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菩萨立像衣着饰物
2012-04-29木春生著李梅赵声良
木春生 著李梅 赵声良
内容摘要:本文所述的隋代菩萨造像,分布于华北各地,衣饰繁复华丽,通体遍饰璎珞以及其他垂饰;其中也存在地区差异,如原北齐与北周领地的璎珞就有区别。隋朝前期出现新形式的菩萨造像,虽不能称为统一样式,但已存在统一迹象。本文以原北齐、北周领地为考察范围,概观各地区隋代前期菩萨造像,阐述各个地区的特征,由此分析华北地区东西造像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关系,进而论述通体遍饰璎珞菩萨造像出现的时代背景。
关键词:隋代;菩萨像装饰;西安;山东
中图分类号:K87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1-000-10
一序
公元581年,杨坚(文帝)灭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南并陈地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杨坚本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建国以后随即着手复兴佛教,终结由周武帝废佛令造成的佛教荒废状态。杨坚于五岳营建寺院,加强佛教的国教色彩,使其恢复生气。然而,由纷乱达成统一的政治局面,却没有为佛教美术即刻带来统一的形式,原北齐、北周、陈属地等各领地之内仍然存在强烈的地方色彩。这一点也可谓既往研究对隋代佛教造像的评价。
继文帝之后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失利,公元613年以后各地发生大规模动乱,阻止了隋代艺术统一形式的顺利形成。统观现有隋代造像(仁寿年间以后造像极少,多为公元600年以前的造像),开皇年间(581—600,以下称隋代前期)至少整个华北地区产生了一种以前所没有的倾向,即出现了通体遍饰璎珞的菩萨造像。
菩萨像着宝冠、胸饰、腕钏且通体遍饰璎珞,为犍陀罗以后的特征。中国在北魏后期,璎珞上不仅装饰珊瑚,而且开始装饰花绳。本文论述的隋代菩萨造像,分布于华北各地,衣饰繁复华丽,通体遍饰璎珞以及垂饰。当然并非所有的菩萨造像都衣饰华丽,其中也存在地区差异,如原北齐与北周领地的璎珞就有区别。但就此可见隋代前期出现新形式的菩萨造像,虽不能简单称之为统一样式,但从中已经能够发现统一的萌芽。
原陈领地即华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造像极少,不能究其真相。故本文论述范围为原北齐、北周属地隋代前期菩萨造像,在阐明各地区特色的同时,探讨华北东、西地区造像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论述通体遍饰璎珞菩萨造像出现的时代背景为本文主要目的。
二西安隋代菩萨造像
(一)波士顿美术馆藏石造菩萨立像
造像1909年于西安近郊出土,高249厘米,无铭,造像年代约公元600年左右。造像特点在于深眼窝,双眼皮,眼睑微鼓,两颊肌肉稍显僵硬。身体修长呈s状,收胸、腹略突,上体前倾,身体特征与表情有如青年。左右天衣不对称,挂臂后自然下垂。左手置胸前,持花及两朵莲蓬,右手握璎珞置于腰部。
头部结高发髻,发束弯曲。宝冠中央一化佛,花绳下垂呈w状,这种装饰起源于印度笈多造像。花绳为圆珠与小圆花的组合。胸饰似金属制,两端各连一圆形饰物,下坠一圆形锁饰及短布条,下端连接三只小圆珠。璎珞长而过膝,璎珞下端饰有圆盘状饰物,其左右各一兽面,此亦与笈多造像相关联。腰带中央圆盘左右分别连接璎珞及锁饰,下垂呈八字。类似八字形璎珞见于印度笈多印度教神像以及阿旃陀石窟造像。部分璎珞没有贴身,搭于手臂,这一部分璎珞现在缺损,原状应当为立体雕刻。
腰带饰有椭圆纹样,椭圆周围环绕连珠纹;腰带底边左右各挂一条花绳,中央下垂一饰物,下端呈球形,球形周围粒状饰物环绕,中央一水平线。西安南郊太平堡村出土的情代白玉菩萨立像,胸饰上挂铃,周围并无粒状饰物环绕,可见这种球形饰物原本为一铃饰,周围有小铃环绕。
腰部左右裹下裙,其佩玉中饰有曲形玉衡,“制作技巧十分写实不由令人联想到现实的工艺品”。下裙的左半面及背面上端外翻。值得注意的是内衣下方出现几条纵向褶皱,此褶皱并非内衣,而为内层下裙,即菩萨着两层下裙。造像背面,刻有连接中央圆形饰物左右分“八”字形的璎珞以及吊在带子上的玉环饰物。
(二)西安市北郊未央公社张家巷出土石造菩萨立像
立像近似波士顿美术馆藏石造菩萨立像,藏于陕西省碑林博物馆,高232厘米。圆方脸型,深眼窝,眼角处有蒙古皱。腹略前突,上身前倾。右手举胸前,手掌已失;左手下垂,拇指与中指持宝瓶颈部,食指上翘,无名指弯向中指。
山形宝冠饰有连珠,奢丽华美;发髻顶部饰圆花纹样。胸饰上有铃状饰物,铃饰四周小铃环绕,下又有铃状饰物下垂。天衣左右不对称下垂至小腿处,上载u字形璎珞,璎珞下端有圆花纹饰。天衣绕臂,由后方弯曲至前。下裙对折于前,上端外翻,外翻处有饰带及u字形结带。结带原型可追溯到笈多帝国印度教神像。较之波士顿美术馆藏石造菩萨立像,此立像装饰简洁,背面中央雕有饰带,上挂玉环,佩玉由腰部下垂覆腰,佩玉左右饰有曲形玉衡。
(三)礼泉寺遗址出土半身菩萨像
西安西郊礼泉寺遗址出土半身菩萨像,高93厘米。方圆脸型,眼细长,双眼皮;嘴角及下颚雕刻手法写实,嘴角下凹。右手上抬于胸前,持柳枝,手指丰满柔美。下裙提至胸部。
宝冠高挺华丽,饰有日月及鸟翼纹样,与萨珊王朝美术有关。宝冠中央的圆花纹样连接w字形花绳,下垂扇形饰物,下端配有圆环,另有铃状饰物,周围环绕小铃铛。宝冠表面满饰连珠纹样如金银器。头部侧面冠带上有一较大饰物,其中一部分宝缯垂肩。胸饰也相当豪华,圆花纹样以及四周环绕连珠的椭圆和菱形纹样上均下垂花绳以及扇形、铃状饰物,与宝冠相同。天衣呈x状,上载璎珞,璎珞上饰有花绳、小圆花纹样以及珊瑚。
(四)小结
上述三身菩萨像可归结为以下五点:
1.西安出土的隋代菩萨立像表情及姿态均似成人男子,采用了不同于北周造像的身体前倾的形式。
2.制作手法高超,表现在宝冠满饰连珠纹样、持莲蓬或宝瓶的手指等处。
3.装饰形式原型可追溯到笈多帝国佛教造像及印度教神像,同时与萨珊王朝波斯美术相关。
4.曲形玉衡等饰物继承了汉民族固有的传统。
5.有的造像着两层下裙,内层的位置高于外层,上端隐于内衣之下。
三西安以外华北西部地区(原北周领
地)的隋代菩萨立像
(一)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接壤西域,进入隋代以后造像形式及装饰样式均发生变化。莫高窟有101个洞窟定为隋代窟,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相当于隋代最盛期”的开皇9年至大业9年(589—613)的第二期窟,这个时期出现了装饰华美的菩萨立像。
1.第427窟
第427窟为第二期窟代表,多数菩萨立像头部前倾。主室北壁左胁侍菩萨像高3.65米,头部呈卵形,略大;眼窝较深,眼角有蒙古皱。宽肩收腰,内衣轮廓显示出胸、腹部的肌肉。身体取三曲法,腰部略扭。单手上举至胸,另一只手下垂至腿部轻握天衣。天衣左右不对称。u字形璎珞下垂至腹前连接一长方形饰物,又有两条璎珞左右分八字形绕向背面。着两层下裙,外层于前对折,上端外翻。
2.第244窟
第244窟属第三期窟较晚的时期,营造于隋末一唐初。菩萨立像高3.18米,头部呈卵形,较身体比例略大;躯体丰满,胸部及腹部略有起伏身体取三曲法。
连珠项饰中央有圆花纹饰,下垂一串穗饰物连带圆珠。可见与礼泉寺遗址出土菩萨像等西安周边隋代造像的扇形饰物有所关联。璎珞下垂至腹部,最下有圆花纹样连接一长方形饰物,与第427窟相同。又有两条璎珞左右分八字形绕向背面。极富特色的是着衣形式,内衣左侧一根肩带,仔细观察分为两色,实为两种质地,并非分色染布。菩萨立像着两层下裙也说明同一问题,外层下裙上端外翻,里层下裙提至内衣处。属第三期窟的菩萨立像着衣形式均如此。
(二)麦积山石窟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西魏以后与皇室贵族等的关系逐渐密切,反映了浓厚的西安佛教美术的特色。至隋文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而造窟数量减少,原因在于北魏大量开窟造成崖面饱和。造像不同于西安周边出土的石造菩萨像,几乎不存在装饰华美的造像。
1.第62号窟
依据上述情况,相比而言较华丽的当属第62号窟正壁大龛两侧的菩萨立像。第62号窟多数意见认为是北周窟,然而造像形式不同于其他北周窟,当为隋代初期来自西安周边的工匠所开凿。
正壁左菩萨立像高1.17米,方圆脸型,额头稍窄,眼细长。腰部略扭,单足膝部上提,内衣轮廓显示出腹部肌肉,于下裙上端略微突出。七头身身高以及细长手臂赋予造像秀雅之感。
立像戴高冠,上部如帽,与三面宝冠相组合,顶部露发,发髻似左右两分。天衣长坠于腹前,左右不对称且不交叉。连珠璎珞挂颈下垂,下部搭于天衣之上。胸饰原有三条垂饰,现已不存。腹部一横向细线痕迹,为内侧下裙上提的表现,并非内衣束带。如果此为斜肩内衣的表现的话,应与西安周边及莫高窟的流行样式有关。
2.第5号窟
第5号窟位于东崖最高处,马蹄形窟,穹隆顶。外壁上部绘唐代净土变,外壁下部天王像也为唐代作品,窟内当为隋代晚期造像。正壁右外侧菩萨立像戴宝冠,头侧向外,躯体丰满。立姿略倾向入口,与莫高窟第427窟菩萨像相近。前发从中左右两分,头部呈卵形,眉呈弯月状,浅雕。眼窝较深,眼细长通鼻。头部较身体稍大,宽肩收腰,腰略扭。双手下垂,右手轻握下裙,左手抚天衣,天衣左右不对称。项饰连珠满饰圆花纹样,边缘有连珠,中央一串穗饰物。璎珞挂颈,不成八字形,有连珠与菱形饰物,与西安造像相同。腹胁有皱,类似于波士顿美术馆藏菩萨立像。此皱并非下裙,为覆背束带内衣,下尚有一件单肩带内衣。下裙数层,最外层上端外翻。饰带中央玉环下垂。
(三)小结
上述华北西部地区隋代菩萨立像可归结为以下五点:
1.莫高窟隋代洞窟第二、三期窟同于西安隋代造像,表情以及姿态均以写实手法表现。
2.造像饰八字形璎珞,但没有采用常见于西安隋代菩萨造像的铃状饰物及腰部左右的佩玉,而且不见印度教神像的w字形带状饰物。
3.与西安造像相近之处在于着两层下裙,内层高提,上端隐于斜披的内衣之下。
4.麦积山石窟隋代造像串穗状饰物及着衣形式均类似西安造像与莫高窟第三期造像,但没有采用八字形璎珞。
5.覆背束带内衣下尚有一件单肩带内衣为麦积山石窟特有的形式。
四山东地区隋代菩萨立像
(一)诸城市窖藏出土菩萨立像
1988年、1990年两次于诸城南郊窖藏共发现三百余件佛教造像。这批隋代(前期)造像多为宽肩,胸腹丰满,收腰。其中有几身造像上身后仰,心窝处鼓起,造像整体呈圆筒状。
菩萨像高93厘米,左肩斜披内衣,上着左右不对称天衣,天衣上刻双道衣纹。璎珞呈X状,有圆花纹样以及连珠,交叉处有兽面。三个忍冬形胸饰各下垂钟状饰物、连珠及弧形玉璜,腹前一较大玉璜吊佩玉。肩带结蝴蝶结覆肩。身体各处下垂布条,连接连珠环绕的椭圆形纹样,有的布条前端连接三只圆珠。背面两肩搭天衣,项饰束带,结下裙,无璎珞。
菩萨像高120厘米,天衣左右不对称,x状璎珞,上有连珠及连珠环绕的圆花纹样;另有花绳,均为诸城地区少见。下裙双层,外层于腹前外翻,内层高提至胸。双肩肩带极富特色,两条相结。项饰两条,下坠蝴蝶结、小铃环绕的铃状饰物、玉饰(?)及串穗饰物。饰带上下两分,连珠连接。饰带呈方格状,周围连珠环绕。
近似于诸城南郊窖藏出土隋代造像饰物的,还有安丘市红沙河镇吴城遗迹出土的造像。方圆型头部戴镂空高冠,耳处及璎珞下垂串穗饰物。与诸城造像相同的是璎珞覆身,不同的是花绳装饰较多。项饰左侧璎珞下垂后搭右臂上举的形式于这一时期少见。胸至腹部丰满适中,腰肢略扭,下半身稍扁平,区别于诸城窖藏出土造像。与图版12相同的是,饰带由连珠分为若干方格状。
(二)青州市龙兴寺窖藏出土菩萨立像
1996年山东省青州龙兴寺发现窖藏,从中出土造像四百多身,其中隋代(前期)造像较少。图版13菩萨造像高136厘米,头部呈卵形,眼半闭呈波状。胸部丰满,收腰而突出下腹部。侧面望去全身呈筒状,有厚度。背面璎珞直线下垂。
宝冠镂空雕刻,中央一圆形饰物,其上左右各饰w字形连珠。圆形饰物上刻有串穗饰物,项饰中央兽面也下垂同样饰物。天衣x状交叉,上载璎珞,由连珠及花绳装饰。左手轻提天衣、璎珞。引人注意的是,璎珞于背面并非横列,而是上下交叉呈x状垂于腹前中央的饰带分为若干方格状,内刻莲花化生、兽面及宝珠纹样。饰带长拖于地,前端三分,缀宝珠。与诸城窖藏菩萨立像相同,造像着两层下裙,内层高提至胸附两条肩带。
可与上述几身造像进行比较考察的另有青州云门山石窟第2龛菩萨立像,高219厘米。饰带方格内有浅雕纹样。双眼非半闭,右胁侍菩萨立像璎珞搭腕,细节部分有所不同。但两身青州造像联系紧密,均上身丰满,下腹前突,整体呈筒状,并且内层下裙附两条肩带,饰带长拖于地。云门山石窟第2龛开窟于开皇10年以前,可知菩萨立像也为同一年代。
(三)济南市县西巷开元寺址
2003年济南市县西巷开元寺址发现地宫及窖藏,于窖藏及其附近出土八十余身北朝晚期一宋代造像。造像身体造型尚未达到十分丰腴的程度,似为北齐造像,但同于诸城窖藏菩萨立像,造像胸部丰满,上身稍后仰,可见为北齐末期,或已进入隋代也无可否定。身体呈筒状,溜肩,项饰为大花及连珠。肩带呈环状。天衣上载璎珞,x状交叉,天衣与璎珞交点一致。左右天衣下端下垂三条粒状璎珞,腰部左右缀玉环,上下缚带。饰带上高浮雕插花纹样及宝珠纹样,另有莲花化生童子,雕刻立体。
(四)其他
青州驼山石窟第5窟为隋代前期营造。菩萨立像失头部,项饰缀连珠,连接曲形玉衡,左右延伸花绳构成璎珞,成八字形绕向背面。造像饰带上有三个圆花纹样。
(五)小结
上述山东地区隋代造像可归结为以下六点:
1.诸城窖藏属隋代的菩萨立像,身体丰满呈筒
齐领地所见垂于饰带左右的布条,也见于世俗服饰上。诸城市窖藏及青州市龙兴寺址出土菩萨立像所见的两层内衣,内层上提至胸并有两条肩带的形式,同于隋代墓葬出土的女俑的服装。这一点与北周流行的形式大为不同,原北周领地为一条肩带将内层下裙提至内衣处,与北齐的类似,但与汉族服装没有关联。
(四)山西地区
山西隋代菩萨造像头部呈卵形,眼窝有深有浅。晋中榆社、南涅水周边出土的造像,眉头下斜,眉头下方深雕,不同于太原地区的造像,显示出极强的地方特征。但这些造像富具山西隋代造像特征,面颊丰满,身体呈筒状,腰部紧收。山西隋代菩萨造像,没有采用印度风格的装饰,也没有积极汲取玉带等世俗流行装饰。造像饰有曲形与弧形两种玉饰,饰带上雕有各种立体装饰。
山东省博兴龙华寺出土的白玉菩萨立像(北齐末一隋初),与河北地区联系紧密,饰带上也有玉衡、玉璜两种玉饰。前面已经提到,济南市开元寺址窖藏出土造像(北齐末一隋初),饰带上的立体装饰与山西地区隋代造像相似,同时也与诸城地区造像相关联。由此,山西地区于原北齐领地中并不孤立,与周边地区积极开展交流,这些地区往往与河北山东等地有关联,并且也形成了一个最为符合现实情况,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菩萨形象。
九结语
隋代前期菩萨造像装饰,在华北东、西地区,换言之即原北齐与原北周领地之间形式上有很大差异。但着眼细节又能发现许多相同之处,因此两领地之间是有着不断的交流与影响的。值得一提的是,菩萨形象的最终形式两者都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贵族人物形象。各地均形成了符合自己特征的形式。问题在于,为了体现一种现实性与真实感,为何这个时期需要如此繁复华丽的装饰物。北周时期状如幼儿的菩萨造像进入隋代以后转变为成年男子的形象,原因应当源于北齐佛教菩萨造像的影响,头部相对于整个身体还稍显大,但已经摆脱了幼儿的身体比例。另一方面,北齐造像原本倾向于装饰物少,几近裸体,但诸城地区出土的饰物繁冗的造像,显然是受到了北周信息流入的冲击。然而这并非北周、北齐美术的结合所产生的新的菩萨形象。
写实性人体表现,身体遍饰豪华饰物的贵族身姿,这种崭新的表现潮流于公元600年左右基本在全国范围扎根。关于这一点,四川地区等南朝佛教美术所发挥的先驱作用不可忽视。隋代菩萨立像的璎珞形式(原北周、北齐领地)受到四川地区的影响,其中原北周领地所受影响更加直接,同时不能否定至北周末期及北齐末期,已经出现了菩萨造像装饰华美的可能性。然而最重要的在于,隋代菩萨像并非简单虚构,而是实际生活中存在以贵族般华丽的装饰点缀全身上下的人物,于是将这样的人物为蓝本表现于实际造像。这种舍弃幼儿般的神态,追求一种可以引领时代魄力的倾向,原因在于经历了废佛以后,时代需要一个具备领袖形象的菩萨像。同时处于建国初期的隋代,时代所特有的创新的氛围,也赋予造像一种现实真实感,从而推动了这一潮流。
原北齐领地中河南省安阳大住圣窟、山东省青州驼山石窟第5窟以及广饶等地区存在八字形璎珞的造像。大住圣窟为开皇9年(589)开凿,正是隋统一全国的时期,来自西安的影响已经深入原北齐领地,但是这一形式于华北东部并没有形成主流。贵族形象的菩萨像装饰在各地达成了共识,但西安的流行形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始终没有成为重要的形式。
本稿在论述过程中由于山东、山西地区的造像没有具体铭文,所以没有提及装饰华美的菩萨像这一流行趋势是如何渗透、展开的。今后的课题在于论述其具体化的形式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时代为隋代后期还是唐代?这将是一个工程较大的课题。
附:图版目录
1波士顿美术馆藏石造菩萨立像(《中国雕刻史论》吉川弘文馆)
2波士顿美术馆藏石造菩萨立像部分(《中国雕刻史论》吉川弘文馆)
3波士顿美术馆藏石造菩萨立像背面(《中国雕刻史论》吉川弘文馆)
4西安市北郊未央公社张家巷出土石造菩萨立像(笔者摄)
5西安市北郊未央公社张家巷出土石造菩萨立像背面(笔者摄)
6礼泉寺遗址出土菩萨像(《中国美十字路展》图录)
7敦煌莫高窟第427窟北壁左胁侍菩萨立像(《敦煌莫高窟2》平凡社)
8敦煌莫高窟第244窟北壁左胁侍菩萨立像(《敦煌莫高窟2》平凡社)
9麦积山石窟第62窟正壁左胁侍菩萨立像(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提供)
10麦积山石窟第5窟正壁右外侧菩萨立像(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提供)
11诸城窖藏出土菩萨立像(北朝神韵》山东省诸城市博物馆)
12诸城窖藏出土菩萨立像(《中国·山柬省仫像》图录MIH0 MUSEUM友会)
13青州市龙兴寺址窖藏出土菩萨立像(《中国·山口省口像》图录MIH0 MUSEUM友会)
14青州市龙兴寺址窖藏出土菩萨立像背面(《中国·山柬省仫像》图录MIHO MUSEUM友会)
15云门山石窟第2龛左胁侍菩萨立像(笔者摄)
16济南市县西巷开元寺址出土菩萨立像(笔者摄)
17济南市县西巷开元寺址出土菩萨立像(笔者摄)
18驼山石窟第5窟左胁侍菩萨立像(笔者摄)
19山西博物馆藏菩萨立像(《中国雕刻史论》吉川弘文馆)
20平遥县岳壁村出土北齐菩萨立像(《中国文明展》图录NHK·NHK Promotion)
21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菩萨立像(《中国雕刻史论》吉川弘文馆)
22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菩萨立像背面(《中国雕刻史论》吉川弘文馆)
23平定县开河寺开皇元年铭左胁侍菩萨立像(笔者摄)
24曲阳修德寺址出土菩萨立像(《国宝展》图录,东京国立博物馆)
25曲阳修德寺址出土菩萨立像背面(《国宝展》图录,东京国立博物馆)
26宝山大住圣窟弥勒佛胁侍菩萨立像(笔者摄)
27a西安周边出土菩萨立像佩玉(衡)(笔者摄)
27b诸城市窖藏出土菩萨立像佩玉(璜)(《北朝神韵》山东省诸城市博物馆)
27c哈佛大学博物馆藏菩萨立像佩玉(笔者摄)
27d博兴龙华寺出土菩萨立像佩玉(笔者摄)
28a西安周边出土北周菩萨立像铃状饰物(《中国雕刻史论》吉川弘文馆)
28b诸城市窖藏出土菩萨立像铃状饰物(《中国·山束省仫像》图录MIHO MUSEUM友会)
28c曲阳修德寺址出土菩萨立像铃状饰物(《国宝展》图录,东京国立博物馆)
29a青州市龙兴寺址窖藏出土菩萨立像串穗饰物(《中国·山柬省仫像》图录MIHO MUSEUM友会)
29b天龙山石窟第10窟交脚菩萨像宝冠串穗饰物(根津美术馆提供)
29c敦煌莫高窟第244窟北壁左胁侍菩萨立像串穗饰物(《敦煌莫高窟2》平凡社)
29d礼泉寺遗址出土菩萨像串穗饰物(《中国·美十字路展》图录)
30河南博物院藏北齐武平7年(576)铭安始兴造像碑(笔者摄)
31成都万佛寺址出土北周天和2年(567)铭菩萨倚坐像(“ARTS 0F CHINA"讲谈社)
32开皇16年铭观音菩萨立像(《中国雕刻史论》吉川弘文馆)
33西安市北郊未央公社张家巷出土石造菩萨像头部(笔者摄)
34云门山石窟第2龛胁侍菩萨立像扣环(笔者摄)
35长安县南里五村窦唐墓出土带饰(《唐女帝·天武后匕奄畴代展》目录说明,NHK·NHK Promotion)
(本文原载日本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第10号,2010年10月)
参考文献:
[1]松原三郎,中国雕刻史论[M],东京:吉川弘文馆,1995:图版解说312.
[2]八木春生,西安隋前期石造菩蘑立像:一考察[J],筑波大学芸衍学系研究报告:第53辑·芸衍研究鞭:29,筑波大学芸衍学系,2009.
[3]郑礼京,隋菩蘑像成立[J],佛教艺术:第240号,每日新闻社,1998:65.
[4]李域铮,陕西古代石刻艺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59-60.
[5]王长启,礼泉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J]_考古与文物,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