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铸就辉煌
2012-04-29沈传亮
沈传亮
随着2000年岁末的钟声响起,人类社会迎来了一个新千年,迈入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面对各种严重自然灾害和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面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形势,科学制定政策,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渡过了重重难关,办成了大事、办好了喜事、办妥了难事,使中国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理论创新取得硕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先导。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锐意理论创新,在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科学归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科学命题,并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科学概括。理论、制度、道路的科学概括,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3年至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世界经济剧烈动荡中创造了持续较快增长的中国奇迹。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因为金融危机爆发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在2011年达到35083元,按平均汇率计算,已达到5432美元。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2011年末已超过3万亿美元大关。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新中国缔造者们确定的赶超目标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坚持经济发展好字当头,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迈出新步伐。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取得新成效,201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贡献率则由2002年的7.6%转为负4.1%。由于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三大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下降,从2002年的13.7%下降到2011年的10.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2年的44.8%提高到2011年的46.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41.5%提高到2011年的43.1%。此外,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科技创新推动作用明显。
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人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越来越富有活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化迈出重要步伐,基层民主深深扎根,决策日益民主化科学化。公民参与政治积极性日益增加,政治透明度越来越高,大部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巩固和发展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进一步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和兴旺发达奠定了法制根基,成为党和国家在各种风浪冲击面前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平稳前进的重要保障。
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出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可喜景象。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经过10年来的发展,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深入人心,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日益发挥引领风尚的作用。具体到文化事业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1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952个,比2002年末增加255个;博物馆2650个,增加1139个;艺术表演团体7069个,增加4482个。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0209万户,增加10352万户;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2011年共生产电视剧469部,动画电视261444分钟;生产故事影片558部;出版各类报纸467亿份,各类期刊33亿册,图书77亿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社会建设全面进步。为了人民是党一贯坚持的理念。这10年来,党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关注和改善民生,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显著改善。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居民生活质量也有改善,2011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比2002年有所降低。10年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城乡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国民受教育程度得到大幅提升。卫生工作成效显著,成功应对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正在走出一条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路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5万个。体育事业不断进步,2003年至2011年,中国运动员共获得1063个世界冠军,创造了136项世界纪录。特别是成功举办了2008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理念,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行环保问题一票否决,切实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10年来,环境质量继续改善,2011年中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一至三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6.3%。在监测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8%。节能降耗方面,201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总能耗比2002年下降12.9%。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青山秀水、草长莺飞的秀美景象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成功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次严峻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国际比较中得到集中彰显。中国成功举办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7000多万人入馆参观,创造了世界纪录,践行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率先回升向好,成为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器,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妥善应对汶川特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玉树地震、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和旱灾,夺取了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社会主义制度珍爱生命、保护人民的本质得到充分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体制优势得到充分发扬。排除了境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依法处置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迅速控制事态发展,保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一系列推动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政策举措,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呈现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喜人景象。“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天宫”对接、“蛟龙”探海、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叹、让中国骄傲,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由于中国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并且倡导和平发展理念,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加强对华关系。中国与各大国开启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进程,同周边国家利益交融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日益稳固。在多边外交方面,坚持维护联合国及安理会权威,积极承担应尽国际责任,参与多边机制建设和改革进程,通过参加G20会议、金砖国家会晤、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博鳌论坛等平台,中国在世界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上的观点和态度引起各国关注,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更加和谐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大对外援助力度,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权益。
执政党建设得到加强。10年来,党的建设紧紧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与时俱进,提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等新的执政理念,作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决策,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执政能力大有提高。10年间,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舆论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和国家过去的10年,可谓波澜壮阔、气吞山河、极不平凡,中国社会发生新的深刻的历史性进步,是一个辉煌的10年、奋进的10年、磨难的10年、奠基的10年,也是一个值得国人回味而自豪、又不自满的10年。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