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12-04-29邵世龙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10期
关键词:礼仪校本课程

邵世龙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主要精髓之一就是“礼”。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礼”的元素剔糟粕、取精华,结合时代要求,积极实施“礼”的教育。目前小学礼仪教育处在“三缺”状态:缺专用的礼仪教材,缺专业的礼仪指导教师,缺相对独立的礼仪课程设置,这“三缺”是阻碍当前小学礼仪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

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直接显现。当前小学德育常常以知识化的形态存在,向学生传输的是道德知识,被人称为“应试德育”。这些道德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解决,与儿童实际道德行为的养成,往往难以等同。而礼仪教育主要发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侧重于人们的外在行为规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大多浅显易懂,更具有很强的可练习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持续践行礼的规范,有助于德育从“知识”灌输转向“行为”养成,必然能够大幅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尚礼崇智”,育人要从讲文明、懂礼貌开始。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学校礼仪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较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训练,也为了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拓展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我们以开发《少儿礼仪读本》教材为主,努力建设少儿礼仪校本课程。

一、课程意义

小学教育有明确的“礼”的基本要求。2004年发布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此后,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修订)》共10条,其中有3条涉及到礼的要求。《小学生行为规范》作为具体指导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共有20条,准确切合了《若干意见》的要求,其中有12条属于礼的规范。一言以蔽之,《小学生行为规范》提出的绝大多数具体行为要求实际上就是对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礼的规范和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具体行为规范,是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要求。课程的总体目标:使学生认识礼仪的重要性,学会一些礼仪知识,懂得一些礼仪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知礼、懂礼、守礼。

二、课程内容

课程紧密契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少年儿童应知应行的礼仪常规进行系统安排,内容分为校园生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公共生活礼仪、中国传统节日礼仪等4大类,并针对不同年级设计课程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学目标。校本教材以故事、名人名言、儿童画、三字歌为主要呈现形式,引导少年儿童在活动中学习礼、体验礼,寓教于乐。

三、课程实施

1.教材保障

由学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少儿礼仪读本》已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此教材为礼仪课的专用教材。

2.课程设置

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3.学科渗透

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4.课堂延伸

调查走访:走访宾馆酒店、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店与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

竞赛展览:举行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

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工作生活,如“校园小导游”“今天我当家”“小小市容队”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5.实施原则

礼仪校本课程的实施紧紧把握这样几个原则:有序(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征、年级特点)、有别(学校、家庭、社会各有侧重)、有利(贴近生活、尚礼者得礼)、有评(评比常规化)、有奖(争当礼仪之星,是当选“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四、课程管理与保障措施

1.师资管理

(1)教师配备

礼仪教育是德育的延伸和拓展,是“德育课堂”的内容之一。任教礼仪学科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形象、丰富的德育教育经验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学校组织具备相关条件的教师担任各年级礼仪教学工作,开展礼仪活动,保证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

(2)加强培训

加强礼仪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管理的关键。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理念,学习校内外成功教学经验,如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居美馨文化教育中心组织的礼仪培训,派礼仪教师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参加礼仪教育研讨会等,以此提升礼仪教师自身文明素养,提高业务能力。培训方式包括:理论学习交流、专题讲座、教学研讨、课堂教学观摩、课例分析等。

(3)加强教科研

在礼育课题的引领下,教研组每位教师根据各自教学特点必须认领相关的子课题研究任务,并要求积极投身于教科研活动当中。教研组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参加专题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校本教研质量。

2.教学管理

任课教师要有完整的备课记录和学生学习礼仪的成绩记录,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务处定期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活动进行考核检查,并作出分析。由德育处负责课程相关延伸、实践活动的组织,保证时间、保证质量。

3.课程管理

(1)课堂教学

一至六年级全面开设礼仪课程,各年级均每周安排一课时,并排入学校课表。教师依据规定的课时进行教学活动。

(2)拓展教学

利用班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注重礼仪教育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3)营造“尚礼”的教育氛围营造尚礼的教育氛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氛围的感染和感召下,自然形成行为的约束力。为此,学校组织报告会,讲解礼仪教育要点提出教育要求;学校统一有关礼仪语言和礼节,作为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学生统一使用的标准;推选礼仪好少年当升旗手,并在国旗下演讲;广泛开展礼仪之星的评选活动,设立文明礼仪督查岗,通过文明小标兵的评选,进一步完善“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通过学校各种媒体,积极倡导文明礼仪,用文明礼仪之风气进一步烘托礼仪氛围。这种教育氛围的创设,无疑对学生形成礼仪认知和行为具有很强的推动力,也为教师利用晨会、班会课、品德课实施礼的校本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4)注重教师礼仪规范

教师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以礼育礼,以礼育德,用师德去影响生德,杜绝强迫性的、压制性的道德说教和灌输,将儿童被动、被迫接受德育的状态逐步扭转为主动地、潜移默化地有效学习礼仪规范,提升了礼仪课程的实效。

(5)强化礼仪教育实效

实践证明,礼仪教育工作的成效显露较快,但是稳定性不够,容易迁移,需要采取必要的监督激励措施,对学生反复进行教育。因此,只有持续开展礼仪教育,才能巩固成效,并取得新的进展。

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有突出成绩的,在评优、评先时给予倾斜。

五、课程评价

评价以目标为依据,引进学生评价主体,引发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感,特别强调评价的“多元化”与“过程化”这两大主题。

1.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者可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分别对孩子在校、在家、在社区的型态礼仪、交往礼仪等作出评价。)

⑵评价手段多元(可以采用调查、访问、报告、情景模拟、编导表演等对学生礼仪的修养进行亮分)

⑶评价内容多元(覆盖知、情、意、行四方面;包括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思维的创新性、成果展示方式的独到性等方面)

2.注重“过程化”评价

为每个孩子建立一份“礼仪学习档案”。学习过程档案不仅是一种持续的、自然的评价形式,而且他也可以鼓励学生成为一个能意识自己学习与个人发展的主动学习者。

3.教师用于评价学习过程档案的标准包括“量化的分数”与“质性的评论”。

《评价方案细目表》六、成果与经验

1.和谐校园、家校人际

随着礼仪课程的实施,讲究文明礼仪的观念在全体师生中深入人心,礼仪也已经成为了翠小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学礼、知礼、守礼,教育秩序优良,同事关系和谐;教师彬彬有礼,恭敬上课,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待生如出。当你走进翠小的校园,一张张活泼可爱的笑脸,孩子们举止文明,衣着整洁大方;一声声“老师您好!”“您早!”“谢谢您!”“您慢用!”“您慢走”无不给人一种清新儒雅之感。热爱集体,顾全大局,注意形象,克己礼让,已然蔚然成风。

2.促进新课程改革,提升学习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倡导实施校本课程。能否开发好校本课程,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资源能否充分利用,也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我校开发校本课程,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理论的指导及实践的运用,更注重教学的实效,赋予礼的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精心设计方案,反复论证,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并注重与课题研究的紧密结合,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礼的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否成功,关键看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生动、和谐、全面地发展。学校积极开展礼仪教育以来,学生的常规和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们能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注重礼仪,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直接对学习质量的提升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上级部门组织的小学生学业水平综合测试中,学生整体成绩稳步快速上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总之,“礼”有效提高了师生交往、合作的质量。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礼”是交往、合作的基础,“礼”有效促进了交往、合作的质量提升,有效促进了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成长,也全面提升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荆惠民.中国人的美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M].北京:吉林出版社.2008.

[3].潜苗金.礼记译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礼仪校本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乘车礼仪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