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直观

2012-04-29沈亚生

党政干部学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发展唯物史观异化

沈亚生

[摘要]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的重要价值在于其揭示出,理解唯物史观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单纯是一个科学理论的水平问题,更重要的,这是一个“本质直观”的问题。而直观的重要前提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从价值取向基本态度上,“观者”与“被观者”心灵相通合为一体。我们今天在思考中国社会发展时也需要像《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那样,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本质直观,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社会发展;科学抽象;本质直观;唯物史观;异化

[中图分类号]A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1-0008-05

一.通向唯物史观的“两条道路”

1.通向唯物史观的“两条道路”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中有一部重要著作被许多人所淡忘,这就是恩格斯1845年3月完成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以下简称《状况》)。现在许多学者熟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一般理论,却不了解这些理论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什么具体的社会现象,不能解说其真实原形的内容。而《状况》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使人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概念化科学化的东西都是鲜活的社会历史的反映,都是根源于对生活世界的本质直观。《状况》这本书运用许多直观描述的话语,展现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国家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理论,《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斗争理论,《资本论》中的剥削理论等理论中的社会生活原型。正是这些直观描述与那些科学抽象汇集在一起,使得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读和对资本主义的宣判成为指引人类进步的最高智慧。重读《状况》一书是我们深化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也是我们透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一面宝镜。

马克思在1843年秋到1848年夏先后写出的一系列作品,渐而清晰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重要原则。他这一段思想发展的机制主要是反省在德国莱茵报期间工作失败而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理论批判,到巴黎后再反省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并对其进行理论清算,然后在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经典理论研究中找到了共产主义的方向,并初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理论,[1]我们看到,青年马克思与当时许多德国思想家相似,总是从理论研究和经典思想成果的批判中,找到新思想、新原则和理论方向。理论研究和科学抽象是马克思最初通向唯物史观思想的主要道路,而恩格斯早期的思想发展走的是另一条独特道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他的唯物史观思想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时写道:“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2]这段话中的“同我一样的结果”无疑是指恩格斯获得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是关于马克思所说的“另一条道路”,以往有种种解说却都未能真正穿透而把握到真谛。许多人对这另一条道路的理解是“恩格斯详细考察了英国产业革命的进程及其后果:英国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及其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揭示了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必然联系,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3]这似乎在说恩格斯与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道路的不同,主要在于马克思是科学抽象、宏观整体的理论分析,而恩格斯则是感性、微观具体的事实阐述。但是问题远远不是这么简单,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的区别只是表面而不是关键。当时欧洲的社会科学和实证哲学所做的具体和微观性研究很多,却没有人能得出恩格斯那样的结论。

这里真正的关键在于,与马克思科学理论化、客观规律化把握时代问题的方法不同,恩格斯提供了一种置身于其中和面向事实本身,直观体验,穿透本质和以实践与价值为出发点的把握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哲学现象学所说的那种本质直观和生活世界还原的思维方式。只有启动这种思维,我们才会看到,异化问题不仅仅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四个抽象的原则,“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中的“恶”也不简单地就是黑格尔的《法哲学》、《历史哲学》中神秘的逻辑环节。“异化和恶”标志着马克思、思格斯时代英国曼彻斯特的几十万从事繁重劳动、居无定所的工人生活,标志着当时伦敦街头每晚游荡着的几万穷苦堕落的妓女,标志着美洲、澳洲殖民地成百万被屠杀的无辜人民。不读《状况》就不会理解唯物史观不是一种冷眼旁观的规律科学,更重要的是,这是苦难深重的无产者面对社会与时代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与愤怒。

《哲学动态》最近有一篇论文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诠释途径”,此文指出可对唯物史观理论做出“结构的”和“实践的”两种不同的解读。结构的解读其实是把社会历史概念化和逻辑化而进行科学和抽象的理解。而实践解读则是把历史看作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要求唯物史观要在生产、社会的各种斗争现实中把握作为主体的人的历史发展。[4]这篇论文中说的“两种解读”与马克思所说的“两条道路”有所重合,其实都是在讲科学理论的方式和本质直观的方式是经典作家制定唯物史观基本思想,也是我们学习把握这个思想的两个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思维方式。

2.关于本质直观的思维方式。直观是哲学现象学阐明和运用最突出的思维方式。笔者以为,从中世纪神学讲直观到笛卡尔的真理直观,从英国经验论再到康德的感性与知性的先验直观,再到谢林、黑格尔的绝对的直观,从来没有谁能够把直观描述方法理解和运用得像胡塞尔那样深透。在《逻辑研究》的“第二研究”中,胡塞尔把直观与心理学的联想、表象等理论相关联,在《致友人霍夫曼斯塔尔》的信中则把哲学直观与艺术灵感相对照,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他提出了范畴直观和本质直观,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胡塞尔的直观问题超越了个人主观的域限,以社会化的生活世界形式展现出其支配从类科学发展的原动性力量。

在现象学中,直观作为把握和理解现象的意识形式,有面向事实本身而非面向理论的特点,有亲自体验,直接而无中介,有价值态度优先,而从价值出发来把握事物本质的特点,有主体与客观合而为一的特点等。直观有感性朴素经验的成分,也有知性、理性的成分,还有着神秘觉悟的成分。它是思想智慧中最高和最坚实的部分,一旦形成则不可撼动。其虽然是观念意识的存在,但其所觉察所把握到的却是主、客观结构世界的全体。直观是前科学前理论的,同时又是理论和科学产生形成的真正基础。直观是根植于生活世界的,并且是实践的和价值的取向在先,然后才把实践和价值中所包容的客观事实规律揭示出来。但我们即使把上述这些解说加在一起也仍然不能说明直观的全部真义,因为这是一种用理论概念不可言说之秘密,对直观也只能用直观来把握。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尼格有一篇论文《作为一个蝙蝠是什么样?》对此给出了很好的描述。他说,从人的或从蝙蝠物种之外任何其他物种的视角都不能真正理解蝙蝠的生存与意识到底是怎样的,所能达到的只能是不同视角的经验和印象。而物类相通,只有作为蝙蝠那个物种,只有真正成为一只蝙蝠,才可能达到对蝙蝠的本质直观,才能真正理解它为什么要用超声波来导引行动,为什么要倒挂才能栖息生存。[5]此文表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是以主观与客观的“视界融和”为条件的,当直观中的主体“观者”不能真正与“所观”的客体对象合而为一时,就不会有真正的直观发生。自己不打球、不游泳的人永远不会直观到什么是打球、什么是游泳的本质,站在老板和工头的位置上,就不可能直观到异化劳动对人性的摧残。富士康为什么会有“十二跳”?只有在那里打工生活的人才可能理解,而记者、调查组是根本不能直观到的。所以直观思维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观者”与“被观”融为一体,成为同类。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分别是从科学抽象与本质直观两条道路通向了唯物史观的发现,但在后来又都是将这两条道路、两种思维合而为一。马克思说恩格斯走的“另一条道路”并不意味着他自己与那条道路绝缘不通。他早年在德国时期的活动是置身于国际工人运动之外的,而后来在法国和英国的活动时期则像恩格斯一样融和、置身于其中。他在布鲁塞尔开办了工人讲习班,后来又在伦敦领导第一国际和指导巴黎公社起义。这些都使他不仅是从科学研究上,更重要的是从价值观前提上确立了工人阶级的视野,从亲身的生活和斗争中直观到那个时代社会历史变迁的本质。正是潜心书房的理论研究与亲置其中的本质直观相互推动,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成为兼有普遍科学又有激情信仰双重品格的社会变革理论。

二、《状况》一书作为直观把握时代本质精神的典范

1.本质直观作为恩格斯写作《状况》一书的基本方法。《状况》一书有300多页文字,除“致英国工人阶级的信”、“序言”、“导言”之外的正文有:工业无产阶级、大城市、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态度等等十一个部分。前七个部分描述的是英国产业革命、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制度的变革,和其所造成的工人阶级的苦难,后四个部分描述的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反抗与斗争和社会革命。这本书的主旨是站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为他们争理争气,揭示他们的苦难、情感和需要,找到他们的革命方向。关于这本书的内容结构,恩格斯说他对问题的研究不是按照理论逻辑的需要,而是按照历史发生的顺序来进行的,所以他先写产业革命,再写大城市,然后写到工厂工人,矿业和农业工人,工人运动等。这本书的视域和观点是:英国和世界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这是一个表面看来繁荣发展,但实质上却是社会和人性本质扭曲、异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推翻资本统治和进行共产主义革命。

关于这本书的研究方法,在作为全书前置的“致英国工人阶级的信”中,恩格斯表明他的研究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从直观现实出发。这也就是现象学所说的“面向事实本身”的态度。他不是像德国传统的理论家那样,从先前的思想家和理论经典中找到问题和解答,而是在英国工人的实践生活与斗争的前沿焦点中洞察人类历史和英国社会发展的本质。而且更进一步,恩格斯与他所观察和所描述的对象——英国工人阶级合为一体,也就是“观者”与“所观对象”心灵相通而化为同类。恩格斯写道:“工人们!我献给你们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我把你们的状况、你们的苦难和斗争,你们的希望和要求的真实情况描绘给我的德国同胞们。”“我寻求的并不仅仅是和这个题目有关的抽象知识,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同时,我也有很多的机会来观察你们的敌人——资产阶级,而且很快就确信,你们不希望从资产阶级那里得到任何援助是正确的是完全正确的。他们的利益和你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虽然他们经常在企图证明与此相反的说法,企图使你们相信他们衷心地同情你们的命运。”[6]恩格斯还特别强调:“德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比起任何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来,都更加是从理论前提出发的,因为我们,德国的理论家们,对现实世界了解的太少,以至现实的关系还不能直接推动我们去改造这个‘丑恶的现实。在公开拥护这种改造的人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是通过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克服而走向共产主义的。”[7]这里“不寻求抽象的知识”和“看,观察,谈,亲眼、现实”等话语都表明了与概念逻辑化地把握问题根本不同,恩格斯对英国工人状况和社会发展本质的揭示所运用的是直观方法,这里的直观绝不是简单的感性经验,更重要的是恩格斯与英国工人阶级融为一体。他与纺织女工玛丽终生相爱,他放弃了厂主和绅士的地位,放弃了上层社会的社交,以英国无产阶级一员的身份在英国生活了二十一个月。所以他能够以灵感觉悟式的思维来把握对象,在与对象合为一体的实践中理解工人阶级本身。

《状况》指出:“近六十年来英国工业的历史,在人类的编年史中无与伦比的历史,简短地说来就是如此。六十年至八十年前,英国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城市很小、工业少而不发达、人口稀疏而且多半是农业人口。现在它却是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的国家了:有居民达250万的首都,有许多巨大的工业城市,有供给全世界产品而且几乎一切东西都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的工业,有勤劳而明智的稠密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从事于工业,完全是由另外的阶级组成的,而且和过去比起来实际上完全是具有另外的习惯和另外的需要的另外一个民族。”[8]他洞察到产业革命是生产领域的革命,也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更重要的是阶级关系的变革。作为这种社会变革的结果,恩格斯说:“结果,一方面是一切纺织品迅速跌价,商业和工业日益繁荣,差不多夺得了一切没有实行保护关税的国外市场,资本和国民财富迅速增长,而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人数更加迅速地增长,工人阶级失去一切财产,失去获得工作的任何信心。”[9]然后恩格斯给出了英国工业纺织业发展的一系列统计数字,还有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居民人口增长的数据。并指出,在这里,财产的集中达到了极点;在这里,只有一个富有的阶级和一个贫穷的阶级,因为小资产阶级一天天地消失着。

在以上这些描述中,恩格斯并没有急于给出什么历史观、社会学层次上的理论抽象,但从这字里行间读者已经体验到当时英国社会虚假的社会繁荣,在工人阶级的心目中却是一种怎样水深火热、怪异阴暗的图景。恩格斯从英国工人阶级一员的视角,从这些现象中,他亲身直接地,以价值态度、阶级意识为出发点,直观和反思了这种所谓社会发展的深层本质。恩格斯对这些本质从几个角度进行了描述。

2.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与英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什么?恩格斯揭示出,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前期英国产业革命所带来的英国社会发展与繁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而只是一种社会异化。因为从物质文明巨大增长,从国家民族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来看,英国这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无与伦比。这个时期英国从一个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北欧岛国,一跃而成为占有世界大陆面积三分之一、有50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日不落帝国。在18、19两个世纪里英国引领了全世界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把英国国内的广大劳动者从小农和手工业者贬低为无产者、奴隶,变成罪犯和妓女、乞丐,把世界许多地区和民族杀光抢光,以给人类造成了永远难忘的悲哀和灾难为代价的。当然,这些本质性问题只有从劳动者、工人的立场角度才可能被“直观”和“理解”,才能“形式显示”地暴露出来。而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政府报告、咨文中对这段社会历史的记录只能是充满了光明,他们对无产阶级的苦难和牺牲只能是轻描淡写和掩盖。就像恩格斯在书中所说的,英国从来就没有一本考察和研究工人问题的书。

在《大城市》这一节里,恩格斯描述道:伦敦人为了创造充满他们的城市的一切文明奇迹,不得不牺牲他们的人类本性的优良品质;才会开始觉察到,潜伏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几百种力量都没有使用出来,而且是被压制着,为的是让这些力量中的一小部分获得充分的发展,并能够和别人的力量相结合而加倍扩大起来。在这种街头的拥挤中已经包含着某种丑恶的违反人性的东西。[10]恩格斯还描述了工人在生活中,在大城市中不可避免地趋向于善良本性的丧失。他用了30页的文字来描述工人的住宅,他们的住宅没有窗子,没有门,多数人家只有一间房,小偷简直在这里偷不到什么。还有那些流浪汉,当时的伦敦有5万人每天早上醒来不知道下一夜将在什么地方度过。他描述了都柏林的收容所;爱丁堡的人、马、鸡同居一室;诺定昂的地下室住宅和水污染;曼彻斯特等十几个城市的工人区和那里人们的吃、穿状况。“几乎每一个英国无产者都能滔滔不绝地叙述他一生所遭受的不幸。”[11]在这个社会里,人性被淹没在金钱的争夺中。“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1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引用过这句话。而且马克思在那里还进一步把这些问题抽象为“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3]

恩格斯用成百页的文字来揭示工厂工人和各个劳动部门中工人繁重痛苦劳动的景象。他认为,工人为生存而不得不忍受的机械性的、强制性的劳动就是一种最残酷、最带侮辱性的痛苦。而分工把强制劳动所具有的使人动物化的这种作用增强了好多倍。他写道:“工厂工人被判决在这种无聊中毁掉他的全部体力智力;他的天职就是从八岁起就整天整天地受无聊的折磨。”“只要他喘一口气,拿着罚款簿的监工就会立刻在他背后出现。这样被判决活埋在工厂里,不停地注视着永不疲劳的机器,对工人说来是一种最残酷的苦刑。”[14]恩格斯描述了纺织业中的漂白工、染色工、剪绒工、手工织工、丝织工、花边生产工、女缝工等不同工种的工人的劳动:“他们不懂得自己累不累,——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他们。”[15]这些非人劳动所带来的不幸就是妇女不能生育,孩子崎形发育,男人虚弱无力,四肢残缺不全,整代整代的人都被毁灭了。在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了后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作品中理论化地表述为“异化劳动论,强制分工论”的生活原形。

在考察了英国社会当时各方面的变迁与后果的同时,恩格斯看到:“这样就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来:社会战争,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已经在这里公开宣告开始。”[16]在这场隐蔽的、全社会内战当中,敌对双方主要是资产者与工人阶级。恩格斯写道:“所以,无产者无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资产阶级的奴隶,资产阶级掌握着他们的生死大权。”“可见资产者总是需要无产者的,但是他之需要他们,并不是直接为了生活(要知道,他们可以吃光自己的资本),而是为了发财,就像做买卖需要货物,驮东西需要牲口一样。”[17]恩格斯把这看作是一种新型的奴隶制,这种奴隶制和旧式的公开的奴隶制之间的全部差别仅仅在于现代的工人几乎是自由的。因为他不是一次地永远卖掉,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按日、按星期、按年卖掉的,因为不是一个主人把他卖给另一个主人,而是他自己不得不这样出卖自己,因为他不是某一个人的奴隶,而是整个有产阶级的奴隶。工厂奴隶制中的女工其初夜权也是属于工厂主的,事实上,工厂就是资产阶级的后宫。恩格斯还指出:“如果社会知道,而且知道得很清楚,这成千的人一定会成为这些条件的牺牲品,而它仍然不消除这些条件,那么,这也是一种谋杀,和个人所进行的谋杀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隐蔽的阴险的谋杀。”[18]

《状况》一书也考察了工人阶级的反抗运动如何在历史中前进,从其最为原始不自觉的反抗形式——侵犯私有财产和攻击个别资产者人身的个人犯罪,到有组织的工会罢工,再到一些盲目的骚乱起义,还有和平方式的宪章运动。虽然不断失败,但最终的革命和推翻资本统治乃是英国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结局。对于这些问题的描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现为社会关系异化的理论,表现为后来的《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述中体现为阶级斗争、国家本质、暴力革命的理论等。

整体上这部书提供出独特的信息和力量,使读者的情感和本能激励,意志躁动,就像看到一部电影在眼前浮现出,一方面是工厂里的机器转动,城市沸腾,老板们兴高采烈地数着钞票,另一方面是工人的愁眉苦脸,矿井里的阴森潮冷,街头的夜女游荡。恩格斯的许多作品,如《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对于真正把握唯物史观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原因就在于它们体现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直观思维方式。《状况》一书就是其中最高的典型。

3.《状况》一书对我们考察当代社会问题的启迪。重新学习领会《状况》一书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本书表明了唯物史观不仅是一种理论和逻辑的科学,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社会变迁的本质直观。这样的直观不是从学院式研究出发,而是从生活实践的体验出发,是面向事实本身所达到的意识形态。而且只有当“观”者与“被观”者的价值情感、阶级意识融为一体化为同类的情况下才可能获得。局外的冷眼旁观的客观考察是无济于事的。从理论上了解唯物史观,这只能成为一个马克思理论的学者,这是许多西方“马克思学者”,也包括中国当代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深层原因。只有在生活中与劳动者、被剥削压迫的人民融为一体,才可能从直观上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本质,才能成为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社会发展变迁的体验和理解,首先是一种价值态度和主体取向,然后才是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当前人类社会和中国国情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变化,但是言说变化发展只是一种事实判断,而其中的价值和意义,特别将相对于广大劳动者,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价值和意义的本质揭示出来,才可能达到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的直观。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站在中国当今的工人、农民工、服务员、广大劳动者的角度上生活和思考。停留在学院、图书馆和各种会议上,享受优裕生活和别墅房产,把子女亲属都移民国外,怎么可能直观体验到资本主义社会分裂异化的本质,怎么可能真正需要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救赎和解放呢?

重新学习《状况》一书,把握其中最为独特的本质直观方法,用以作为我们理解恩格斯时代英国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图景,用来洞察唯物史观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时代的异化本质的批判,这是恩格斯早年通向唯物史观思想的独特道路,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不可或缺之思维方法。同时这也能够为我们研究和理解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前沿性问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9-271.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34.

[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54.

[4]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诠释途径[J].哲学动态,2012,(5).

[5](美)托马斯·尼格.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77-192.

[6][7][8][9][10][11][12][14][15][16][17][18]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73-274,279,295-296,287,303-304,358,566,463,489,304,360-362,380.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责任编辑姚黎君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唯物史观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