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2012-04-29何迎松
何迎松
“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巴学园中健康、自信、快乐的成长。”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马骏校长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始建于1962年,距今已有50年的历史,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活力的美丽学校,目前一校三址,共有2096名学生。在近些年的学校改革与创新中,学校教育与管理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倡导“发现、唤醒、激活、点燃”的全新育人理念,努力“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马骏校长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关注“每一个孩子”。在她的心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重要的。她认为,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教育形式和形态,最终的归宿一定是服务于我们的孩子,作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所以,她提出了“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并指出这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精髓是“适合”,“适”是“适应”、“适度”的意思,即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人的成长规律,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合”就是要合乎规律性。
“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实现学生的自主、个性、全面的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思想。为全面践行这一思想,马校长引领学校教师从德育、智育、校本课程、学生活动、教师队伍、评价、环境七个方面创建了一套完整的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系统,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礼”教育为每一个学生发展奠基
“三礼”教育的提出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在一个隆重的表彰会上,当学校领导双手郑重地把奖状递到受奖同学手里时,却发现有的同学连声“谢谢”也没有说,一只手扯过奖状就走了。这一场景,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对学生从小就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教育及道德品质教育,到头来,学生连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我们意识到,虽然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根本在于我们德育工作不到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坚定地提出开展以礼貌、礼仪、礼节为内容的“三礼”教育,期待礼仪教育在学校全体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心中能够生根发芽。为了有效实施“三礼”教育,学校首先把其纳入校本课程,开设了基本礼仪、民族礼仪和国际礼仪等必修课程。让“三礼”教育走进课堂,不仅要较系统地传授“三礼”知识,还要通过训练、表演等形式教会学生如何坐、立、行、听、观、读、对话等。其次,是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坚持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通过每天十分钟的“做一做、说一说、练一练、演一演”让学生在参与、训练、实践、体验中,养成做人做事的礼仪行为。第三,是让“三礼”教育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生活,为学生搭建“三礼”知识转化为“三礼”行为的实践活动平台。活动平台主要有学生践行“三礼”的家庭实践活动、社区公益体验活动、师生的互动活动,等等。第四,学校为检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建立了社会检验机制。包括编制了学校“三礼”社会实践作业反馈单,反馈单由家长、邻里、社区街道负责人、小区楼长等人,在观察了学生在家庭、居住楼内及小区内的表现后填写,并及时返回给学校。不仅如此,学校还在居委会建立“三礼”监督员制度,聘请社区居委会的干部担任学校“三礼”教育监督员,对小区内的学生行为规范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在社区张榜公布,并反馈给学校。近几年,“三礼”教育又有了新的延伸,陆续开展了“小孝于家,大孝于国”的孝行文化和爱心义卖、青海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博爱的胸怀。古语云:“善如登,恶如崩。”“三礼”教育的推行和稳健落实,使每一个孩子对礼仪的认知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养成了一定的习惯,收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如今,“三礼”教育在学校走过了11个年头,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三礼”教育也被列为朝阳区的地方课程在全区几十万中小学生中推广和普及,在区、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和积极的影响。
关注每一个学生,从课堂教学入手
课堂教学是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教育的主渠道。马骏校长认为,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知识能力基础的地方”。也就是说,她认为课堂一定是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浓厚的求知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样的学习方法、扎实的知识基础、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博的课外知识、较强的学科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幸福人生奠基的重要场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集成专家与教师的智慧,提出了全面构建人本智慧型课堂的教师成长策略。因为她深知,这种闪烁智慧的课堂一定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成长,也一定离不开以生为本和个性发展的策略方向。
将研磨教材外显于行。首先,学校以自己研究编写的《学科知识框架体系》为依托,帮助教师全面系统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而组织教师研读教材,通过开展全校教师参与的教材分析交流活动,促进教师教材分析能力的提升。教师就学科全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单元知识的生长点、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潜心琢磨,并以具体课例为载体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新知识点、训练点等方面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承载的具体培养目标。最后,关注常态课堂监控,促进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因为教学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智慧和艺术,更需要教师对常态教学质量的坚守,为此学校制定了常态课堂监控流程。
将走进学生内化于心。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的现状、学习的态度、习惯、兴趣、差异及学习期待等,基于学生的情况去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为此,学校在2009年编写了《小学生思维习惯培养指导意见》,按不同年龄段制定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细目表》和《学科教师教学习惯》,引导教师明确学生习惯养成目标的同时,也以教师教学习惯的标准约束着自身的教学行为,为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开展以“对课上学生的观察、教师的提问及师生互动”为主要内容的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听课、讨论课与评价课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将智慧课堂及表及里。主要是提出了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本课堂的创新目标,其内涵是强调课堂教学要成为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课堂,关注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提倡学生观点交锋的课堂,展现学生智慧才能的课堂。具体实现的路径为:课前,读懂学生的已有基础;课中,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表情,留意学生的眼神,通过捕捉学生课堂活动中每一个细节,读懂学生情绪心理变化、原认知、思维、错误……课后,读懂学生的收获。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得失与感受。以发现新问题,作为教师反思的基础,并成为新一次校本教研的起点。
在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过程中,马骏校长信心十足地说:“收获是一种幸福,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在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收获着阳光与自信、习惯与健康、快乐与发展;我们的老师也获得了幸福与智慧、轻松与品味、专业与成长;我们的学校更收获着底蕴与传承、激情与创新、文化与发展。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与付出后,这些收获定将汇成一道美丽的彩虹,成为全校师生心中共同的美好记忆和学校发展中那一道亮丽的风景。”
□编辑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