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小厌大的福州人

2012-04-29林焱

环球人文地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三坊七巷福州

林焱

“山上好吃麂鹿獐、海里好吃马鲛鲳”——福州人有的是口福。以前不懂生态保护,鲎(马蹄蟹)、喇蠡(穿山甲)这些来自侏罗纪的古老动物也是家常菜肴。

祖上很多都是中原人士的福州人有着强烈的“寻根”观念。而福州历来有造神之风,本地专家研究梳理出来的“神仙”就有近百位。

福州历史悠久且并不排外,但却总得不到认可,为此他们伤透了脑筋。如遇闲言碎语,崇尚“和为贵”的福州人会“写文章”来辩驳。

谁也不知道2200多年前的福州是什么样子,后人只能从资料中,了解到这里是“因州北有福山”而得名。北宋时,又因为城中遍植榕树而简称“榕城”,它还曾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门户、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这一切“名头”,当然也与这座城里的人息息相关。熟悉历史的人知道,福州出了林则徐、沈葆桢和严复;还出了陈景润、林森、冰心;即使一点历史都不熟悉的人在福州喝酒时,当地人也总会与你攀上关系:“久仰,您是宋太祖的XX代传人?我外婆的姑姑也是啊,祖上为中原开封人士……”

喜小厌大选食材

侏罗纪时代的古老动物曾是“盘中餐”

福州人“喜山乐水”:过去城里七拐八弯的河比路多、池塘比地多,而今留下的地名仍叫浦前、浦后,前屿、后屿,中洲、外洲……曾经挨家挨户有水井,雨季井水漫到井口,拿勺一舀,直接倒进锅里做饭。井水跟纯净水有得一比。

或许正因如此,福州人饮食的一大特点就是热爱“汤汤汁汁”。外地人到福州做客,以为福州人特小气,几个贝壳、几条小鱼泡一大锅汤,连盐也舍不得多放。其实,那是福州的上等菜系,福州人对做菜就像泡茶一样讲究“功夫”二字。“山上好吃麂鹿獐、海里好吃马鲛鲳”——福州人有的是口福。以前不懂生态保护,鲎(马蹄蟹)、喇蠡(穿山甲)这些来自侏罗纪的古老动物也是家常菜肴。溪滑(花鳗鲡)、黄甲(黄颡鱼)等稀奇古怪的河鲜,练就了福州人超高的口味。每逢有人在福州人面前提起某菜系“外表华丽”时,福州人总会笑着反驳:“我们以前居家吃的都比现今这些大菜要精致得多。”

福州人在选择食材上的一个特点是“喜小厌大”,甚至越小越讨好。譬如黄瓜鱼,要吃小的,两指宽称作“黄梅心”;大鲢鱼,看起来土气,不如又小又嫩的“白鲫”入眼;蚬要吃小“黄榴”、蚶要吃小“珠蚶”;桔子要吃小小的“福桔”、橄榄要吃小小的“枟香”、龙眼要吃小小的“本洋”——而大个的龙眼叫“宝圆”,只能晒干煮汤喝。

福州有一句俗话叫做“斤鸡马蹄鳖”:一斤大小的鸡姆仔、马蹄大小的鳖,都已经是长大后,过了青春期的——当然也就不中吃了。有一则笑话说“山东人买鸡两头走”:一个山东人在福州买鸡,问一只小母鸡的价,又问一只大母鸡的价。大小一样价,他就买了一只大母鸡。交易已迄,买卖双方都赶快走,生怕对方反悔——原因就是福州人喜吃小母鸡,不喜欢大母鸡。与此同时,观念不同,只喜吃大块肉的山东人觉得占了便宜,所以也要快闪。

强烈的“寻根”观念

“久仰,您是宋太祖的多少代传人?”

福州人的传统文化功底深厚,比如见面开口的第一句话“飰[fàn]食个末”——饭吃了吗?有专家考证这是春秋时期的用字与语法,已在福州传承了数千年。福州话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国家应该是日本,比如日本话“一、二、三、四”的读音,就是学的福州方言,再如福州话里的“飰顿”,被日本人抄去改成“便当”——“当”与“顿”同音,福州人都这么说,但把“飰”写成“便”,就实在不知道缘由了!

或许正是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福州人“寻根”的观念非常强烈,尤其爱把家谱上溯到中原世家上去,说魏晋之乱,衣冠南渡,福州等地是移民之乡等。但要这么查,全国上下都是移民,怎么唯福州以及闽南人总惦记着自己异乡人的身份呢?闽南人干脆,盖新房子就把自家来历大大地写在门楣上“某某衍派”、“某某流芳”。福州人到了“书长事煞”时,才在墓碑右上角、左上角刻两个字,“安阳”、“颖川”等。年青人往往不明白,那是自己家的“出处”。福州人还编了一本《福州姓氏志》,里面姓氏集中、家族结构严谨,“林陈半天下、王郑满街摆”的这种现象,全国城市大概都找不到第二个。

姓氏观念,有层次地表现在续家谱、建祠堂、办宗亲会上,恳亲会每年或两年一届。上下五千年、祖宗七十二代,加上纵横八万里、世界五大洲的聚会,可真是热闹。五湖四海共同举杯,互相一问候:久仰,您是宋太祖的多少代,他是周文王的多少代……结论是,还有很多家争相出资主办下一届恳亲会,把今年还没到会的南洋某国某大臣的孙子也要请到,谁叫咱们是同祖同宗呢!

这虽不是福州十邑乡亲独兴的盛事,但福州人却把宗族意识上升到了宗教的层面——崇拜出很多乡域之神、家族之神、姓氏之神。福州历来有造神之风,本地专家研究梳理出的“神仙”就有近百位,另有社科研究人员做田野考察,发现本地神仙远不止这个数。春节前后,福州周边游神活动异常活跃。各村、各姓氏祠堂,前呼后拥地抬出自己的神,竞技表演、炫耀攀比一番。

现在的游神,比过去场面气派大得多,而且影音配置齐全,全程录像,制作好了传到网上以告慰海内外族人,没机会到现场的可以在线观看或下载,一起分享盛况。这些举措,主导的精神是吉祥热闹、尊敬神灵,都是快乐的活动,不搞过于肃穆的庄严禁忌,这点足见福州人骨子里的天真与乐观。神要树起来,香要烧起来,保佑大家一年的平安。“神”虽多,但诸神相互之间非常和睦,绝无排斥与纷争,这是福州人特别重乡情的一个原因。

三坊七巷的大人物

被误解了百年的福州性格

福州人不仅从来自中原各地的祖先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他们自身创造的文化也相当精彩。如现在福建省政府所在地屏山,古时候称冶山,传说它就是欧冶子铸剑之地,往大的说可以称为中国第一个钢铁冶炼基地(北方是炼青铜的)——两千多年的钢铁锻造技术,传承至今使福州人以“三刀”为自豪:厨刀、剪刀、剃刀,这三样分别致力于饮食、裁缝与美容。前些年有浙江龙泉造剑大师来访,笔者跟他们一起到欧冶池“朝圣”,他们赞叹,这池水真好,要带几桶欧冶池的水回去焠剑,管保又叫吴钩明如月。

而福州人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叫作“三坊七巷”,第一届全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公布时,福州“三坊七巷”名列榜首,外地哼哼叽叽说三道四的人可不少,但福州老人却说:“你们不信,福州人相信。”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从1839年6月虎门的艳阳,到1919年5月北京的暖流中,都有从“三坊七巷”中走出来的人物身影。从史学的书写角度来看,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林长民、林觉民……这些名字代表着福州人在历史上密集地出场。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个印记: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思想启蒙——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没有哪一场大戏少得了三坊七巷的大角色。清末民初这段戏剧冲突紧密的历史,精致地缩影在福州的坊巷中。三坊七巷几乎成为历史舞台的一个化妆间,这里暗自储备着各种角色,随后接蹱比肩地走到舞台中央去改变着“剧情”的进展,个个演艺高超、声情并茂。

这样看来,前文说到外地人的质疑,可能是因为他们真的不了解福州。福州人并不排外,是公认的亲善友好一族,但不知怎么回事,倒是外地人说了很多贬低福州人的话,诸如气度小、胆子小,没有拼劲、不会打仗、不会做生意等。最难堪的是有些史料言论说,甲午海战的失败是因为海军“为闽党所制,成分不行”、某些闽将“主持闽党,煽惑众心”——要知道,从清末到抗战,中国海军常被称为“闽海军”,可以说是福州人的海军,其间打了多少硬战、牺牲了多少好男儿、建立了多少伟绩,要说起来,那就是一篇大文章了……

猜你喜欢

三坊七巷福州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畅”响福州
寻味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