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教材 灵动有效
2012-04-29诸葛智
诸葛智
真正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需要灵动。那么,如何促进品德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有效呢?基于品德课程“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基本理念,从教材出发但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可沿着将教材立体化、动态化以及开放化的思路来展开,从而切实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雷雨来了》是苏教版与中图版一年级下册“火热的夏天”主题单元中的一课。其教学目标大致可以确定为:(1)了解雷雨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意识。(2)学会科学地躲避雷击、雷雨,增强自我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围绕教学目标,教师一般会设计如下活动:
活动一:“走近夏天”——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出夏天,说说自己对夏天的印象,说说喜欢或者讨厌夏天的理由。
活动二:“认识雷雨”——朗读课本上的“知识小百科”,了解雷雨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意识。
活动三:“学习避雨”——通过交流,学习用科学的方法避雷,知道下雷雨时选择安全的地方躲避雷雨。
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其过程可能会顺畅,然而,学生却没有真正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更不用说获得新的体验了。显然,这是一种囿于教材平面式的课堂,而非生活式的立体课堂;是单一知识学习的课堂,而非生活经历的综合课堂;是教给学生生活认知的封闭课堂,而非面向学生生活的开放课堂。倘若我们转变对教材的认识,真正以“灵动有效”的课堂教学为着力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一、平面教材立体化
本课的教材是这样呈现的:先阐述“雷雨来了”的现象,再提问“雷雨天,该怎么避雨呢?”然后简单描述“雷雨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大树下避雨有危险”,要求学生在留白处写上“我的经验和办法”。课本仅平面地呈现了学生对“雷雨”认知的逻辑,课堂如果完全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况且,品德课程的教科书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教师直接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智慧地重新设计课程,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和“闪电”“雷雨”“避雨”等客观现象进行亲密接触,从而使单纯的科学知识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1.听雷声,交流:你遇到过雷雨吗?当时你在哪里?害怕吗?你是怎么做的?
2.你们想知道雷雨是怎么形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短片!
观看动画:雷雨的形成。
3.现在,你知道雷雨形成的秘密了吗?(如果学生表述得不够正确、完整,再看一次短片。)
学生交流,教师板画、贴图:
(1)夏天很热,江河里的水滴变成了水汽升上了天空。
(2)又湿又热的空气不断往上跑,遇到冷风,变成了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就成了云。
(3)云里的水越积越多,白云成了乌云。
(4)乌云都带着电,乌云和乌云撞在一起,就形成了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哗哗哗地落下来了。
4.雷雨的威力可大了,你对雷雨还有哪些了解呢?喜欢雷雨吗?
交流、适时补充图片:
(1)适量的雷雨给我们带了生机,清新和凉爽。看图:雨后的荷花更加娇艳,小草更加的生机勃勃,连小蜗牛也出来散步了,雨后的天空还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2)有时候,雷雨伴着狂风暴雨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看图:狂风吹倒了大树,掀翻了屋顶,吹得庄稼弯下了腰,还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交通、生活。
(3)除了狂风暴雨,由于雷击,也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
(播放地铁遭遇雷击的新闻视频资料。)
5.交流:你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因为雷雨而遇到的麻烦事?
(有线电视、网络、停电、车库进水……)
6.小结: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的,有时也会发脾气,雷雨就是夏天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无论你是喜欢还是害怕,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展示动画、视频和图片,将雷雨形成的过程、雷雨中遭遇的意外等生活情境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使原本以知识为主的平面教材立体化,学生的体验变得更加真实、生动,所获得的知识与情感更加丰富。因此,品德教材只是作为一种媒介来引导教师开展教学设计。虽然表现形式是平面的,然而一旦将它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后,就变得丰富起来,成为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二、静态教材活动化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课堂除了需要关注人们创造出来的文化世界外,更需要关注现实存在的生活世界。真正灵动有效的品德课堂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并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世界。因此,仅仅遵循教材中所提供的生活情境来教学,所谓的“生活化”只能化为纸上谈兵。为此,教师应对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进行大胆的“洗牌”重组,创设利于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体验的场景,让学生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样的体现过程,才有可能使得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教材中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放学时,我们正在马路上行走,突然下雷雨了,那该怎么办呢?)
老师在教学中把问题创设成了如下的体验情境:看,这儿是一条宽宽的马路,马路旁离我们最近的有一棵大树,对面是一个公交车停靠站。那儿还有高高的电视塔和一个超市。
1.小组讨论:你会选择哪个避雨的场所?为什么?
2.请一个小组的小朋友到前边来,扮演放学回家的学生。
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交流如何科学地避雷:
(1)下雷雨时,千万不要到旗杆、大树、塔、电线杆等高高的、尖尖的物体下,在那很容易遭到雷击。
(2)下雷雨时,我们最好躲在室内,离家较远的话,可以找书店、超市、银行等地方躲一下雨,等雨停了再走。
(3)闪电的速度可快了,打雷的时候要找离自己最近的安全的地方避雷。
……
3.如果下雷雨时正在郊外,那该怎么办呢?
老师教你一个办法:马上蹲下,两只脚并拢,手臂抱住膝盖,头低下去。
学生活动:跟着老师一起去郊游,突然打雷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以上的教学过程,教师没有简单地呈现教材上的内容,而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设计了学习避雨的一个个生活场景,学生们在穿梭于不同场景体验的过程中,明白了在哪里避雨最安全。这样的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成长中的学生真正过一种积极的、有创意的生活。
三、有限教材开放化
品德教材较之知识为主的教材不同,无论创编得多么丰富,都无法涵盖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新课程标准强调品德课程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走进孩子的生活。所以,教学中要努力使有限的教材有序地展开,让教材呈现开放状态,有“弹性地延展”至课外,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1.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一起看看儿歌里又说了一些什么?
出示儿歌:
蜻蜓低空飞,长蛇溜过道。
知了静悄悄,青蛙呱呱叫。
乌云布满天,大雨要来到。
2.跟老师一起来读读看。
交流:儿歌里说了些什么?
3.除了儿歌中介绍的,你还知道谁也是大自然中的天气预报员?我们也试着来编编儿歌怎么样?
(蚂蚁要搬家,鱼儿水上跳。……)
除了小动物,天气还有些什么变化?
(天空暗下来,大风呼呼刮。……)
4.小结:只要我们小朋友学会仔细观察,在下雷阵雨前就能做好预防措施了。我们就能更好地面对大自然的现象,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安全、更快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拓展了教材内容,把教室中的儿童从课内引向了课外,从学校生活引向自然生活。一首节奏明快、耳熟能详的儿歌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诵读儿歌、创编儿歌的过程中,激发了关注生活、观察自然、不断求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关注生活、勤于观察、乐于探究的良好生活习惯。
在这一课中,学生对雷雨的认知也许并不是最深刻的,但相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体验会使他们终生难忘,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避雷的一些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正确地面对雷击、雷雨等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美好的生活,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样的品德课是灵动的、有效的。
总之,真正灵动有效的品德课堂需要教师们能够创造性地“活”化教材,联系现实,将平面结构的教材立体化,精心地设计学生的学习体验活动,努力建造开放性课堂,让品德教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真实的生活世界。
(作者单位: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江苏南通226100)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