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巴黎
2012-04-29贺超
贺超
刚出巴黎的加油站,同事的父亲——一位穿着唐装的中国老人和便利店的女服务员正在交流,对方用英文问:“Wouldyou like hot or cold?”老人沉思了一下,背起手,认真地回答:“kai shui。”语调悠长上翘,一副我们平时见外国人说中国话的口吻。我站在侧边,目睹这一番对话,转身弯腰,笑喷了口这是巴黎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以至于每每和朋友聊起最想去的地方,只要他们提到巴黎,我脑海中就会第一时间浮现出这喜剧般的一幕。
某年在电影资料馆见到了《天使A》的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相信只要是个影迷就一定知道他,或者至少看过他拍的《第五元素》、《碧海蓝天》,其中《第五元素》中对于未来城市交通的想象,也成为今天我们堵车时的美丽梦想。站在舞台上的吕克贝松风趣幽默,出场方式完全不是我们常见的国际大腕儿那样的隆重。在那部叫做《天使A》的影片字幕飞滚的时候,吕克贝松双手展开,从舞台侧边如“滑翔”一般进入观众的视线。
那部影片基本上就是一部法国的风景故事片。俺也是后来去了法国才发现,原来很多场景曾经那样熟悉,原因是影片用黑白影像呈现了简单的巴黎和巴黎的浪漫。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还有我们随团旅行时在铁塔旁边坐过的横栏以及留恋驻停的塞纳河畔的小书亭。
我一度很迷恋法国电影,《欢迎你来北方》、《午夜巴黎》乃至《三个火枪手》《英雄时代》,优美的画面,静谧的风景,让人神往。难怪想到旅行,大家会首先想到巴黎。说实话,在巴黎,汽车旅行还真不如火车或者地铁方便,路堵难开在所难免,最重要的还是停车太难。停车难,似乎全世界都一样。
看着巴黎“阡陌纵横”的城市,无限辐射的街巷,游走在巴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把车停在路边,和陌生但是充满温暖笑容的陌生人点头,要—杯咖啡,坐在某个街角,傻傻发呆到黄昏。
还记得那个下午,我独自从酒店走出,看着街边悠闲地喝着咖啡的陌生的人们,他们回以我善意的微笑,眼神中没有疲惫,没有觊觎,那是—种充分放松自在的眼神,无欲无求地让你不禁自问他们何以如此。这也是那一刻我瞬间的感受,生活在疲惫的城市,苟延残喘地为了车子、房子、票子、妻子而努力,真不知道地球的另一端,还有一些人,他们无欲无求,就这样纯粹地享受着街边风景。
庆幸的是,我在塞纳河的小船上,那么甜美地睡了一觉,睡得昏天黑地不知所终,身边的嘈杂声,同事用相机偷拍我“嘴歪眼斜”的“不雅”睡姿时镜头的咔嚓声,都没有打扰我的酣梦。醒来时,船已靠岸,我只记得塞纳河的水和擦肩而过的巴黎圣母院。回家后竟在邮箱里收到同事特殊的礼物——巴黎一梦的照片。不免想起了关于巴黎旅游的书,我喜欢的韩良忆的作品《从巴黎到巴塞罗那,慢慢走》、《在欧洲,逛市集》等作品,她倡导一种“居住游览”的旅行方式。那就是住下来,当住客而不是过客。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感知一座城市的文化和生活。
如果不能亲身去巴黎,就在车里放几本写巴黎的书,累了可以随手翻阅,也不错。当然,某天亲自去了,不用导游忽地想起,曾经阅读的那本书,那部电影里看到的风景,我想,那会是一次奇妙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