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需求的边际欲望与边际效用及其研究意义

2012-04-29锺兴永锺光荣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2年1期

锺兴永 锺光荣

摘 要:人对物质的价值需求是有限的,对精神的价值需求是无限的。人对价值的需求或占有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且表现出特有的规律。一是人对价值占有的边际心理欲望递增与边际效用递减的二律背反规律;二是人对价值付出的心理边际欲望递减与边际效用递减呈同向关系的规律。研究这些规律,对于增进价值包容与价值和谐,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价值需求;边际欲望;边际效用

On the Marginal Desire and Marginal Utility ofValue Satisfac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Abstract:Peoples material desires are definite, while their spiritual needs are indefinite. In fact, there exists a process of desire and posession when people want something, displaying its characteristics. One is the rule of antinomie, that is, peoples increasingly maginal desire for things contrasts with the decreasingly marginal utility. The other rule is that both peoples maginal desire in the inner heart for things and its maginal utility are increasingly on the decrease. Therefore it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to conduct a research into these rules to boost value tolerance and harmony.

Keywords:people, value satisfaction, maginal desire, maginal utility

人的价值需求主要是指人对物质的价值需求和对精神的价值需求两个方面。人对物质的价值需求是有限的,对精神的价值需求是无限的。林左鸣教授等认为:传统的商品价值因不断容入旨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便是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毫无疑问,价值本质上是实践的,价值概念建立在人类生活实践之上,它既不是自在事物本身或固有的性质,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构建出来的,而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对价值的认识要在实践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价值的历史性,这更有利于把握不同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独特规律……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方式,代表了人自我实现的程度,也反映了与之相对的经济发展阶段。价值研究要坚持历史的立场,就不能把价值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1]也就是说,人对自然价值的需求,从生理性的基本需求来说,自然满足是客观需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需求,也就变成了追求,则是主观需求。所以,人对自然价值的需求,一方面是数量的需求,即先是满足生存的需要。当这一需求达到后,也就产生了另一方面的质量需求,即再是满足享受的需求。这个由价值数量到价值质量的需求是一个质的飞跃。然而,在这一飞跃稳定之后,再出现的是对数量和质量共同的、上升的,大量的、无限性的追求。这时,也就是人的欲望的强化。爱因斯坦说:“商品的生产和分配是完全没有组织的,这导致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担心被排斥在经济循环之外,这样的话,他们就苦于想要各种东西却又无力购买”。[2]

根据人对价值需求的内涵考察,人对价值的需求或占有往往表现出特有的规律。

一、人对价值占有的边际心理欲望递增与边际效用递减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而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也是有限的。但是,人对物质的精神占有欲却是无限的。人的生理价值需求的有限性所产生的边际效用递减,通过人的感受性精神方式表现出来;人的心理需求的无限性所产生的超边际效用递增,通过人的直观性物质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构成了人的物质价值享受边际效用和边际价值递减,人的精神价值享受超边际效用递增和超边际价值递增。人的精神需求的无限性,推动着人对物质价值占有的无限性。从精神上表现为占有心理欲望的无限贪婪;从物质上表现为经济价值的无限增进。

(一)人对价值占有的边际心理欲望递增

自古人心高似天,做了皇帝想神仙。这是内在需求的驱动力和外在物质的诱惑力所致。如万事万物均离不开阳光,但当人们长期遭受阳光照射难耐时,便会对太阳产生厌恶,急切盼望一场及时雨,以获得凉爽的感觉。若这种凉爽达到寒冷难耐时,人又会盼望太阳。这种在太阳和寒冷之间不断跳跃,使人达到快乐感受最大化,便是一个超边际价值与超边际效用问题。因之,人对价值占有边际心理欲望递增的基本图式是:

心理驱动加外部引诱→刺激需求→追求获取→暂时满足→向往更高的价值需求

就是说,人们在价值占有过程中,满足的快乐与幸福总是引起人的更新、更大、更高的价值需求。于是,又进行新的价值演进运动。

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说:“物品之生产为满足欲望也,人取所需之物,以满足其欲望,谓之消费。……夫欲望生于人身,满足之则人快乐,不满足则现苦恼……人类消费的欲望,随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增多。人类愈文明,欲望愈多,欲望愈多,则所以满足欲望之各种物品亦愈多。有物品以满足欲望,则此欲望因满足而消灭。于是新欲望又生。有新欲望,则又有满足此新欲望之新物品。迨新欲望满足后,则第二种新欲望又生。如此循环不息。欲望与物品,适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即欲望愈多,物品愈多,物品愈多,欲望愈多”。[3] 马寅初早就意识到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即“人类愈文明,欲望愈多,欲望愈多,则所以满足欲望之各种物品亦愈多”。这亦是先哲们对人的价值占有的边际心理欲望递增的规律性认识。

财富是使用价值与虚拟价值的结合。倘若每个人都将自己摆进对财富的价值追求的群体中来考察,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有追求财富及其价值的欲望。人们对财富价值占有的无限性永远呈现出边际心理欲望递增。

这一规律的典例是收藏者对古董的心理占有。古玩收藏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超越经济形态、超越生活形态、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生活方式。人类社会一经出现,便有了收藏。在原始社会,人的服饰、玉佩、耳环等个人佩带的装饰品,便是私有制出现以前的“私有财产”,甚至人死后也要随葬,成为人在阴间的“私有财产”。[4]显然,好的收藏品,就是一种财富标志物。这样一种文化传统,是人的天性,是精神的寄托,是精神的补充,是精神的满足。“世俗所贵重者,但知有黄金而已,可使一磁盘一铜瓶,几倍黄金之价,非世俗所知也,故人能好骨董,即高出于世俗”。[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当谈到剩余价值如何在不同部门转化的时候,“是撇开真正的艺术作品不说(按问题的性质来说)”的。[6] “在考察各种现象形态时,要牢牢记着,本身无任何价值,那就是不是劳动生产物的东西,例如土地,或者至少像古董,某一些著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等等一样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的价格,可以由各种极为偶然的结合来决定。要卖一件东西,唯一必要的,就是它要是能够独占的,并且是能够让渡的”。[7]

显然,人们对价值占有的边际欲望递增,与收藏者对古董的占有大致相似。只要深入古玩市场调研,不难发现,“捡漏”的心理和占有珍稀古董的心态比比皆是,而且,这种心理追求永不满足。这就说明,收藏者对古董及其价值占有的长期边际欲望是永远递增的。

(二)人对价值占有的边际效用递减

效用,又称效用力抑或价值力,是指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和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或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有两种:递增或递减,但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当你在肚子非常饿的情况下,第一碗饭你就会狼吞虎咽,其效用与价值最大,从第二碗开始,便发生了边际效用及其价值递减,当吃到第三碗已经很饱了的时候,享受和快乐满足达到饱和,再吃也就没什么效用了。又例如,若收藏者购到一个南宋汝瓷器,这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之事,其满足程度无以复加,故边际效用递增,与其边际占有心理欲望成正比,但若有朝一日,出土了大批同类瓷器,并在市场出现,那么,这位收藏者边际占有心理欲望便下降,汝瓷器的边际效用亦递减。而且,大量的珍贵文物为私人所收藏,其社会效用亦在递减中。在古钱币收藏市场上,这种现象尤为突显。

在生产领域,边际效用也有递增或递减。如名牌服装的生产,每投入一单位成本所带来产出的增量,随着消费者的满意度增加,其名气便攀升,边际效用递增,但随着市场饱和,随着生产资料的投入增多,边际效用也随之递减。

(三)人对价值占有的边际心理欲望递增与边际效用递减的关系

人都存在两个自然本性:一是对财富及其价值的占有;二是对财富及价值占有欲望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也就是人类个体对价值长期占有边际欲望的递增,与短期价值享受边际效用递减呈反向关系的规律。

二、人对价值付出的心理边际欲望递减与边际效用递减

所有物品都有效用,人们消费物品后获得效用。每多消费一个单位量的物品,便多获得新的效用。然而,在消费活动中,人们大多希冀少付出,多获取。这样,就出现了价值付出的心理边际欲望递减与边际效用递减的同向运动。

(一)价值付出的心理边际欲望递减

在市场交换过程中,若买卖双方在交换的讨价还价博弈中,卖方有由高价向低价方向下降,买方由低价向高价方向上升,则有违人对价值获得和占有的欲望与意愿规律。[8]根据人的本能价值行为考量,人的真实的占有规律是边际价值欲望递增,价值支付规律是边际价值意愿递减,即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例如,一收藏爱好者在地摊上看见一把年代久远的上好紫砂茶壶,在欣赏了半天之后,问要多少钱可以卖。摊主说:“300元”。收藏爱好者卖了一通关子后,便跟摊主聊起天来。并且一边聊天一边套近乎。最后他对摊主说:“我们交个朋友如何?”摊主爽快地答应了。这时,收藏爱好者便说:“既然我们是朋友,您这把茶壶不如送给我好了”。此刻,摊主才感到已经上当。于是,他便顺势说:“行!但您的朋友靠此为生,我送你这把茶壶可以,你支持我一点经费如何?”最终,他们以260元成交。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支付意愿最小的心理可以达到支付为零。这就等于是天上掉下陷饼和免费的午餐。但事实上尽管不可能,人们这种心理意愿的存在和表现则是客观事实。

遵循人的价值支付心理边际意愿递减最小化,甚至为零的逻辑,我们再进一步观察,就会看到另外的种种价值贪欲与行为:贪污、受贿、欺诈、盗窃、抢劫、拐骗,等等。这些,都是价值支付意愿为零的心理表现。同时,随着这些罪恶行为心理的由浅入深,由小到大,这种价值支付为零以及负增长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二)价值付出的边际效用递减

由于人的价值支付边际意愿递减,进而引起产品真实成本价值递减。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生产成本的逐次递减;在商品交换中,表现为交易成本的逐次递减。这种情况与克拉克所指出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一边际要素的增加,其边际效率发生递减是不同的。例如,某工厂生产某种新产品。刚开始时,因原材料消耗太大,机器设备操作不当等,由此造成产出成品率很低,相对成本很高。经过有效地配置生产资源和更新管理方式,以及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等,会使产出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这就是生产商的成本价值支付的心理边际意愿递减所致。交易成本递减也是这种情况。

从这一意义上说,人对价值付出的心理边际欲望递减与边际效用递减呈同向关系。

三、研究价值需求的边际欲望与边际效用的意义

人类有无穷无尽不同的欲望,并占有一定的财富与价值。尽管个人对财富及其价值的支配观念与行为千差万别,但仍然有其共性和个性;一是表现为占有欲望的无限性;二是表现为支配权力的有限性;三是占有愈多愈不愿花费的“守财奴”的个性。因之,研究价值需求的边际欲望与边际效用,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能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价值的自利性,批判价值占有的自私性、贪欲性

价值自利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本性,也是一个自然法则,其主要表现为自我有利和趋利避害。这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制的,新物品的增加都足以扩大人类欲望的范围,但欲望的大部分并非能自然获得充分供给。为满足人的欲望,便涌现出相应的财富,以及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用图式表示是:

人→有欲望→满足欲望必须生产经济物 →分为财富以及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产生新欲望

值得说明的是,无论人怎样去获得满足欲望的物品,欲望还是满足不了。人类欲望的扩展,是没有停止的。我们的祖先未梦想到的事,我们享用到了。无论我们的欲望满足了多少,却仍时时有“其他的物品”为我们所需要。

但是,自利不等于自私。自私是自利的极端化表现,是超越自利的行为,具有贪婪的性质,具有损人利己的性质,是人类共同的自利价值观念与行为不能容忍的。特别是,为了达到对价值占有的心理期值,贪污、行贿受贿、走私贩毒、盗抢等,则是走向价值占有欲望的泥潭:犯罪。因此,人们在处理价值占有欲望的关系时,必须有适度的观念与行为。

(二)能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价值自利的自然性

从人的自然生物性本能与社会道德性规范的视角考量,人的自利价值有其自然真实性。因为每个人既然占有一定的财富及其价值,也就一定会产生个人对财富及其价值的支配观念与行为。只是,在价值生产与分配中,对自然物质的开发与生产,既表现为人与物的自然关系,又表现为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关系。对产出新价值的分配,既表现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表现为人与物的自然关系。显然,社会关系是建立在自然关系基

础上的,是以物的分配为目的的社会关系,是具有人类个性特征的社会性的自然性。所以,人的价值自利性往往自然表现为占有欲望的无限性和支配权力的有限性两个方面。

当然,人的价值自利性也可以向偏私方向发展,由于每个人真实占有与支配价值的观念与行为受到诸多限制,致令许多人常常产生占有与支配欲望的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快意和与其相反的事实造成的痛苦。这就要求人们在价值分配中,充分体现出价值包容与价值和谐的社会属性。

(三)能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自利观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社会性享受观。人的一生,不可能长期只享受一种或几种使用价值。价值社会性享受是与社会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市场交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价值自利观应该与价值利群观结合,使价值自利向有利于社会大众发展,变为价值社会性享受。这是价值自利观的有效延伸。而且这种价值社会性享受也在不断演进,如网络传媒、电信、汽车等,便是。人们开发太空、深海,也是进一步推进价值社会化享受。

第二,坚持自觉自愿付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价值自利与价值利他是互为作用的统一体。一是家庭成员之间和亲缘关系的价值利他观与行为。在无经济福利保障的传统社会,每个人都要经历长抚幼、壮养老的过程。即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都是天经地义的义务与责任。而且,这种价值观念与行为主要是利他的,不等价的,有差异的,也是互利的。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价值利他观与行为。就是说,人类一方面存在利己的自然生物本性,另一方面也存在利他的社会道德特性,且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但利他社会价值观的结果,既利他,更利己。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利他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是构成社会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的重要标杆,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第三,克服消极的价值利己观。一是安贫乐道的价值享受观念与行为。如有的人崇尚某种道德精神,将清贫作为一种价值享受;有的人以顺其自然作为价值享受目标等等。二是贪图安逸的价值享受观念与行为。这种价值观念与行为是从有利于自身安逸和享受出发,不顾及他人利益。他自己可以不劳动,但讨厌他人不劳动;自己贪图享受,但又反对别人贪图享受,以自我价值享受为中心,人人必须为我,我不必为人人。三是招摇炫耀的价值享受观和行为。如有的人一旦占有了巨额财富,便购豪车、住豪宅、穿豪华衣、进豪华酒店,甚至豪赌,以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社会公众面前得到更具价值的评价。凡勃伦说:“财产的保有一旦成为博取荣誉的基础,它就成为满足我们所称为自尊心的必要手段”。[9]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以获得自己在社会中索取经济财富的方便,并减少索取社会财富的代价。这是一种虚荣的社会价值自利观。

参考文献:

[1] 林左鸣,尹国平.价值理论的困境、出路及创新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关于价值的主要观点[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1):9.

[2]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 许良英,赵中立,张宜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马寅初.经济学概论?消费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59-81.

[4] 锺兴永,刘旖.二元价值容介态视阈下的古玩经济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2):25.

[5] [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见宋途、陆仁成据民国版影印:《古玩宝典》第1册[M].成都:巴蜀书社,1994:456.

[6]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 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56.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7-828.

[8] 锺光荣.人类的价值观念与行为[M].北京:中国诗词出版社,2009:184.

[9]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