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家之旅
2012-04-29
博物学家是个什么东东呢?《辞海》里说,博物指“能辨识许多事物”,那么博物学家就是指对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都有研究的专家了。
博物学也称博物志、自然志、自然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列奥纳多·达·芬奇、近代的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都是响当当的博物学家。还有一些博物学家你可能没有听说过,下面我们就跟随这些博物学家走进自然的世界。
博物学家乔治·布封
首先我们来到18世纪的法国,1707年9月7日,在蒙巴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一个小男孩降生了,他日后成为了法国的著名博物学家、数学家和作家,他就是乔治·布封。
布封大学毕业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年轻的英国公爵,他们一起游历了法国南部、瑞士还有意大利。后来,布封又认识了这位公爵的家庭教师辛克曼,一位德国的著名学者。两人很快结成益友,在辛克曼的指导下,布封开始刻苦研究博物学。
布封注意到不同地区相似环境中的生物种群可以有不同特征,并最早引入了生物地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布封还研究了人和猿的相似之处,以及两者来自同一个祖先的可能性。
布封利用自身优越的条件,毕生从事博物学的研究,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36册的巨著《自然史》。
这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等几大部分,综合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创见,对后来的进化论有直接的影响。
布封辉煌的著作中有很多珍贵的绘画作品。其中关于动物活动形态的描绘尤富于艺术性。作者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各种动物的一幅幅肖像,使这套自然百科全书成为人类知识财富中闪亮的明珠。
博物学家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乔治·布封的思想影响了之后两代的博物学家,包括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和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法国博物学家让·巴蒂斯特·拉马克一生经历坎坷,他被世人误解,却得到了真理的青睐;他生前被人们尊称为科学家,死后却没有一片安身之所;他是第一个向当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神创论及物种不变论发起挑战的进化论学者。
1801年,拉马克发表了《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在这部书中,他第一次阐述了自己关于进化论的思想。在他之前,没有人认真研究过这本书里提到的生物,几乎没有科学家认为这些东西还值得去研究。只有拉马克用其敏锐的学术嗅觉感觉到了它们的价值。后来他给这些所谓的“低等动物”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无脊椎动物。
1809年,拉马克发表了自己的成名作《动物哲学》(也译作《动物学哲学》)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进化论思想,这是进化论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体系。
拉马克强调了物种是可变的。现在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都是从其他物种进化来的。在这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物种遵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内在规律。他还把物种变化的原因归结为环境的作用,并且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法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认为,由于环境变化了,使得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物种的器官随之也发生变化,经常用的器官就会变得很发达,而不经常用的器官就会随之退化。这就是“用进废退”。他还认为这种因为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下去,就是所谓的“获得性遗传”。
但这些发现在拉马克的有生之年却并未被人重视。晚年的拉马克生活很凄凉,由于年老体衰,他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1829年,让·巴蒂斯特·拉马克去世,但他一生一贫如洗,以至于死后连个体面的葬礼都办不起。直到过了大约半个世纪,一个叫达尔文的后起之秀才来接替拉马克的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物进化学说。拉马克才真正成为伟大的进化论先驱。
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
1830年,让·巴蒂斯特·拉马克刚去世不久,在法国科学院的会议上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这场辩论一共持续了6周时间,如此激烈的辩论在科学史上也是少见的。
当时的报纸和一些宣传机构都对此进行了报道。最后的结果是乔治·居维叶获得了胜利。在辩论会上,居维叶淋漓尽致地表示了他的学术观点。
对于乔治·居维叶,后人毫不吝惜地给予了这个天才太多的荣誉,诸如“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奠基人”“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的创始人”等等。当然,他也是一个著名的博物学家。
居维叶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执政以及君主复辟时期,并且在这三个不仅不同而且绝对对立的政府中都曾担任要职。他神奇地兼顾了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这几种不同的职业。
居维叶在诺曼底时,利用近海条件,精心观察和解剖了大量海生动物,特别是软体动物和鱼类。他提出了“器官相关法则”,认为动物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各部分结构都有相应的联系,如牛羊等反刍动物就要有磨碎植物纤维的牙齿,相应的咀嚼肌、上下颌骨和关节,相应的消化道和肢体的结构;而虎、狼等肉食动物则具有捕捉猎物的相应肢体和消化道方面的结构和机能。
居维叶还把已知绝灭的动物化石进行比较研究,运用“器官相关法则”进行整体复原。谁要是随便给他一块残缺的骨头,不管是从地底下刨出来的,还是从狗嘴里夺过来的,只要他仔细端详一下,就能立马说出这是什么动物的什么部位的什么骨头。赶上心情好的时候,就能给你复原个动物模型出来。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是在现在也同样令人惊讶。
1796年,他首先指出非洲象和亚洲象是两个不同的种族,猛犸象是接近亚洲象的绝灭动物,北美的乳齿象是一个绝灭动物的新属。
为了纪念居维叶,有许多动物以他的名字命名如:居维叶鲸鱼、居维叶瞪羚、居维叶巨嘴鸟和居维叶虎鲨鱼。还有一些绝灭动物的命名如:居维叶南美巨獭。
博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
最后,我们来到19世纪的德国,向大家介绍一位同样擅长绘画的博物学家: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海克尔(这人的名字可真长啊)。
恩斯特·海克尔拥有众多头衔,他是德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博物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同时也是医生、教授。恩斯特·海克尔曾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德国,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了人类的进化论理论。由他编写的《形态学大纲》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教科书。
恩斯特·海克尔本来的职务是医生,后来开始担任比较解剖学的教授。在他发表于1874年的《人类学》中,他便使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来探讨人的进化和人类的起源。
恩斯特·海克尔的理论对进化论的历史非常重要。他也是提出“生态学”这个概念的人。尤其是他在解剖学上的知识给进化论提供了很多新的观点。他还描述了上百个新物种。此外他引入了使用演化树来描写生物学中的进化关系的表示方式。
恩斯特·海克尔非常勤劳,每天工作常达18个小时。他曾描写过3500多个放射虫(一种海生单细胞浮游生物)的种。这份报告共分三卷,共有2750页。恩斯特·海克尔认为生物学在许多方面与艺术类似。自然界中的对称对他的艺术观念有很大的启发。
恩斯特·海克尔在他的伟大科学著作《自然的艺术形式》里对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对称进行了完美展现,那些精美绝伦的生物在书中得以再现,而画面安排上的精巧即使在绘画史上也难有匹敌,甚至对20世纪初的艺术观念也有影响。
今天我们能欣赏到的恩斯特·海克尔的绘画作品具有令人窒息的美,画面中的秩序与对称竟然比未知的自然之谜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