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
2012-04-29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国际收支处课题组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国际收支处课题组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其发展变化受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收支状况等影响较大。经常项目尤其货物贸易顺差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必要条件,加快人民币资本输出步伐是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从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来看,国际收支保持持续双顺差格局,并存在顺差稳定性不强、人民币对外资本输出步伐缓慢等问题,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输出
Abstract: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gradual process that from beginner to advanced,it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fluenced by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Extraordinary items,especially goods trade surplu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to creat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RMB,capital output is the key to advancing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the view of current balance of payment structure,Chinas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maintain a sustained pattern of double surplus,and exist some problems as surplus Stability is not strong,slow pace of the RMB foreign capital output. Finally,proposed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balance of payments,RMB,internationalization,export of capital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0-0060-04
随着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改革的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占比、结构均取得明显突破。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流动规模占比达到10.8%,较2011年增加4.1个百分点。不仅经常账户项下,资本和金融账户人民币交易也趋于活跃,人民币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接受程度都显著提高。但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其发展变化受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收支状况等影响较大,我国应立足实际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经常项目尤其货物贸易顺差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随着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大额顺差趋势,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长。到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达到4228亿美元、2011年底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8万亿美元,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常项目顺差达到2017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50.4%,约占当年GDP的2.8%。充足的外汇储备及经常项目顺差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货币国际化理论认为,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取决于人们对该货币的信心,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该国经济实力强弱的一种外在表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了货币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和作为国际货币周期的长短。作为一国居民与非居民经济交易系统记录的国际收支结构是一国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国际收支状况及其变动趋势能反映出该国货币国际化进程。根据国际经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国国际收支的总体结构和次级结构通常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特征。萨缪尔森认为一国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时,其国际收支结构大致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成熟债务国阶段。特征是经常项目逆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并存,同时货物贸易逆差。第二阶段为成熟债务国阶段。经常项目逆差减少,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减少,国际收支结构大致处于双平衡。第三阶段为不成熟债权国阶段。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并存。第四阶段为成熟债权国阶段。特征为货物贸易逆差与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顺差并存。
历史上的英镑、马克和日元在国际化起步阶段,其发行国都是作为世界债权大国出现的,国际经验表明债权国地位有助于推动货币国际化。特韦尔和大关(Tavals和Ozeki,1992)认为,国际净资产增大意味着该国经济、金融实力及向国外输出本币资本的能力增强,将推动本币国际化;净负债头寸意味着该国清偿能力不足,会降低本币的国际信誉,从而阻碍其国际化。在经常项目逆差、尤其是货物贸易逆差时期,对外净金融资产并不会增加净负债,因为即使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顺差,但因其在资产增加的同时也导致对外负债增加,不能有效形成对外净金融债权,增强对外支付能力及本币接受程度。具体说,在后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拥有的对外资产增加了,但其它部门(如企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等)的对外负债增加了,或对外金融资产减少了,从整个国家来看,对外净金融资产并没有增加。在经常项目顺差尤其是货物贸易顺差增加时,才能真正增加对外净金融资产和对外净金融债权,增强对外支付能力。贸易顺差代表一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对其他国家的相对优势,这一点对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所处的阶段至关重要。张青龙、王舒婷(2011)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条件,在人民币国际化初级阶段,货物贸易顺差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价值支撑。
为深入研究经常项目顺差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经常项目顺差(CA)与人民币境外流通量(RMBL)两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样本选择1997年至2011年的年度数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CA)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人民币境外流通量(RMBL)则为利用间接估算法(许珊珊,2011),在假定货币需求函数长期稳定的前提下估算出的货币需求值与实际货币供给量之间的缺口。对以上变量进行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ca、lnrmbl。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以上变量都是平稳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VAR滞后阶数检验见表3。
可以看出lnca是lnrmbl的格兰杰原因、lnrmbl不是lnca变化的格兰杰原因,VAR模型滞后阶数为4阶。
拟合结果表明:
LNRMBL = C(2,1)*LNCA(-1)+C(2,2)*LNCA(-2)+ C(2,3)*LNCA(-3)+C(2,4)*LNCA(-4)+C(2,5)*LNRMBL(-1)+C(2,6)*LNRMBL(-2)+C(2,7)*LNRMBL(-3)+C(2,8)*LNRMBL(-4)+C(2,9)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经常项目顺差对人民币跨境流通具有正向效应,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加快人民币资本输出步伐
从国际经验来看,德国马克在保持贸易顺差的同时成功实现了货币国际化,而日元国际化进程却较滞后。因此部分学者通过比较日元与美元国际化进程后,认为贸易顺差及国际净债权增大会阻碍货币国际化进程。从马克国际化进程来看,大体经历了二十世纪50年代起步、60年代发展、70—90年代借助于区域货币发展到90年代末成功实现国际化三个阶段。尤其是1999年1月1日欧元面世,标志着马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借助于地区经济和货币合作的力量成功实现了货币的国际化。这期间德国经常账户保持较大盈余,2011年末盈余额约占同期GDP的7%左右,马克在其进出口贸易结算中的比重不断攀升,2011年达到30%左右。与之相反的是日元国际化。日元国际化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80年代,但到90年代有所回落。这期间日本保持了较高经常账户盈余,2011年盈余额约占同期GDP的4%,但日元在其进出口贸易结算中的比重仅为6%左右,国际化进展缓慢。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经常账户盈余或国际净债权,关键因素在于不成熟的债权经济体的货币错配(麦金农,2009)。
不成熟的债权国是指不能将其本币借给外国人以平衡其积累的经常账户顺差的国家。这些国家不断积累以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货币计价的外币债权,如美元。然而,其境内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银行存款、年金等形式吸收了大量本币负债,资产与负债币种不匹配使国内金融机构面临较大敞口风险,仅是汇率的随机波动就有可能侵吞掉一家资本运行良好银行的净资产。在国内金融市场上保持投资组合的均衡和进行货币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如尽管日本一直在运用其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其海外直接投资的资金约占其储蓄盈余的25%,但大都不以日元进行国际放贷。因此,日本国内的金融机构积累了大量高收益的美元资产。由于其负债主要以日元为主,这些机构将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当受到外部冲击时,本国货币表现出较大幅度波动,影响了国际化进程。
成熟的债权国能将本国货币借给外国人以平衡其积累的经常账户顺差,从而避免了货币错配及汇率风险的发生。德国作为欧元区的中心,利用其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为国外提供大量欧元贷款。2002年以来,德国的私人资本流出已远远超过了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其面临的汇率风险较小、币值较稳定、国际化程度较高。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意味着我国应逐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结合以上分析及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特征可发现,当前人民币输出的渠道主要有:
一是货物贸易等经常项目渠道。通过对东亚国家或地区的贸易账户赤字输出人民币,同时通过对发达国家的贸易账户盈余来弥补对东亚国家或地区的贸易账户赤字,实现贸易账户总体盈余乃至经常账户的总体顺差。同时,收益项下持续净流出也是重要输出渠道。2012年上半年,全国人民币货物贸易净流出398亿美元,主要流向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区,同期货物贸易整体跨境资金为净流入284亿美元,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顺差弥补了人民币净流出。同期收益项下人民币净流出73亿美元,占同期整体跨境资金收益净流出的29%。
二是资本项下尤其是对外投资渠道。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进出口差额=储蓄-投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出口差额=国外净投资(即一国对外投资减去国外对内投资),一国进出口出现差额的同时对外投资必然出现同向差额。美元、欧元等货币输出的主要渠道都是如此。但受相关政策限制,人民币对外投资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推进人民币资本输出步伐。
三、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融入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多数年份呈现双顺差格局。一方面,充足的外汇储备及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有利于增强人民币地位,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另一方面,持续双顺差及资本与金融项目大额顺差不利于拓宽人民币对外流出渠道。
(一)服务贸易及投资收益大幅逆差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11年逆差达到552亿美元,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运输及旅游项目分别逆差449、241亿美元。计算机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电影音像等新型服务贸易占比仅为5%左右,结构亟待优化。投资收益近年来也呈现大幅逆差,与我国债权国地位不相称。2011年全国投资收益逆差268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对外金融净资产达到17747亿美元,对外净债权并未带来合理的收益。
(二)人民币对外资本输出进程缓慢
长期以来,我国国际储备大量集中于中央银行,民间储备很少。这导致我国对外资产主要表现为官方储备资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对较小。2006—2011年的储备资产占对外总资产的比重达到68%,对外直接投资仅为7%左右,对外投资渠道不足导致我国外汇资产的投资收益率总体比较低。同时,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是以外汇对外投资。自2011年1月《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发布以来,山东省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累计仅为17.8亿美元。此外,由于民间对外投资受政策所限至今仍未有较大进展,这样的投资结构不利于增强未来人民币国际地位(见表4)。
四、相关建议
(一)加快对外投资尤其是人民币对外投资步伐
应加快落实《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各项规定,做好相关配套工作。尽快完善人民币境外投资相关的政策,让企业在以人民币对外投资时享有与外汇投资同等的便利,促进人民币对外投资加快发展。同时,可通过借贷、投资和援助等手段使其他国家持有人民币。如允许其他国家政府和企业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等,促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对外输出。
(二)要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建设
应加快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逐步建立发达的人民币市场,吸引非居民持有以人民币定价的资产。建立有效率的与之配套的衍生产品市场,满足非居民投资者风险管理的多样化要求。同时要积极支持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增强人民币境外流通需求。
(三)进一步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央银行不仅需要根据本国宏观经济状况调整货币政策,还要充分考虑国际宏观经济状况和周期对本国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为避免宏观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还应建立更加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效的决策机制以及产权约束等一系列制度,并保持人民币内外币值的稳定。
(四)加快开放资本项目
资本项目可兑换可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目前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还不具备,但长远来看,逐步放松资本管制、稳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国内金融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关世雄.亚洲货币一体化研究—日元区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姜波克.资本账户开放研究:一种基于内外均衡的分析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3]罗纳德·麦金农,冈瑟·施纳布尔. 中国的金融谜题和全球失衡[J].国际金融研究,2009(2).
[4]张青龙,王舒婷.国际收支结构研究: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1(5).
[5]许珊珊.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测算—1997-2009年[J].甘肃金融,2011(1).
(责任编辑 孙 军;校对 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