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012-04-29郑晓英
郑晓英
为适应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逐步探索出了“学、导、用”课堂教学三步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式”的宣讲作业模式,调动了教、学双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启“学”的机器,让教学结构有用武之地
调动“学”的积极性,是搞好语言教学的前提。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和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学习主体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着重注意强化学生动用多种能力加强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例如,在讲解句子I don't think he will fail (我想他不会失败)时,我引导学生的思维向两方面发散,一是将否定的转移从常用的think发散到trust、suppose、believe等动词加宾语从句组成的复合句中;二是引导学生把思维活动由否定的转移发散到字否定、句否定、部分否定、全部否定、直接否定、间接否定等。这种多向发散思维既能诱发学生有意识地选用相关知识去认识和解决待定问题,又能从具体的、个别的问题中获得规律性知识去解决一系列相似、相类的问题。
分析、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这是一种能力的升华与运用,我在词汇教学中通过运用“单词伞”的方法来提高这类能力。在一把“单词伞”下面撑开无数把小“单词伞”,形成发散性思维。通过此方法,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其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会刺激智能的发展,获取的知识信息不但容易被接受,而且能被转化为长期记忆。
疏通“导”的渠道,挖掘教学结构的最大潜能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主张把握好“导”这个关键环节,做到“学”中有“导”、“导”以促“学”、“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形成,而是教师诱导的结果。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取头脑中的记忆表现和想象,进行创造性组合的思维活动,是“善导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找准“出发点”,做好“引导功”,一是在思维易被阻塞的地方设置一两个疑问,启发学生分析原因,寻找解疑途经;二是在学生思维易兴奋的地方连续设疑,诱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共性认识;三是在学生思维容易产生混淆之处设疑,帮助学生辨析,认清特征、加深理解。
英语教学要善于设“障”生“疑”,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于无疑处有疑,促使他们联想旧知识,对比新内容,思考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设想各种解答方案。学生联想、表达、创造等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启发和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在灵活有效的启发和引导上。
创造“用”的环境,让教学结构产生最终效益
学习的最终检验标准是运用。“学、导、用”三步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我坚持每堂课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把所学的重点内容用于实践;倡导课堂上不说或尽量少说汉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加大应用性题目的分量,创造应用英语的良好氛围;经常组织英语演讲比赛、情景会话等活动,在“真枪实弹”的较量中取长补短。此外,我还因人施教,对学习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他们总结经验体会、撰写学术研究文章、担任“代课教师”辅导学生等,教给他们相应的方法技巧,使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研究,提炼主题观点,运用已学知识和现有资料进行创造性思考,全面锻炼他们的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而对少数基础差、学习吃力的学生,交给他们期限赶班、专题补差、定目标验收等任务,使他们在学习动力上自我强化,同时进行以弥补差距为目的的自学活动,增强他们自学的控制能力。
□编辑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