近于五步蛇的说法。五步蛇又有“五步龙”之称,学名为尖吻蝮,是著名的剧毒蛇类,因人畜被咬后五步之内昏倒而得名。五步蛇以其令人恐怖的剧毒而被奉为神物,成为龙的前行图腾。

其他的说法

此外,还有人认为龙的一些主要特征与蜥蜴类更为近似,而且某些古人对蜥蜴的描绘也与对龙的描绘相似。有学者考证,滇南峨山等县的彝族以当地的山壁虎(一种蜥蜴)为龙,他们每年耍龙灯时制作的龙就是蜥蜴形。前苏联学者则指出:龙是印度蟒和爪哇飞蜥相结合的产物,后来在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巨兽骨骼影响下成为有翅怪物,最后在口头传说中又变成了神话般巨大而凶残的怪兽。

爬行动物中的最后一个类群——龟鳖类,甚至两栖动物和鱼类也有人提及。例如,清朝《西疆杂述诗》记载维吾尔族历法史料申说:“地支亦论所属,辰则属鱼”;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十二生肖中,龙的位置也被鱼所取代。因此,关于龙的形象之由来,一种说法认为龙是以各种水族为主体(主要是湾鳄、扬子鳄、蛇、龟等)与鸟兽复合而形成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同地域的人们选择不同的物候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候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

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恐龙也被一些中外学者提及,例如美国学者海斯在其所著《中国的龙》一书中就认为龙即远古时期的恐龙。由于龙是我国先民传说中的神秘的动物,能飞翔于天空,行走于陆上,潜伏于深渊,是一种了不起的自然界生灵。而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中,有恐龙、翼龙、鱼龙等曾经成为称霸海陆空的动物。不过,早在1942年,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就首先论证了古生物学上的恐龙与我国传说中的龙毫无关系,接着又论证了传说中的龙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他也是第一个科学论证“龙是假设动物”的人。

龙之九似

事实上,龙的确具有许多动物的特征。宋朝的《尔雅翼》就描述过龙之九似:“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以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如此复杂神异的形象,难怪会产生种种互相抵牾却又能自圆其说的说法。

关于龙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上古蛮荒的世界里居住着众多的部落,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事。轩辕黄帝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统一了数十个小部落。当时,每一个部落都有各自崇拜的对象,其中有蛇图腾、马图腾、鱼图腾、鹰图腾、熊图腾、豹图腾、羊图腾、象图腾、狗图腾等等。黄帝为了使各氏族部落能够紧密团结,决定制定一个共同的图腾。经过一番思考,他参照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制定出了特别的图腾:蛇的身、马的脸、鹿的角、象的牙、鱼的鳞、羊的须、鹰的爪……由于联想到这个图腾物要腾云驾雾、翻江倒海,而且在现实的动物世界里根本找不到,于是就称其为“龙”。从此以后,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力量、腾飞、权威、吉祥和欢乐的象征。

有许多鸟、兽等其他动物的身体的一部分也丰富了龙的形象。最早在东汉王充所著《论衡·龙虚》中就有龙是“马蛇之类”的说法,这是他根据秦汉时期所流行的龙形(“马首蛇尾”)对龙的原型所作的初步探讨。而汉代流行的“马首蛇尾”的龙又是继承前代的,殷周遗存至今的器物上面的龙形即是马首蛇尾,甲骨文中也发现其痕迹。蒙古族学者阿尔丁夫甚至认为:华夏民族文化中龙的原型是野马。但是,龙是雨水之神,马非水陛之物,上古先民怎么会取马作为龙的模特儿呢?于是,有人提出这种马应该是河马。河马比普通的马更加神秘,更能诱发上古先民的神思。《山海经》、《尚书》等均有水马、龙马出河的说法。在距今1200万~1万年前的上新世和更新世时,河马也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各地,我国云南就发现有上新世的河马。另外,有的学者认为龙起源于水牛,龙本是南方民族对水牛的称谓。关于龙首形象最初来源之一当与猪首有关的说法也有很多,认为龙的起源和诞生与原始农业密切相关。

形形色色的龙,是各自独立地产生于各个地区的,龙形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华大地上曾经长期共存过姿态不一的多种的“龙”。由于龙具有很大的神秘性,更容易被后人把那些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神灵性托附在它身上,使它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北方诸族与马为友,就添上马的特点;南方诸族生活在水边,与鱼为伴,就添鱼的鳞和须。为避蛟之害(其实是鳄),就附上鳄的特性……

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提出一种“泛龙论”,认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对龙的看法并不一致。例如滇西哀牢山彝族以穿山甲(龙鲤)为龙,其山神庙所绘纪日“十二兽”神像便以穿山甲代龙。穿山甲是在我国南方丘陵山麓中生活的一种善于掘洞而居的动物,挖洞之迅速犹如具有“穿山之术”。它除了脸部和腹部之外,全身披着500~600块呈复瓦状排列的、像鱼鳞一般的硬角质厚甲片,这样的外表的确会使人联想到龙等古代神话中的动物。

穿山甲虽为陆生动物,古人却将其归于水族,称为鲮鲤、鲮鱼,甚至径称龙族,就叫龙鲤,或叫龙鱼。宋代庄绰《鸡肋编》说:“鲮鲤乃穿山甲”;“鲮鱼何所”是屈原《天问》中所设的一问;《山海经·海外西经》说,轩辕之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鲤)”;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载龙鱼图样,头上有角。将其与穿山甲相比,古人想象中的龙鱼,是以穿山甲为原型,对颈部头部做了夸张,以求向龙的造型靠拢。

按照《尔雅翼》以及民间传说,与龙有关的动物还有驼鹿、虎、豹、鹿、狮、兔等人们熟知的兽类,以及属于鸟类的鹰。有人还提出龙身是“扭动的虫形”。此外,还有人主张龙的原型是长颈鹿以及属于软体动物的蜗牛、属于昆虫的蚕等动物。在民俗调查材料中,有些地方还以鸡、蝌蚪、羊、黄鳝、泥鳅等为龙。由于这些观点都太离谱,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龙是古人对一些爬行动物和一些兽、鸟、鱼、虫等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神物。龙的形象不是自然界中某种东西的简单再现,而是以某种动物的形貌特征为主体,融合了其他动物的形貌特征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这一点也已经逐渐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这是龙崇拜起源研究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主要收获。不过,这一观点还有待于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得到充实和发展。

猜你喜欢

扬子鳄图腾动物
扬子鳄分四步过冬
《这条比较傻》等
成长吧!扬子鳄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浙江进行扬子鳄第7次野外放归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
扬子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