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网络歌曲中的“讽世”现象

2012-04-29侯琳琦

人民音乐 2012年10期

网络歌曲作为新兴的音乐形式,在全球范围得到迅速发展和人们的普遍接受,并不仅仅因为它是流行和时尚的象征。网络歌曲较之于现在的流行歌曲,所反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流行歌曲中常见的爱情主题,还有很多针对社会现象给予批判的“讽世”网络歌曲。“讽世”即讽刺世情、世态,既包括对现实社会的讽刺,也包括对人内心世界、人性等的嘲讽。因此,这类网络歌曲的内涵更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更值得研究。

一、“讽世”网络歌曲的产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通过歌谣来反映民众心声和社会境况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即有搜集民间歌谣的“采风”活动,最高统治者通过“采风问俗”以体察民情。①因此,歌谣作为社会风俗的“镜鉴”,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入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这种“采风”的形式逐渐被网络技术所代替,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及时互动地交流对社会的看法。这样,传统的歌谣、歌曲也搭上了网络快车,发展成为风靡全球的网络歌曲。因此,“讽世”网络歌曲便应运而生,它通过讽刺社会的不良现象反映民情民意,进而呼吁人们的道德良知和社会公平。

“讽世”网络歌曲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正如黑格尔所说“个人作为时代的产儿……只在他自己的特殊形式下表现这时代的实质”,“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②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有些人沾染上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有些西方国家也开始散布“中国威胁论”以此来限制中国的正常发展进程。面对这些时代问题,网络歌曲的创作者借助互联网这一自由平台,对这些“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社会现象,进行冷静审视、深入思考,选用无情的讽刺和嘲弄的形式对其进行否定性评判。这类网络歌曲中常常会唱到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如讽刺通过炒房来赚钱的《炒房者之歌》,反映偷盗城市井盖的不良行为的《抓贼》,反映中国足球黑幕和弊病的《臭球》、《进一个球好难》等等。“讽世”网络歌曲犹如一个多棱镜,折射出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讽世”网络歌曲的创作题材源于生活,创作者从生活中提取典型事件,多是针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或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许多“讽世”网络歌曲并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主题,常是因人而起、缘事而发,揭露社会中某些不合理的现象。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说教,这类网络歌曲以轻松娱乐的形式,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创作者对不合理现象的嘲讽和批判,也让大众在娱乐中感受社会批判的精神。同时,“讽世”网络歌曲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开来,极具时效性。例如,汶川大地震时,“范跑跑事件”在网上一经公开,网友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了《范跑跑之歌》,以搞笑、讽刺的语言引发人们对教师道德的关注。又如,网络歌曲《龙啸——对藏独的怒吼》是针对藏独势力在2008年奥运会前破坏国家统一而创作的,该歌曲一经公开,立即引起大众的共鸣,并被网民们热捧为“2008年最好听的网络歌曲”。

二、“讽世”网络歌曲的比较分析

“讽世”网络歌曲批判的多是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多以“审丑”为主,而不同于一般歌曲的“审美”主题。由于对象“丑”的性质不同,网络歌曲的讽刺也是有善意和恶意的差别。对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的不良习惯,往往采用善意的嘲讽。2003年,郝雨创作的《大学自习室》算是最早的“讽世”网络歌曲。当时,他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他平时认真积累反映校园生活和心态的素材,碰到同学的有趣言论都会随时记录。《大学自习室》就是他敏锐观察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缩影,它将大学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以幽默的方式,加以演绎和夸张,在给大家带来欢笑的同时,也透过出创作者对于大学生养成的恶习的批判。正如郝雨谈《大学自习室》的初衷:“不只想让大家像听完雪村的音乐评书以后那样一乐为止,目标还是针对身边或浮躁或浑浑噩噩的同学,一乐之后还有一点思考。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这样戏谑的形式进行,同学当然也更乐意接受。”③属于善意的嘲讽的还有《减肥敢死队》、《炒房者之歌》、《一封家书(选秀版)》等网络歌曲,创作者均采用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予以嘲笑和批判,寓庄于谐,让网民在会心的微笑中关注社会。

对于完全违背“善情”、作恶多端者,网络歌曲的创作者往往给予无情的戏弄和嘲讽,例如《奶粉歌》、《陈水扁之歌》、《做人别太CNN》等,创作者则毫不留情,写足了这些人险恶用心给他们带来的可悲下场,歌唱始终贯穿着创作者讽刺、鄙视的情感和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隐含了其心中的悲愤。因此,“恶意”的讽刺是不同于“善意”的嘲讽,“恶意”讽刺的网络歌曲更集中体现了创作者明确的创作意识和人生态度,并且贯穿于创作的始终。

“讽世”网络歌曲蕴含着作者强烈的创作动机,其中有对正义的呼唤,对道德问题的关注,有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指责,有对不正确生活方式的讽刺,甚至还有对丧失良知人们的讥讽。在现代社会中,不公正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引发创作者以网络歌曲为呼唤正义的手段,痛斥和谴责带给人们烦恼的事件和人。例如,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CNN对中国西藏的歪曲报道后,中国民众对此极为不满,一首《做人别太CNN》的讽刺网络歌曲便悄然流行开来。作为一名正直的中国人,作者以关注现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歌词写道:“那天上网猛然看见了一张照片,描述的是发生在西藏的打砸事件,CNN信誓旦旦,一切真相都在里面,而我渐渐却发现,这竟是欺骗!”最后,作者以讽刺的口吻嘲弄CNN电视台:“何苦挖空心思,想弄假成真。做人别太CNN!”创作者以说唱的形式、讽刺的口吻强烈谴责了CNN欺骗观众、扭曲事实的行为,喊出了中国民众的心声:中国人民不可欺、不可辱。CNN的主持人卡弗蒂的谎言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也是对全人类良知和公理的挑战。还有谴责战争带给人们灾难的《这个世界不要战争》的网络歌曲,都是呼唤世界和平、呼唤正义的主题,反映出创作者的强烈创作动机和鲜明观点。

网络歌曲的创作者针对当今一些人道德观念丧失、“一切向钱看”的现实,呼吁人们关注和思考道德滑坡的问题。例如走红互联网的《范跑跑之歌》,四川大地震中因跑得快而“成名”的教师范美忠是这首歌曲的主角。地震时,他丢下教师里自己的学生第一个跑到操场,便网友命名“范跑跑”。一位网络歌曲创作者便以此为题材,写道:“有一个人,名字很奇怪/你也许不知道,他爱坐而论道/他的职业却是为人师表 /有一天正上课,突然间地震了/所有学生他都不管了/他冲出教室,撒丫子就跑/范跑跑,他跑啊跑啊跑……”仅139字的歌词相当搞笑而引入深思,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尽管《教师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教师在地震时必须守护学生,但伦理道德和良知是教师必备的,像同样是老师的覃千秋,在关键的时候用自己的身躯护住自己的学生,范跑跑和覃千秋老师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这首讽刺歌曲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提升的关注。还有网络歌曲《乞讨记》、《奶粉歌》,都是讽刺当今一些人道德观念丧失、“向钱看”的行为,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指责,呼吁道德的提升。

网络歌曲还针对社会生活中的违法事件和个人进行讽刺和批判,以鲜明的态度、幽默的歌词、熟悉的节奏创作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讽刺歌曲,在互联网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例如,讽刺和批判陈水扁的《陈水扁之歌》,强烈谴责阿扁贪污违法行为,批判的痛快淋漓。还有针对四川那位被免职的曹局长而创作的《曹局长》,将他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行为以歌曲的形式暴露无疑,真有“活该他被拿下,我们把歌唱”的痛快之感。还有针对造假的华南虎事件而创作的《上山打老虎》,以传统儿歌为基调改编而成,“一二三四五,上山拍老虎,山上没老虎,搞只假老虎。”歌曲最后又以儿歌的形式批判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老周同志,别再说谎,说谎的孩子鼻子会变长。”这些以讽刺为主题的网络歌曲,都是针对当今的社会现象有感而作,蕴含着创作者的鲜明观点和讽刺目的,为现实人们敲响警钟,引人深思。

从2003年的第一首“讽世”网络歌曲诞生以来,“讽世”网络歌曲发展了将近十个春秋。时至今日,这类网络歌曲的创作热情仍然高涨,歌曲层出不穷,形式也不断翻新,由最初的原创发展成为翻唱与原创共存的局面。例如,最近在网上流行的《走进新食代》歌曲,是对大众耳熟能详的“红歌”《走进新时代》歌曲的翻唱和改编。歌曲一改人们意气风发迎接新时代的主题,而将食品安全问题融入其中,歌词中提到的“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等非法食品及添加剂,正是当今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创作者以反讽的语气,让人们在熟悉的曲调中向传统的主流权威宣战,利用“草根”原生态的语言,演绎着民众的声音政治,既讽刺了某些的商人为了金钱而丧尽天良地做违法、道德败坏的罪恶,也控诉了政府的监管不力、失职的问题,以此来对抗传统音乐和主流文化。

三、大众对“讽世”网络歌曲的接受现状

众所周知,音乐的功能可分为审美和非审美两个方面。所谓审美功能,是指音乐艺术的超功利层面,音乐作为最富表现力的艺术种类,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直接与人的心灵共鸣,感人心者莫深乎乐。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不但使人的情绪得以合理形式的宣泄和释放,而且使人得到精神的放松和愉悦,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所谓非审美功能,是指音乐对于人和世界的作用,从小的方面讲,是对个人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从大的方面讲,是对社会的教化作用。“讽世”网络歌曲不但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带给人精神的放松,还能够指点社会的弊病,对个人和社会有一定的教化作用,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讽世”网络歌曲一经在互联网上公布,便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例如2003年6月起4个月的时间,说唱形式的网络歌曲《大学自习室》创下了120万人次的点击量,广受网民欢迎。这首歌的广泛传唱让更多的大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在校园中和谐的生活和学习。《海外留学生活大曝光》则更具有教育意义。虽然歌词有些用语不当,但作曲者的创作主旨是为了批判那些在国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的丑陋行为,仿佛在告诉他们要给中国人争气,要在海外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华民族形象,因为海外学子的一言一行,就可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素质的高低。作曲者的爱国之情溢于乐曲之中。

“讽世”网络歌曲之所以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与它紧密关注当今的社会现象有关,例如一首名为《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的现场演唱视频在优酷网播出,几天的功夫,点击率就已高达30万。④这首原创民谣之所以引起轰动,除了旋律简单上口,歌词也写得实在好玩,围绕着“大龄文艺女青年应该嫁个怎样的男人”这个现实问题,道出了不少当今社会的真实现状,让人在大笑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思考。又如《范跑跑之歌》的点击率已超过千万。⑤在百度里搜索《范跑跑之歌》,居然有164万个网页,可见这首网络歌曲受欢迎的程度。《做人别太CNN》的网络歌曲更是红至海外。伴随歌声,画面显示中国媒体报道的拉萨上空浓烟滚滚、汉人店铺被烧的场景,以鲜明的事实讽刺了一些西方媒体任意剪裁事实真相的不光彩作法。这首歌被网友翻译成英文,流传到海外。联社和路透社也闻风而至,要采访这个普通的中国女孩。路透社在发出的报道中这样描写:“中国民众因为西方媒体在西藏事件上的不公正报道而群情激愤,如今他们又有了新的‘武器——一首名叫《做人别太CNN》的原创歌曲正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这首歌的作者和演唱者自称‘慕容萱。”⑥红至海外的网络歌曲,也证明了大众对这类“讽世”网络歌曲的普遍关注和接受的程度。

四、“讽世”网络歌曲对现实的启示

在古老的中国,古代歌谣作为一种民间舆论,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紧密相连,它们是民众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反映,表达了对时政和统治阶层的意见。所以,古代最高统治者往往通过委派官吏或专人“采风”,而了解风俗民情,了解民情,知道民之所想,懂得民生之艰。可以说,作为民间舆论的歌谣就使普通民众与统治阶层之间产生一种互动关系。而现代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日渐普及,反映民情、了解民情不必依靠古代“采风问俗”的方式,互联网即能及时、快捷、方便地了解人们想知道的东西,人们也可以依靠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所以,“讽世”网络歌曲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趋势。人们可以借助网络,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网络歌曲来了解事实、批判不合理现象,引导人们对不和谐现象的深思和关注,利于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讽世”网络歌曲在互联网上风行,而音乐会中没有?众所周知,传统的音乐歌者大多是有一定专业音乐知识的艺人,经过传统的音乐选拔渠道入行,并且还要经过全方位的包装、制作才能在市场上运作,中间要经过音乐制作人、唱片公司等复杂的环节,歌者很难自由地表达自我对社会的关注情绪。而互联网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以自由、平等、互动、共享为内质的精神空间。在这一空间里,没有了歌曲制作发行的“把关人”的限制,大众可以无拘无束地将草根人群对人生、社会的想法和情绪释放出来。游戏的网络歌者,摆脱了权力话语的束缚,开始自由地放歌,他们已经开始打破传统的歌者秩序,向着平民倾斜,他们一改传统,借助互联网这个“狂欢舞台”来尽情地宣泄。当然,由于缺乏一定的“把关人”的限制,也使得“讽世”网络歌曲在音乐的艺术水准上还不够高,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挖掘。

“讽世”网络歌曲作为古代歌谣的延续和发展,继承了古代歌谣反映民众呼声的特点,以讽刺、嘲弄的口吻表达百姓对社会不公正、不和谐现象的看法和观点,呼吁国家调整某项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从这个层面说,关注现实的网络歌曲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对当今的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讽世”网络歌曲的诞生和发展,成为普通民众发表自己观点的途径,也是人们自由舆论监督的媒介,已在我们的当今现实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后,合理引导“讽世”网络歌曲向更高的境界发展,更利于其畅达民情、传达民意,充分发挥其大众娱乐与关注现实的双重功效。

参考文献

?眼1?演李传军《试论中国古代歌谣的性质与社会风俗的关系》?眼J?演,《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眼2?演苏琴琴《网络歌曲的文化分析》?眼D?演,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眼3?演陈弦章《新民风时代——网络歌曲特点及影响浅析》?眼J?演,《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礼记·王制》中云:“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

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6—57页。

③《大学自习室百度百科》http?押//baike.baidu.com/view/4842841.htm

④《北大才女弹唱民谣走红网络歌词曝剩女婚姻问题》。

http?押//news.sina.com.cn/s/2009-03-26/020717481982.shtml

⑤《美女博客“唱”新闻》http?押//cjmp.cnhan.com/whwb/html/2008-06/25/content_370559.htm

⑥《网友作曲〈作人别太CNN〉讽西方媒体》。

http?押//nbweekly.oeeee.com/Print/Article/26?熏52?熏4741?熏0.shtml

本文为侯琳琦主持的2012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中国网络音乐的多视角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2YJA760019)

侯琳琦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