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
2012-04-29卢永伦
卢永伦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品出发,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一、由旧引新让学生“轻松做”数学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上”。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的技能,就要依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真正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滋味。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一个长方形,长6米,宽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3)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底6米高4米。讨论: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此时,整个课堂热闹极了,有的同学数教材上的方格图,有时同学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折的折,剪的剪,拼的拼。很快就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通过观察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联系,轻松地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愉快做”学
学习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种不同种类的三角形。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提示学生还有别的方法也能得出这个结论吗?这时,学生来劲了。有的同学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有的同学用折叠的方法,把三个内角也拼成了一个平角。这一撕一折,与量的结论一致,却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得出的结论,会让学生的印象深刻,终生难忘。再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时,我拿出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先请两位同学沿对角拉长方形框架,学生很容易得出长方形具有不稳定性。再请另两位同学拉三角形框架,他俩小心翼翼,框架纹丝不动。在我不断加力的鼓动下,“啪”的一声,三角形终于“变形了”。此时,教室笑声一片。这爽朗的笑声是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最好的诠释。
三、大胆质疑,让学生“勇敢做”
想要课堂充满生机,想要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就必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质疑。让学生在质疑声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从不同角度质疑,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准备题:修一条长60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2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30天完成,两队结合修多少天完成?我在统计有多少个学生做对时,发现一个学生欲言又止,举手犹豫不决,原来他把6000米误写成600米,结果仍然是12天,不知道对不对。我把这一怪现象交给学生讨论,有说对的,有说错的,也有说是巧合,大家意见不一,莫衷一是。我不露声色,又将6000米改为60米,1米。学生计算出的结果仍是12天。一阵议论之后,有学生发言了:合修的天数与这条公路的长短无关。只与甲乙两队单独修的天数有关。像这样学生在经历困惑,质疑,感悟中做数学,会更大限度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与乐趣。
四、创新提高,让学生“机智做”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如何,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重要。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处处加以引导、启发。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体积之后,我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8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10厘米,求它的体积。学生用常规的思考方法,先求高,再求体积。但算式比较复杂。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呢?学生陷入了冥思苦想中,但迟迟找不到突破口。此时我提示说:想想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学生拿出学具,经过仔细观察,变换不同位置,反复思考终于有几位同学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列出了最佳算式:80/2x10=400cm2。
总之,引导学生“做”数学,整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边活动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完成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其引导作用,恰到好处的去引导,充分发挥各自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