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夫妻小学”
2012-04-29吴家宁
吴家宁
六肥村距岑溪市市区40多公里,是岑溪市波塘镇大山深处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在群山环抱的大山脚下,有一所小学——六肥小学,在这里任教的是一对夫妻,丈夫叫廖亚华,妻子叫黄兑梅。廖亚华在这所小学已经任教了21年,妻子黄兑梅也在这里任教了18年,村里人把这所小学称为“夫妻小学”。廖亚华夫妻俩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他俩把孩子送出了校门,送出了偏僻的山村,送进了更高的求知殿堂。
“夫妻小学”
廖亚华夫妻俩都是六肥村人。1991年,年仅20岁的廖亚华从梧州师范毕业后,回到了六肥村的唯一一所小学——六肥小学,做起了代课教师,月薪只有70元。1994年,黄兑梅也来到了六肥小学。
廖亚华不仅是老师,还是校长。廖亚华回忆说,以前学校教师最多时也只有8名,学生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随着计划生育的贯彻实行,出生率越来越低,适龄儿童逐渐变少,加上四年级以上的班级要到镇上的中心校寄宿就读,六肥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大山里的六肥小学留不住教师,最后,上课的教师只剩下了廖亚华夫妻俩。学校也因此而成为了仅有两名教师的“夫妻小学”。
目前,学校只有两个教学班,分别是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年级有19名学生,三年级有22名学生,全校总共有41名学生。
“村里的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每天,廖亚华夫妻俩要上7节课,上完这班的语文课,下一节课又要上另一班的数学课,7节课的“轮回巡演”,他们像陀螺一样兜转在两班之间。“有时丈夫要外出开会,我就只能交叉着上课,一个人教两个年级。”黄兑梅说。然而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夫妻俩对教学的安排却是一丝不苟,数学、语文、音乐、美术、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一样不少。不管工作有多累,他们也不忘交流教学方法。两人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在廖亚华夫妻俩的教育下,六肥小学的课堂总是充满生机。
为了使孩子们的体质得到锻炼,廖亚华夫妻俩除了在抓好常规体育课外,还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举办拔河、跳绳等体育比赛活动。虽然看起来一切都很简单,可一到体育课,就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村民们隔着老远都能听到从学校传来孩子们清脆的笑声。
迁移的教室
三年级的教室设在庙宇的膳厅,20多个孩子坐在膳厅临时搭建起的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着黄兑梅上课,这是一节语文课,黄兑梅给孩子们上的这一课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同学们,读了这一段,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黄兑梅笑着问。原本安静地听课的孩子们齐刷刷举起了小手。
“我好像看到了有许多小朋友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还向国旗敬礼,可真有礼貌。”
“我好像看到了有许多同学从不同的地方走来了,有从山坡上走来的,坪坝里走来的,还有从开满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的呢!”
……
孩子们上课的热情没有受到环境的影响,廖亚华看着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总是不自觉地露出微笑。这已经是六肥小学的第三个“校园”了。在2010年6月2日以前,六肥小学还有干净的校园,明亮的教室。那一天对于六肥小学来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结束。凌晨时分,暴雨骤然增大,随着一声巨响,学校外操场及教学楼紧靠东南面的山坎出现大面积的山体滑坡,汹涌的泥石流沿着山谷径直冲向校园,不多时,整个校园一片泥泽,水沟被堵塞了,教学楼靠坎墙体被浸泡在泥石流之中。
事发后,政府部门及时处理了灾情,为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廖亚华夫妇一刻不停地投入到抢险工作中,他们清理淤泥,疏通沟渠。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在政府部门的安排下,六肥小学的课堂很快搬迁到村民黄某空置的二层混凝土房屋里上课。泥石流冲毁了学校,40多名学生结束了在教室里上课的日子,开始了在移动的教室里上学。2011年3月,六肥小学再次搬迁,这次搬到了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委会办公楼。但这个学期,由于村委会年久失修需拆除重建,六肥小学只能暂时搬到村里的三界庙里上课。这是孩子们搬迁的第三个“校园”。但孩子们上课的热情没有受到影响,廖亚华和黄兑梅也从未因此而放弃过一节课。
最令夫妻俩欣慰的是,自从学校受灾后,岑溪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及当地镇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援救措施,但由于学校受损严重,地质灾害监测部门认定,山体滑坡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难以全面排除。为真正确保学生的安全,最后研究决定把六肥小学另行选址整体搬迁。新的六肥小学总投资额100多万元,预计明年春季开学时,全校学生就能搬进全村建筑物中最漂亮的新教学楼里上课了。
孩子们的守护伞
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廖亚华夫妻俩总要陪孩子们走一段回家的路,虽然许多孩子的家距离学校只有10多分钟的路程,但是碰到下雨的天气,河水涨水得厉害,有时还会淹没孩子们放学回家的路,廖亚华必须把孩子们一个一个背过河,把孩子们安全送回家后,廖亚华才会返回学校继续工作。
放学后,黄兑梅并不着急离开学校,在校园附近转转是她的习惯。因为六肥小学不少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只能与家里的老人为伴,于是孩子们就特别容易在课余时间被“放羊”,黄兑梅意识到了这一点后,特别关注这些孩子放学后的去向。有时她会陪着孩子在学校里玩会儿,看到还逗留在学校不肯离去的学生,她还会上前与他们聊会儿,不管怎样,黄兑梅都希望能够给孩子们撑起一把安全的防护伞。在廖亚华夫妻俩的保护下,六肥小学20多年来未发生过安全事故。
除了放学途中的安全,夫妻俩还是孩子们心灵的防护伞。一直以来,廖亚华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本学期就读三年级的学生军军(化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来自家庭关爱的他,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就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调皮多动,还总是惹事生非。廖亚华夫妻俩常常讨论如何教育好他,最后黄兑梅决定,用爱感化他。军军缺少的是来自家庭的关爱,她作为老师,可以给予军军“爱的弥补”。于是黄兑梅和廖亚华从生活和学习上不断关爱他,多次找他谈心,耐心说服、开导,还让同学帮助、监督。如今,上三年级的军军改掉了坏习惯,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廖亚华夫妻俩扎实的教学方法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学生、家长们的喜爱和尊敬,也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夫妻俩多次获得“岑溪市优秀教师”、“岑溪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夫妻俩凭着对教育的执著,对学生的关爱,每天在家校之间往返,每天在三尺讲台上传授知识。他们用知识滋润孩子的心灵,改变孩子的命运,给大山带来了朝气与希望。
“廖亚华夫妻俩坚守六肥小学,是咱们村的福气!”六肥村党支部书记黄兑文感叹说,自从他们到校任教后,六肥村小孩每年入学率都达100%,一个总人口不足700人的六肥村先后走出了50多个大、中专生,许多毕业后的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变了家乡昔日贫困、落后的面貌。
曾经有人问廖亚华和黄兑梅:“‘夫妻小学能坚持多久?”他俩坚定地回答:“我们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一定会继续坚守大山,坚守希望!”
他们是平凡的教师,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惊人的创举,更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在大山的那份坚守,那份执著,感动着大山里的每一个人。
(责编 韦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