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尾装置在大准重载铁路线的开通与应用

2012-04-29吴学科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10期
关键词:盲区电磁波蓄电池

吴学科

摘要:文章根据大准铁路开行万吨重载列车的需求,客观分析了该线列尾设备状况,提出了采用400MHZ+400KHZ双信道双向数传列尾的方案。通过试验和多年的运用,证明了该方案可靠方便、节约成本,对同类情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结合实际运用,提出了部分改进意见与建义。

关键词:列尾装置;感应通信;盲区;电磁波;蓄电池

中图分类号:U2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5-0053-04

1概况

大准铁路东起大同燕庄站,西至内蒙古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全长264公里单线电气化铁路。该线地形地貌复杂、弯道多,从点岱沟至二道河段隧道密集。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线时,无线列调系统选用了400kHZ感应通信制式,2000年后相继配备了单信道400kHZ列尾装置(2000型单向数传),当时为节约成本,在机车上列尾不单设电台,与无线列调机车电台共用同一电台。

随着运输任务的不断增加,大准线既有运输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煤炭外运任务的要求,而重载铁路运输因其运能大、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而受到世界各国铁路的广泛重视,得到迅速发展,大准铁路为了提高运输能力,也开始着手策划万吨重载列车的开行工作,并于2004年开始对既有线进行了扩能改造,2006年3月份,扩能改造基本完成后,标志着我国又一条重载铁路诞生了,开始了组织对万吨重载列车的牵引试验,与此同时,为了保障行车安全、通信畅通,对通信专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列尾装置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即列尾信息的传递能否满足要求也成为试验的一项重要内容。

列尾装置的全称是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其主要功能有反馈列车尾风压、尾部排风辅助列车制动、及时发现丢车和列车中间折角塞门关闭等。由于重载万吨列车全长大约在1500米左右,传输距离远,是一般列车的2倍,同时电力机车牵引电流大,干扰也大,还可能存在其它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面临我们的问题是列尾装置能否满足重载万吨列车的需求,这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分析与试验。

2设备现状与任务需求

第一,既有列尾装置为400kHZ单信道列尾,从司机控制盒→列尾主机采用数字传输模式,从列尾主机→司机控制盒采用模拟传输模式,其可通率在95%以上。在当时能满足使用需求,但对开行万吨重载列车来说,能否满足需求还是未知。

第二,原列尾在功能设计上存在不足。该机型不具备黑匣子数据记录功能,不能还原操作过程;电池与列尾主机触点存在瞬间掉电自动消号的现象;尾部反馈模拟语音,占用信道时间长,与车机联控产生同频干扰。

3对列尾设备要求

第一,需要采用双向数传列尾,以减少对无线列调的干扰,同时缩短占用信道时间;全线可通率不得低于95%,复杂地段不允许出现盲区。

第二,需要具备列尾“黑匣子”数据记录功能,以便事后进行数据分析。

第三,列尾司机控制盒要有语音和数字显示双重提示,乘务员在查询风压失败时,控制盒应具有自动重发功能,以减少司机的工作量。

第四,主机须增加瞬间掉电保护功能,在电池瞬间断开时不消除“一对一”关系。

4方案选定

大准线地形复杂,山区隧道多,造成无线信号传输盲区多,要想在既有的条件下满足生产运输需求,首先必须确定无线信号使用哪种传输方式,其次是设备的选型。为此我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与实地调研,我们认为400MHz+400KHz双信道方式发挥了两个信道各自的特点,做到优势互补,能有效克服弱场区,列车首尾信息传输实时性强、可靠性高,具体分析如下:

4.1400KHZ感应通信的优缺点

优点:(1)场强分布是沿感应线(波导线)作链条状分布,因此它几乎不受环境中地形、地貌的影响;(2)设备简单,工程总体造价低廉,在我国电气化铁路利用接触网导线做感应线时,工程总造价每公里约为一万元;(3)使用简便,维修难度小。维修人员不需作长时间的专门培训;

(4)使用频率对外影响小,申请批准比较容易。

缺点(主要是以接触网做为波导线时):

(1)主要是频率低,易受到其他电磁干扰。我们在大秦线了解到,德国西门子公生产的电力机车上就不能使用400K感应通信,由于机车自身产生相当大的电磁干扰,导致400K信道内杂音大、无法传输信息。接触网本身自带强电磁场,利用接触网传送信息不确定性较大,如机车受电弓与接触网接触和断开时将产生很强的电磁场、机车在行走时受电弓与接触网瞬间跳跃式接触产生电磁场、大功率用电器产生的电磁场等均会对400K感应通信产生干扰;(2)易受同频干扰。有部分民航也使用400KHZ传输信息,将会产生同频干扰,在大准线天成站附近就有一个航空用导航站,有时偶尔对无线列调、列尾装置产生干扰,好再这种干扰发生的很少;(3)在没有接触网的股道造成盲区,需单独架设波导线,投入成本大、施工和维护量大;(4)股道多的大站在远离天线的股道上信号弱(一般是隔七、八股道时信号开始衰减严重),由于接触网分流作用,一般在站内每跨越一股道,信号衰减大约10dB左右,使得信号减弱;(5)传输距离有限。400K信号在接触网波导线上每传输1公里,衰减3dB-4dB左右,一般电台天线感应到接触网上的信号强度在70dB左右,而接收时最低信号强度要求在30dB左右,理想状态能传输10公里,但接触网本身属于带电体,电磁干扰大,再加接触网供电臂分相,实际传输距离只能达到3~7公里左右。

4.2400M信道传输优缺点

优点:400M无线通信是电磁波通过直接辐射,即空间传播,将信息传到对方。主要适用于近距离、地形宽阔、平原地带。由于400M频率高,所以不易受到其它用电器、电磁场的干扰,抗干扰能力强。

缺点:受地形地貌限制多,山区、隧道内信号衰减大。

在2002年底,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大准线货物运输列车能直接进行入大同国铁线路,当时已将无线列调全部更换为400MHz+400KHz双信道传输设备,在这次列尾方案实施中,列尾电台与无线列调机车电台仍然共用,能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减少了设备的重复购置与设备的维护量。不足之处是列尾与无线列调相互干扰、抢占信道,但在大准线目前是单线,车流量相对国铁来说较少,完全能满足实际需求。

综合以上情况,利用400KHz信道将感应信号通过接触网导线传送到目的地,不受山区、隧道的影响,只要有接触网的地方就有可能接收到信息,一般传输距离在3~7公里,中间不需要对信号进行中继放大的优点来填补400M易受山区、隧道等地理环境等影响传输距离的缺点,利用400M电台是视距传播辐射,平原地区传输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电路集成度高设备运行稳定的优点,来弥补400K在大站场内接触网分流使信号减弱、易受到其它用电器的电磁干扰的缺点,形成优缺互补格局,充分利用各自的优点实现列尾装置全程覆盖,最后确定先采用400M+400K双信道双向数传列尾进行试验,如果能够满足95%以上可通率要求,将是较经济和理想的方案。

经过市场调研,与国内相关列尾装置生产厂家进行咨询,我们最终选定西安铁路科学研究所生产的2002型双信道(400K+400M)双向数传列尾装置进行试验。

5试验情况

5.1试验内容

试验内容主要有:(1)可通率;(2)“黑匣子”数据的存储下载显示打印等功能;(3)主机瞬间掉电保护功能。

5.2试验步骤

先进行静态试验。前后距离1550米,主机在列车尾钩正常连挂,牵引机车升弓,本务端操作司机控制盒查询尾部风压,记录尾部信息返回情况。待站内信号返回正常后再做上线动态牵引试验。

5.3静态试验

在点岱沟车站进行的静态试表明:(1)使用400KHZ单信道列尾可通率不足80%,不能满足万吨列车发车要求。原因分析为股道多造成分流严重,尾部400KHZ电台发射场强不够;(2)400MHZ与列调同频干扰较大;(3)对“黑匣子”数据记录功能试验;(4)司机控制盒库内检测试验;(5)主机消号和掉电保护功能试验。

5.4动态试验

按照进出站和站内各一次,隧道和弯道等重点区段多试的原则进行列尾动态试验,其可通率均达到95%以上。

5.5试验分析

双信道双向数传列尾可通率达95%,完全满足《维规》要求的90%以上的标准。与既有国铁重载列车相比,采用400K+400M双信道双向数传列车尾部装置,在列车的中间不需要加装中继器,节省设备的投入,同时也节约人力资源,不足之处是重量要稍微大一些,一般一台列尾主机大约在七八千克左右。

6开通运用情况

2006年3月29日10:00,大准线首列万吨重载列车从点岱沟车站开出,5月17日20:10,湖东—点岱沟的首趟120节列车正式开行。经过这几年的使用和多次添乘检查,以及对周边铁路列尾装置运用的了解与比较,采用400K+400M双信道双向数传列车尾部装置,可通率高且不需要加装中继器。

6.1运行中列尾主机蓄电池电量不足

2006年大准线开行万吨重载列车时,列尾主机电池采用12V 7AH铅酸电池,其低温特性不良,温度在零下20℃左右,电池处于不工作状态,在北方地区冬季,经常发生列尾主机电量不足现象,影响行车,对于通信维护单位来说是一项最大的困扰。为此,在2008年开始通过调研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试验等,主要是容量加大、改变电池型号与类型等比选试验。我们与电池厂共同对三种列尾蓄电池进行低温(-20℃、-30℃)试验,三种蓄电池分别为铅酸7000mAH和8500mAH蓄电池、镍镉5500mAH蓄电池、镍氢6000mAH蓄电池。由于大准线目前使的列尾主机在工作时电流一般在3A左右,故这次试验放电电流选为2.75A,列尾主机在蓄电池电压低于12V时,开始报警(电量不足报警)。现将具体试验结果汇总如下:

6.1.1-20℃试验

在常温下分别对上述四块电池进行充电,充足后在-20℃冷冻箱内静置6小时开始放电(放电时温度一直保持-20℃),放电电流均为2.75A,放电截止电压10.5V。

第一,7000mAH铅酸蓄电池放电0.5分钟后电压降至12V以下,放电量24.7mAH,放电至10.5时共耗时50.8分钟,放电总量为2328.4mAH,放电率33.3%。

第二,8500mAH铅酸蓄电池放电0.5分钟后电压降至12V以下,放电量26.6mAH,放电至10.5V时共耗时82.1分钟,放电总量为3762.8mAH,放电率44.3%。

第三,5500mAH镍镉蓄电池放电3分钟后电压降至12V以下,放电量139.3mAH,放电至10.5时共耗时88.6分钟,放电总量为4060.7mAH,放电率73.8%。

第四,6000mAH镍氢蓄电池放电57分钟后电压降至12V以下,放电量2619.2mAH,放电至10.5时共耗时98.8分钟,放电总量为4532.9mAH,放电率75.5%。

6.1.2-30℃试验

在常温下仍对上述四块电池进行充电,充足后在-30℃冷冻箱内静置5小时开始放电(放电时温度一直保持-30℃),放电电流均为2.75A,放电截止电压10.5V。

第一,7000mAH铅酸蓄电池放电0.5分钟后电压降至12V以下,放电量24.2mAH,放电至10.5时共耗时35.8分钟,放电总量为1643.0mAH,放电率23.5%。

第二,8500mAH铅酸蓄电池放电0.5分钟后电压降至12V以下,放电量26.0mAH,放电至10.5V时共耗时60.9分钟,放电总量为2794.2mAH,放电率32.9%。

第三,5500mAH镍镉蓄电池放电2.5分钟后电压降至12V以下,放电量116.1mAH,放电至10.5时共耗时79.7分钟,放电总量为3655.7mAH,放电率66.5%。

第四,6000mAH镍氢蓄电池放电5分钟后电压降至12V以下,放电量235.3mAH,放电至10.5时共耗时95.4分钟,放电总量为4379.7mAH,放电率73%。

6.1.3价格

镍氢充电器7500元/台,原酸充电器5800元/台;镍氢蓄电池1100元/块(使用寿命与质保期为1年),铅酸蓄电池540元/块(使用寿命与质保期0.5年)。

通过试验数据比较,目前6000mAH镍氢蓄电池较其它效果好,在冬季可减少列尾在中途电量不足现象发生。大准线现使用铅酸蓄电池容量为7000mAH,经与厂家联系协商,镍氢蓄电池容量也能做到7000mHA,不足之处是镍氢蓄电池经过-30℃、-20℃、+20℃、+35℃、+40℃放电试验时,发现镍氢蓄电池充满电时端电压偏高,只有在-20℃时电压低于13.8V,其它几次试验中充满电时蓄电池端电压均为14V以上,可能影响列尾主机正常工作,经与列尾主机生产厂家分析,其最高耐压约18V。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购买少量镍氢蓄电池和相应充电器,在丰镇电厂、岱海电厂、准能电厂运煤专列上进行小范围试运行。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设备正常、稳定,在2008年冬季开始大量购入镍氢电池,并投入使用,至此大大减少了列车运行中途由于低温而电量不足现象的发生。

6.2机壳、环天线损坏严重

机壳采用铝质材料,环天线最外保护层采用硬塑料,受碰撞后均易破碎或开裂,尤其是冬季气温低,更是雪上加霜。在当时,我们提出改变材质或通过改变外形设计是否可行,从此开始,这个项目也成为了我们与生产厂家共同研究与探讨的一个课题,与此同时,为了不影响行车,我们只能是加强维护和管理。一直到2010年,通过改变材质,这个课题才得以解决,采用从美国进口的一种塑料,据说是制造头盔使用的原材料,用此做机壳,在2011年冬季开始少量投入到大准线做强度试验,经过一个冬季到现在,该种材料制做的机壳还未出现破裂现象,在采用铝质材料时,平均每天有3至5台列尾主机机壳损坏。我们与生产厂家计划从今年开始,逐步对所有列尾主机的机壳、环天线保护层进行更新,同时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目前,各生产厂家的列尾装置也进行了相应的升级,将列尾蓄电池改为7.2V低温锂电,体积较原列尾装置小、重量也轻,电路集成度高,我们计划在今年对列尾装置全部进行更新。

近几年来,列尾装置在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做用。其中在去年从点岱沟站发出万吨重列至龙王渠站,当时机后8位车辆折角塞门关闭,途经千分之十二下波道,司机进行制动时发现制动不良,立即利用列尾装置进行辅助制动,列车才得以平稳进站,否则后果不勘设想。在前几年,还有列车在运行中途,及时发现区间丢车,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在车站发车时,利用列尾装置发现过好多次折角塞门关闭事故,为保证重载列车行车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7列尾装置前景

我国列尾装置在取消货物列车守车时才列入研究计划内,大约在2000年左右开始小范围的使用,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刚起步时是采用单信道(400K或400M),从机车电台到列尾装置用数字信号传输指令,从列尾装置至机车电台用模拟信号反馈信息。在2005年左右开始采用双向数传方式传输信息,即机车电台→列尾装置、列尾装置→机车电台指令与信息传输均采用数字传输,大大提高了传输速度与可靠性。在近几来,北京中铁又研发出一种可控列尾装置,现大秦线正在使用。

最后我相信,随着新技术的采用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来的列尾装置将是向着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功能更齐全、稳定性和可靠性高等方向发展,为重载万吨列车的正常开行提供更有效的安全保证,发挥着更重要的做用。与此同时,对于我作为一名生产一线的员工,不断学习、积极参与,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愿为列尾装置的技术改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系统的原理与应用[S].

[2]400K感应通信原理与应用.

(责任编辑:周加转)

猜你喜欢

盲区电磁波蓄电池
盲区50米
聚焦电磁波和相对论简介
电磁波和相对论简介考点解读
交叉感应环线通信盲区分析和应对
产能不足、去向不明,危废监管盲区依然存在
聊聊蓄电池的那点事儿(1) 汽车蓄电池的前世
蓄电池去哪儿了
用有源音箱验证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蓄电池去哪儿了?VOL12.雷克萨斯RX450h
蓄电池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