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遗产保护第一人 阮仪三:从个人到基金会
2012-04-29曹培红
曹培红
在做平遥规划的时候,为了培训当地官员,就把他们请到同济大学来学习。住宿费啊、讲课费啊、带他们去参观的支出啊,都是我自己贴的钱。1984年、1985年两年我办了3期培训班,虽然很成功,但也欠了上万元的债,5年才还完。
——阮仪三教授
“我是苏州平江人,长在钮家巷,这里有风景、有文化、有居民,但没有过多的人工装饰,十多年来,这里的人民用他们的双手把它保护的很好。”2012年8月18日,一名身着工作营队服的老者出现在2012中国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苏州工作营现场。他就是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参与平江历史街区等苏州古城保护工作。
从2006年起,阮仪三教授又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刀下留城救平遥”
1961年毕业,阮仪三留在同济大学,并在最初的4年里协助董鉴泓教授完成“中国城市建设史”课题。他跟随董教授走遍中国100多个城市,中国古建筑之美深深震撼了他。
到了80年代初,他被国内大规模的拆城惊呆了!这份痛心如同1958年看到苏州拆掉两千年古城墙一样。那时,还是学生的他跟随老师前去劝阻,得到的回应是“那是拆封建主义围墙,北京不是拆了吗!”“那是春秋时代的宝贝啊!不可复生。”回忆起这段历史,阮仪三至今心痛不已。
1980年阮仪三来到山西,著名而珍贵的大型票号古城“介休”、“忻县”等全被毁了,只剩平遥。而那时平遥也在拆:古城被拉开了几百米的口子,180幢明清建筑要被拆掉。阮仪三直奔当地政府部门,可是没人理他。他于是找到省建委主任,并当场承诺:“只要停工一个月,我们就可以免费制定建设规划,帮助实施。”随即他带领12个学生在平遥搞测量做规划,又将当地文物保护和技术人员请到同济大学免费培训。同时他还请国家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部门的权威人士和省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到平遥考察,从而争取到了保护经费。时任建设部总顾问的郑孝燮和文化部文物处处长的罗哲文十分激动,在阮仪三的规划书上写下“这是刀下留城救平遥”的批文——规划书被山西省建委批准了。平遥古城就这样被保了下来,之后和丽江古城同时入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开创了中国规划保古城建新城的先河。
据阮教授介绍,当时,周围的太谷、祁县、忻州、介休,都跟平遥一样。平遥和太谷就是姐妹票号城市,当时,太谷比它规模还大,完整的城墙,完整的钟鼓楼,完整的孔庙,完整的各种各样的坛庙,很多保存很好的民居。就在上世纪80年代,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城市被扒掉,拆掉旧城建新城,大马路开进去,汽车通进去,似乎现代化了,但文明就这样消失了。
贴钱做规划
1986年周庄等6个古镇终于实施了阮仪三的规划,1995年起,古镇旅游业渐渐兴盛,2000年以后古镇旅游带动了经济,一个镇一年收入好几亿元。以周庄为首的6个古镇成了旅游大户,走红全国。
周庄是受益者、平遥也是受益者,很难想象,为这些古城做规划还会花自己的钱。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江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村工业化浪潮,地方政府拆桥毁房,填河建厂……江南水乡一片狼藉。阮仪三心急如焚地来到水乡宣传保护理念,阻止拆毁,却被当地官员当作瘟神赶走。那个年代,根本没人相信破破烂烂的古镇可以靠旅游赚钱。无奈之下,阮仪三另辟蹊径。一个画画的同事告诉阮仪三,苏州的周庄是靠摇船进去的,很穷,很美,没有工业项目。阮仪三觉得有门,带了30名学生直奔周庄,把老街区全画了下来,一一规划,不但免费,还将学校5000元科研经费直接汇入周庄,作为保护经费。那时,5000元可是很大的一笔经费!
阮仪三教授还说:“在做平遥规划的时候,为了培训当地官员,就把他们请到同济大学来学习。住宿费啊、讲课费啊、带他们去参观的支出啊,都是我自己贴的钱。1984年、1985年两年我办了3期培训班,虽然很成功,但也欠了上万元的债,5年才还完。”
据说,阮教授在相当多的时间内做调研的钱还是得自己出,甚至一年要花上近20万元。
发起基金会
他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又身兼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还是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平遥、丽江等数十个城市的政府顾问。他长期致力于城市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的教学和研究,特别对中国历史城镇的保护与规划有深入的研究。2003年和2006年由阮仪三教授主持的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和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规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法国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化骑士勋章。
有过如此多的成就和经历之后,阮仪三教授把遗产保护的希望寄托到民间力量。
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遗产的保护事业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各国政府也积极响应这股来自大众的力量,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和支持他们。我国拥有大量的城市遗产,但政府用于保护的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正在被高速城市化威胁下的古建筑、古街和传统聚落;同时,来自国外和国内民间的有志于中国遗产保护的人士越来越多,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需要依靠非政府组织这一中间力量,作为遗产保护事业的有益补充。
顺应时代的需要,2006年,在国内外相关人士的建议下,作为中国遗产保护第一人的阮仪三教授用他的名字成立了“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
“虽然这对濒危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只是杯水车薪,但我希望通过基金会的运作,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城市遗产。”阮仪三教授曾表示。目前,该基金会除了开展工作营,组织志愿者参加古建修复活动,还举办一些讲座、展览等,传播遗产保护的知识,提升民众的遗产保护的意识。
就我国的城市遗产保护民间力量来看,首先,专业从事遗产保护的非政府组织很少;其次,已有的部分组织,参与到实际行动中不多。在这方面,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的“中国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是一种崭新的尝试,更是一种将理念付诸于实践的行动。
“历史遗产保护,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赚钱、发展旅游、进行文化展示,而是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存留。”在谈到对于历史遗产的保护时,阮仪三教授提出,中国在这方面面临着理念缺失的问题,“这些遗产都是公众财富,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它们,使它们传承下去是第一位的。”
“2010年,REMPART首次接受了中国志愿者加入;2011年,苏州平江路入选REMPART,成为REMPART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欧洲在遗产保护工作做得很好,不仅政府在做,民间力量也被调动起来,志愿者工作开展得很好。”在“2012中国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同里工作营”开营仪式现场,阮仪三教授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今年开了平遥、苏州、同里三个工作营,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