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2012-04-29张治齐
张治齐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人口众多,文化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时至今日,中国社会民众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混乱,社会道德现状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是“文革”十年使中国几千年形成和传承下来的道德观念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思潮、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在没有固有的观念系统和价值选择作为基础的情况下,人的头脑由于接收到多元价值观而开始变得混乱,进而呈现出行为上的混乱;三是长期以来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空泛,实效性差。那么如何增强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呢?
坚持将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首要工作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儿童少年阶段是其形成完善人格、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以及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首要任务,应当针对儿童少年开展道德教育,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
朱子在《童蒙须知》中指出:“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先贤在教化儿童的实践中是有章法和次序的,概括讲其顺序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古人通过对儿童做事的指导来养成他良好的习惯,并使之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现在中国流行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此,多数家长都理解为要让孩子从小就勤奋学习,考出好成绩,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等。事实上,学会做人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因此,学校一定要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要在尊重古代教育智慧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经验开展实践,紧紧围绕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懂得做人的道理,都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从而促进他们形成能够自觉地约束行为举止的能力,并且具有高尚的情怀。
明确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且一以贯之
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内容上的全部精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人生八德。
孝: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人是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悌:悌敬。无论是兄弟姐妹还是亲朋好友之间,都要友爱,都要相互谦让、相互帮助,和谐相处。忠:忠诚。作为国民无论是对祖国、对人民、对组织,还是对自己的工作都应当如此。信:诚信。一个人要做到“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话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做事恭敬认真,不敷衍了事。礼:礼节。做人要有礼貌,守规矩。义:义气。人应该有正义感,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廉:廉洁。有廉洁的人,是心中有力量的人,是能够抵御诱惑的人,是没有贪欲的人,是能做到慎独的人。耻:羞耻,知耻的人才会有自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针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从正反两方面提出的号召。
如果学校将这些系统化的教育内容,坚持不懈地以儿童可以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加以教导,那么新一代国家公民的道德修养、精神气质,将会是一番新的景象。
重点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1.尊重人的成长规律
人的成长是有阶段性规律的。我校倡导的“道德教育为立国之基,法制教育为治国之本”观点,就是以人的发展阶段性规律为依据的。学校教育应当按照人成长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实施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点要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要重点针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
2.重视教育方法的选择
教育方法的优选,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如何呈现教育内容、如何传达教育思想,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和研究的。如果在教育内容的呈现、解释、传达等方面出现问题,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如有很多地方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广泛宣传交通法规,将伤亡事故的血腥惨烈现场照片制作成展板放在繁华街区或学校醒目的地方巡回展览,企图用强烈刺激的方式达到教育效果。不仅不容易达到预期效果,还容易对少年儿童产生极其恶劣的心理影响。
3.重视解决知行统一问题
如何实现知行统一,是教育实践中一个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课题。
与“知行统一”相对的问题是“知行相悖”,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道理谁都懂,但是行为完全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存在呢?其原因就是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当一种行为出现时,人在思想上有一个价值判断和选择,可以概括为“利己”与“利他”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源于道德教育的成果。孔子云: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系统的道德教育是有效解决知行统一问题的基础。好的道德教育,会使“知”成为人内心的力量,从而能够有效地导行。
4.重视德育课程化
德育课程化是当前一直提倡和研究解决的问题。实现课程化必须在内容上下工夫,必须有课程的标准。的确,对道德教育的效果进行测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标准,这项工作就会缺乏质量保证。
那么,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以及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成长,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呢?2012年4月,我到日本裾花小学考察,校长说日本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与中国一样,培养目标也是一样的,只是顺序不同:中国是“德、智、体”,日本是“体、德、智”。不要小看这个顺序的差别,其对孩子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日本人把培养目标做得很实在。我看到日本的孩子很少有肥胖和近视的,而我们现在办学中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肥胖率和近视率高居不下。日本的校长告诉我,在日本小学低年级段,学科成绩差不影响升班,品德课考核成绩才会影响升班,品德差则会受到严厉惩罚。如日本人的鞠躬有规范要求,达不到要求是不行的。学生平时的表现是考核的重要指标,个体有问题后果自负,群体有问题向教师问责。虽然国情不一样,但日本的道德教育有可借鉴之处。
5.重视德育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过高尚的生活便受高尚的教育,过卑鄙的生活便受卑鄙的教育。人的道德是在生活中孕育的。
陶行知先生早年打理晓庄师范时,曾经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所学校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看出他是晓庄师范的学生。我一直在想,陶先生是靠什么力量,把一种高雅的气质写在每一位学生的脸上?在慢慢研究陶先生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领悟到,是陶先生在这所学校中构建起了高尚的学校文化,生活在这所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熏陶,不知不觉变得高雅斯文起来。
由此可见,学校要努力建构高尚的学校生活。学校不仅仅是读书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向同伴和老师学习做人的地方。教师的身教、同伴的表现及语言环境等,无不对学生的性格、品格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一定要关注环境育人的作用力,要努力构建高尚的学校文化。在学校的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语言环境,即日常交流语言的境界。师生语言的文雅与粗俗、平庸与深刻、平淡与文采、随意与严谨等无不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另外,教师的衣着打扮、仪态仪表、表情举止等也同样会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6.建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
人的一生要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既有学校的,也有家庭和社会的。特别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学校的教育力量远远不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力。因此,学校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整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努力建构协同教育模式,发挥学校教师、家长、社会教育的多元功能,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教育大环境。
□编辑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