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的真空及其应用

2012-04-29陈壮叔

飞碟探索 2012年10期
关键词:米尔物理学家真空

陈壮叔

在1998年,天文学家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在推动宇宙膨胀呢?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所谓的暗能量,也即真空空间本身具有的一种潜在的能量。自此后,科学界深入到早先哲学家谈论的话题,即宇宙的“有”与“无”。而今,物理学家认为真空空间并非绝对的“无”。

早在20世纪20年代,量子论把真空视为某种东西沸腾的海洋。德国物理学家w,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他说,几对密切相关的可测物理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你越多地知道其中的一个,就越少地知道另一个。

能量和时间就是这样的一对。这意味着你无法精确地测定一个物理系统的能量,除非时间是完全不精确的。那就是说,你用无限的时间去做测量,结果是永远也不能精确测出真空零能量的“无”。据量子论,即使是一个完整的真空也充满着不停波动的类波的场,涌现出众多的短命粒子。它们不知在何处出现,继而又消失,给真空一个明确的非零“零点能”。

这一量子论的真空说明,对“无”的特性给出了新的动力。现在科学界认为,新型的鲜活真空具有实际效应。仔细地观测原子运动,你可以看到一种被称为兰姆位移的微小效应。在这一过程中,真空波动挤压了一个轨道上的电子,微妙地改变了它的能量,使其自发地在原子的两个能级间跳动,并放射出光子。

在这些真空效应中,要数H.开歇米尔的思想最为抢眼。1948年,他跟同事彼得一起研究。彼得是丹麦的物理学家,他了解胶质如何处于稳态平衡。胶质是一种混合物,在胶黏过程中,它的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物质,这种介质中分子间的力会很快地散去,速度比经典电磁力学所计算出来的更快,似乎有某种东西把组成分子拉得更紧。

开歇米尔计算指出,上述的“某种东西”可能是真空的行为。要在复杂的胶质分子中得出真空效应是不可能的,因此开歇米尔提出一个简单的模型系统,仅由两块平行的金属板组成。它显示出,可能产生的真空波动正好加大了两板间的引力。他解释道,两板间的空隙限制了真空波动的波长,即在空隙之外真空波动可选择任何波长。因此,外面有更多的波,它们势必也加在两极之上。

这个效应是十分微弱的,两块相隔10纳米的板受到的压力相当于我们头上空气的压力。如此微弱的一个贡献,易被众多其他的效应所掩盖,诸如两板表面电荷间残存的静电引力。

因此,要相信真空效应的存在是很困难的。耶鲁大学的实验专家洪顿说:“你必须知道,你正在测量的是开歇米尔力。”言外之意是,你无法肯定它来自真空。再说,要把两板排成完整的平行也并非易事,而要计算预期的其他效应,将会碰到极为复杂的数学问题。

直到1996年,物理学家s,莱莫瑞克斯有了突破。他极为仔细地排除了所有其他效应后,发现有一个极小的残余力,把一块金属板和一个球形镜拉在一起。看来开歇米尔效应并非是理论家的一个白日梦。

1955年,苏联物理学家E.立夫歇兹预言,真空波动的尺度将提高周围的温度,而产生一个能覆盖较长距离的强烈的力。在2011年2月,莱莫瑞克斯及其同事研究后说,这是一个确实的情况。

2011年,瑞典物理学家C.威尔逊及其研究小组,提供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他们宣称,通过压缩虚无空间就能产生出光。这是对开歇米尔效应的一个新拓展。该观点认为,一个完整的真空(在物理世界中被定义为“无”)包含着潜在的能量,它能用来使物体运动,甚至创造物质。

威尔逊说,他们把开歇米尔效应转了向,即不是利用真空暴出粒子去改变环境,而是使真空的四周快速运动,从而产生光子。自开歇米尔效应被提出以来,这个观点一直处于矛盾之中,而今,真空能量的观点有了一个公论的证据。

随着有关这种效应证据的增多,出现了一种想法,即利用真空能来驾驭我们的装置。目前最为人熟知的建议,便是用它来为nano机器加力。这与原先的开歇米尔效应稍有不同,后者的吸引效应是把物体拉拢,而今则反其道而行之。

专家们通过改变结构的几何形状或材料的特性,从而限制真空波动,使开歇米尔效应的方向反转,造成一个外向压力,使两物体相互推开。200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S.强生及其同事通过计算得出,在两块金属板间衬以一系列的简单装置,在理论上,即可在该两板间得到斥力。最近,据哥伦比亚大学的麦斯劳夫斯基等人的研究,一种类似的效应可在nano金属杆上产生斥力区域,抬升nano金属棒。

这种力有助于nano部件(诸如钥匙、齿轮、轴或其他传动部件)运动而无干扰,但要把这类装置投入使用还要待以时日。首先,这些部件必须在原子尺度上进行抛光,因金属表面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光滑,而是含有类晶体结构,这会限制真空波动,影响开歇米尔力的尺度。为了推动这些部件,过程极为复杂。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复杂性是可以克服的。2009年,哈佛大学的F.凯伯斯小组测量了开歇米尔斥力。他们制作了一个简单而精细的装置:在一块硅表面上放上溴化苯液体,并在液体中安上一根黄金悬臂,最终在悬臂上测得仅为几十微微牛的力。但当你打算移动nano粒子时,还有不少障碍必须排除。因此,开歇米尔装置进人我们的生活并非易事。强生说:“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能制造出如此微波和灵敏的东西吗?这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一旦我们在技术上能付诸实施,人们是否对这类nano装置感兴趣呢?”

另一方面,在开歇米尔的计算中,他们把真空波动解释为弱化的某种力。若如此,那么多种同样的弱化力都可以简单地获得,只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力传送到足够长的距离上,诸如两板相隔的几十或几百纳米。在20世纪70年代,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J.斯克温格尔通过计算对这种观点曾予以肯定,但他从不相信真空波动能发展成一种量子场论。在斯克温格尔看来,开歇米尔效应正好能视为“带电物质的量子相互作用,而不是真空的行为”。

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R.贾非说,真空阐释之所以如此风行,唯一的原因是其数学大为简化。他说:“这是一种轻率的态度,人们把开歇米尔效应视为真空波动的证据,但没有证据证明,真空波动出现于没有物质的地方。”类似的,其他效应,诸如兰姆位移和原子的自发放射光子,都可以描述为电荷相互作用的纯结果。

若如此,其影响将比我们做好nano机器大得多。在过去20年,科学界认识到宇宙在加速膨胀,这种现象被归于一种神秘暗能量的作用,它为真空能点燃了新的希望。现在,我们对这个暗藏着的真空能的最佳计算结果,比宇宙膨胀加速所需能量大120个数量级!这已说不上误差了,而是完全不相匹配,这很可能说明我们对暗能量的本质知之甚少。而同时。人们对开歇米尔效应的观测却十分热切,并认为这种效应似乎是一种决定我们宇宙命运的能量。

按斯克温格尔的看法,我们不可能相信真空能可以确实存在,因为任何企图证实它存在的做法,都会把某种物质形式引入方程。正如科学哲学家S.劳夫和H.菲克曼格尔于2001年所说的那样:“看来不可能做出决定,这种效应是否出自真空本身……或者,都是测量过程中被引入的。”

威尔逊认为,若从他的装置中出现的光子也为其他研究者所证实,就足以说明真空波动的确实存在。同样的,随着我们有能力制造精致的nano机器,在未来岁月中测试开歇米尔效应的机会也会因此增加。

虚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无”真的能出自虚无吗?我们可能还是有必要再多问几遍!

猜你喜欢

米尔物理学家真空
警惕安全监管“真空”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傅里叶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弗里曼·戴森 当代罕见的数学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异同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物理学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