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价值”

2012-04-29孟纪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夹竹桃韧性自然段

孟纪军

世界上的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本质,就在于其内部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内在根据。因此,只有把握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够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又在哪儿呢?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但要关注教材“说什么”,更要关注教材“怎样说”。语文教学其实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说什么”,进而由“说什么”到理解“怎样说”的过程。在这里,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说什么”是与其他学科相同或相似的要求,而理解“怎样说”则是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和应该特别关注的内容,是语文阅读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

首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要往来,特别是信息往来,语言文字必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要掌握这个特殊工具,必然要知道它是“怎样说”的。在语文教学中,理解与把握“怎样说”也常常是感受和体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佳途径。

另外,还可以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看。翻阅历年的教学大纲或教学标准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十分明确,其核心是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材内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但两者又不等同,形式呈现于课文的外部,表现为有形的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内容通常是指人们的认识和情感,它存在于课文的内部,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所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确切理解“怎样说”和根据情境与需要完美实现“怎样说”的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主要包括阅读和习作两个课目。习作教学理所当然地要以研究“怎样说”为主要内容,而阅读教学同样需要重点关注“怎样说”的内容。在《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目标体系中,从第二学段开始,就将“怎样说”列入了阅读教学的要求,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入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11项目标之中,竟然有5项是关于“怎样说”的要求。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等。进入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共有15项要求,而其中的4项要求直接涉及理解和把握“怎样说”,暗含此项要求的目标多达5条。从《课程标准》编制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看,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是以理解“说什么”为主要目标的。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怎样说”便逐渐成了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内容和要求,应给予特别关注。

课文《夹竹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在文章的开篇,作者运用转折复句直接点题,定下了文章情感的基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又一次发出感慨:“爱上了夹竹桃”,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之势。

文中对于夹竹桃“韧性”特征的描写可谓是状物言志类课文中的精品段落。课文第三自然段一字不着“夹竹桃”3字,但细细品读,却发现一字也无闲笔:凝练的文字描写了院子里春、夏、秋三季的14种花,花开花落、万紫千红,为衬托夹竹桃韧性做好了铺垫。第四自然段作者在描写夹竹桃开花有韧性时,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段落开头,先用了一句拟人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写出了夹竹桃开花始终如一的本色。接着,又改用一组排比句与双重否定句组合的句子“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无日不迎风吐艳”,写出了夹竹桃花期之长。然后,又用了一句拟人句与双重否定句组合的长句“从春天到秋天,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再一次凸显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最后,再以一个反问句“这样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来总结全段。整个段落也就200字左右,作者却能将多种句式、多种修辞手法并用,如此完美和谐,留给读者的就不仅仅是惊叹了。

课文第5小节写了夹竹桃带给作者的幻想,用了过渡句“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来承上启下,引出了对“月光下的夹竹桃”的描写。作者闲庭信步,在月光下,夹竹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长句短句交错,琅琅上口。接着,具体讲了3个幻想:地图,荇藻,墨竹。月光下夹竹桃的黑影本是平淡无奇,但在作者动静结合的奇妙想象中就变得意趣盎然、令人回味了。整个段落句式参差、想象美妙、情感真挚。

《夹竹桃》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本课的教学不但要关注季老对夹竹桃的喜爱和为什么喜爱的理解,更要关注季老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怎样的写作手法将物、我和谐地统一,如文章篇章结构上的首尾呼应,段与段之间衬托手法的运用,四、五两段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等,正是这些巧妙的手法和艺术化的表达,使得夹竹桃这个平常植物富有了深刻的意蕴而格外惹人喜爱。

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既要关注文本“说什么”,更要关注“怎样说”,真正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1.聚焦“韧性”教学。第四自然段是对夹竹桃韧性的正面描写,共有4句,而具体写“韧性”的在前3句。季老遣词造句之妙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3句都写“韧性”,各句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中我们将这3句化为两个层次。第一句咬文嚼字,我们关注到了“悄悄地、一声不响”、“败了——开出;黄了——长出;一朵——一嘟噜”,通过理解文字背后内容,以及相对的词语的变序来体会用词的精准。强调两个“又”字,“又”字是副词,在这里表示重复、继续的意思,在句子中质朴地表现了夹竹桃的旺盛生命力。二、三两句作为一个层次,在形式上一长一段,用了“无日不……”和“无不……”两个双重否定句,表现了夹竹桃的韧性,可引导学生关注句式特点,把握表达内容,并采用创设情境、引读等方式组织教学。最后补充季老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花如其人。

2.突出“幻想”教学。《夹竹桃》一文想象部分文字洋洋洒洒,在感受内容、体会情感上可采用“读薄”文字的方法。“读薄”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浓缩、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总结上段内容,作者主要扣住一个“韧”字来写,从本段,学生读出“趣、妙、巧”,再从这些字入手反观文字,找到字从何来。从文字中寻求答案,自然关注到想象的动静结合,从关注段落的文字到关注文字的形式,能使“说什么”和“怎样说”的内容与形式完整地统一。

3.注重“首尾呼应”的篇章教学。“首尾呼应”写作手法指文章前后说明一个意思,首尾互相照应,又称对照,它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通过首尾呼应教学,进而强调主题——作者对夹竹桃的爱,给学生加深印象。

4.关注“衬托”教学。文章写“韧性”部分主要在三、四段。第三自然段通过对院中三季花的描写衬托夹竹桃的韧性可贵。第四自然段的四句话对夹竹桃“韧性”进行了正面描写,笔者在试教时,曾关注过花的种类、盛开的热烈,甚至感受过三季花开的情境。站在散文的体裁上和学段特点上审视这样的教学,会发现在内容上关注过多,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出发,本段教学旨在体会院中三季花对夹竹桃的衬托作用,所以可将第三自然段教学进行弱处理,只在感受夹竹桃“韧性”时适时穿插。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内容,更知晓表达方式。

5.强调“虚实相生”手法的教学。虚实相生是优秀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夹竹桃》一文在写法上实虚结合。教学结束之际,我安排了这样的小结语:“如果说写夹竹桃的韧性是具体实在的描写的话,那么,写夹竹桃的影子给我的幻想则是虚写。虚实结合,才更加能突出我对夹竹桃的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语文教学的所有范畴之内,无论是习作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无论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还是分段目标,无不将“怎样说”列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要努力克服现行语文教学只重“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弊端,真正把“言语形式”,即“怎样说”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在“怎样说”上下工夫,以尽快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编辑吴君

猜你喜欢

夹竹桃韧性自然段
北怀集(其一)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夹竹桃下的人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夹竹桃借微商模式偷渡中国
美丽的秋天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