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聚的保定县域经济增长策略研究
2012-04-29牛薇薇
【摘要】在我国县域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集聚经济效益,但恶性竞争、环境污染等集聚不经济现象也日益突出。为促进我国县域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分析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针对保定县域产业集聚特点和发展困境,提出促进保定县域产业集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经济增长发展困境
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按照专业化原则形成的各种产业集聚现象也日趋明显。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河北省保定市所辖县域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并形成容城服装、高阳纺织、里县皮毛、安国中药材、曲阳石雕等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但受资金、规模、人力资本、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产业集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以传统形式居多,主要依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还不能真正形成众多相互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条,产业集聚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为促进保定县域产业集聚的有序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增长,本文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分析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针对保定县域产业集聚特点和发展困境,提出促进保定县域产业集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相关建议。
一、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虽然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可能存在互为内生的关系,即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促进集聚。但关于两者关系的理论研究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主要原因是以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经济学缺乏对增长的动态分析,以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的增长理论又忽视空间因素。直到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简称NEG)才开创地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通过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机制,来探讨经济增长的规律和途径。但由于初始NEG是静态模型,没有考虑集聚对创新的影响,最终得出地理与增长无关的结论。此后,学者们通过NEG模型动态化的努力,以垄断竞争模型为分析框架,以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公共核心要素——劳动力、物质资本、知识溢出为纽带,探求两者的互动传导机制,得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协作共生关系。
二、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
虽然理论上已经说明产业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在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羊群行为、生产要素供应紧张、恶性竞争陷阱、环境污染等集聚不经济现象,阻碍经济增长。因此从产业集聚到经济增长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一)产品存在丰富的产品差异化机会
产品差异化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由于产品内在质量形成的垂直差异化不易辨认,集聚内产品差异化的潜力主要表现在水平方向,如品种、规格、款式、等级等产品外观形态方面。产品存在丰富的水平差异化,一方面可以满足消费行为的易变性和多样性需要,使消费者在多次反复消费同种商品的过程中,依然能够获得良好的视觉感观效果和精神方面的享受;另一方面还能让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即使在地理上接近,也能依靠产品的精心设计来赢得自己的客户群,通过其品牌或多或少的垄断来实现利润最大化,避免出现价格的恶性竞争,最终实现供求平衡和经濟增长。
(二)高效的网络创新机制
由于集聚内企业间地理位置非常接近,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带来较大的知识溢出效应,其他企业的模仿动机会大大提高创新成本,降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容易采取技术外部引入和同类企业间不合作策略,这样只能使集聚内企业永远处于追赶的被动地位,最终出现共同衰退。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应建立网络创新的组织机制,即利用竞争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资源和差异化技术能力,通过众多企业和机构相互合作进行产品创新,以较快具备核心竞争力和维持长期竞争优势。集聚内企业必须树立双赢思想,以外部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企业间的互动学习为基础,形成自我增强的二次创新和知识共享的互动循环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和集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有效相容,实现长期均衡。
(三)政府和民间组织作用的发挥
虽然产业集聚大都没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基本是在市场的作用下形成的。但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果没有政府和民间组织的组织和协调,集聚成长就会遇到成长极限而衰落。如在成长阶段,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投资者很容易出现羊群行为,从而为过度竞争、泡沫经济埋下祸根,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把握好其中的临界点,着力做好准备工作和服务工作,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引导专业化分工,营造良好的产业集聚环境。此外,民间组织可以行使监督自律和组织服务的职能,并为集聚内企业提供交流平台,促进集聚内知识转移,克服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障碍,促进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定县域产业集聚的特点及其发展困境
经过多年发展,保定县域产业集聚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低、小、散”现象突出,还不完全具备上述条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集聚的后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增长。
(一)保定县域产业集聚的特点
1.集聚模式以内源传统型和外商投资型为主。内源传统型产业集聚往往是以当地的历史传统、资源优势和传统工艺为基础,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在产品和市场的互动下发展壮大的,如高阳纺织、里县皮毛、安国中药材、曲阳石雕等。外商投资型产业集聚主要是作为跨国公司的制造业基地形成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以产品为边界的分工逐步向现代的以要素为界的分工方式转化,主要表现为同一产品生产过程中垂直专业化。发达国家负责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将生产加工用离岸外包的方式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从而在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外向型产业集聚。保定容城服装,就是以OEM、ODM的产品带动下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2.集聚的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聚内企业规模较小。由于集聚内企业大多经营传统的小商品行业,如中药材、纺织服装、调味品等,这些行业技术门槛低、产品生产周期短,适合小批量生产,从而导致生产同类产品的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二是集聚的区域范围较小。受行政区划和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的影响,产业集聚区域基本在县域行政区划范围内,具有浓厚的“家庭化”和“本地化”色彩,所谓“一县一品”。三是集聚的产业链较短,分工不够深化,工序型企业的数量不足,中间产品交易市场规模较小,不易形成更低成本的规模生产和产品细分。
3.集聚的发展层次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从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如产品零件的生产加工、原材料的生产等,缺乏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以及下游市场营销环节的延伸,处于国际分工的“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正面较量的实力。二是产品的差异化不大。在适应性预期效应的作用下,大量企业进入,通过模仿获得企业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导致产品的水平方向差异化减小,趋同定位和同质化竞争问题较为突出。
(二)保定县域产业集聚发展困境
(一)逐底竞争
由于保定县域产业集聚大都处于低端制造环节,较低的技术水平意味着较低的技术门槛,于是出现大量企业迅速聚集、生产能力扩大。这种产业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一方面会出现供给增加、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供给紧张、成本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在这种严峻的生存环境下,企业本来应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款式来赢得市场,但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行来自律,新产品的推出往往会立刻遭到同行的模仿和跟进,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难以得到创新回报。于是大多数企业竞相采取降低成本和压价行为。这种短视的逐底竞争,进一步加大了买方控制的可能性,减缓资本积累,从而影响集聚的后续发展能力,严重时还可以导致其萎缩或消亡,这必然会影响县域经济增长。
(二)集聚转移
保定县域产业集聚的主要竞争优势是低成本,当这种优势丧失后,集聚将迅速转移。目前保定县域存在集聚转移的可能性:一是随着保定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保定县域低成本优势减弱;二是随着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善、市场经济的发展,保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已不再明显或不复存在;三是中国大陆盛行招商引资政策,使企业迁往新区位的成本非常低,这无疑鼓励了集聚的频繁流动。可以推断,如果保定县域产业集聚向其他地区转移,将会出现当地产业空心化,影响经济增长。
(三)环境损害
在一般加工工业快速发展进程中,由于自然资源的低价使用和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保定县域产业集聚依然沿用过去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低层次产业集聚模式,不同程度地出现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有些地区污染严重超出环境负荷,环境资源质量下降,人民生活环境退化。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超出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边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空间将越来越小。
四、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建议
(一)循序渐进的实现产业升级
虽然保定县域产业集聚面临发展困境,但放弃原有产业领域,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因此,应在充分考虑集聚内企业已有的资源优势和竞争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不同企业的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等产业升级模式,采取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策略,最终完全吸收成本上升的压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产业集聚生态化
产业集聚生态化是指集聚地企业之间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形成类似于生物生态系统中类似于食物链那样的共生共存的产业生态环境,即一个经济单位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经济单位的“營养物”和投入要素,企业间能量实现梯级利用,这样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当然受技术和成本制约,企业不会积极主动地循环利用资源,这就需要政府采取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政策,或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资源开发政策,最终使企业主动或被动循环利用资源,依靠节约资源技术来支持工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产业集聚地的良性生态循环。
(三)合理的公共政策选择
首先,建立相关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县级政府应打破固有的行政区划限制,从区域发展层面出发,整合区域内的优势资源、整合集聚内的价值链,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和分工,引导产业集聚走高端道路。其次,营造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应通过质量监管、诚信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提高集聚内企业间的信任度,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网络创新机制。最后,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微观商务环境,有选择的引入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带动集聚价值链升级。
参考文献
[1]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正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9):5-10.
[2]冯薇.产业集聚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06(3):51-55.
[3]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20-26.
[4]罗能生等.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2):117-120.
[5]刘世锦等.产业集聚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经济学动态.2003(8):28-31.
[6]连远强.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羊群行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6(4):98-100.
[7]王缉慈,张晔.沿海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困境摆脱与升级前景[J].改革.2008(5):53-59.
[8]朱英明等.产业集聚困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评论.2011(2):145-151.
基金项目:保定社科联2011年度市级指导课题(课题编号201102040),主持人:牛薇薇;课题组成员:任倩、陈志军、史雪娜、吴向民、刘晓军。
作者简介:牛薇薇,女,汉族,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