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环境科普情况介绍
2012-04-29王民杨敏王婧博史海珍
王民 杨敏 王婧博 史海珍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发展都较快,香港的自然保护区有严格的管理体制,而台湾自然保护区管理健全,是环保教育宣传典范。
一、香港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环境科普情况
香港为保护多样化的野生动物和自然景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接近40%的土地面积及1.46%的海洋面积已经根据香港法例或者国际条约被列为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24个郊野公园、11个特别地区、4个海岸公园、1个海岸保护区、3个禁区及1个拉姆萨尔湿地,总面积约44 514公顷。政府制定有《郊野公园条例》、《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规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予以规范,上述自然保护区都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自然保护署负责管理,用各种不同措施达到自然保育、保护野生动物、教育、科学研究及在适宜地区推行康乐和生态旅游等为目标。
香港政府十分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尽可能在郊区、林区、水域进行圈地保护,并且精心设计,充分利用资源。同时政府还将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作为最主要工作来抓,尤其重视对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环保宣传工作,激发和培养其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香港管理部门不仅在各郊野公园、特别地区设立自然教育中心、自然教育径、动植物标本室、树木园等有关场地、设施,举办了各种自然主题展览、讲座;印制、出版各种有关保护大自然的宣传画、小册子;并且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环保主题活动,为郊野公园和环保宣传教育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在此基础上,将有关动植物资源、郊野公园、环保宣传教育等方案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形成一个数据信息系统,且将其面向大众,服务于全社会,任何人可通过电话、传真或计算机得到和选择有关的资源信息和数据。当局还主动和教育部门联系,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时间表,安排中小学生到郊野公园、保护区、环保教育中心参观、学习和培训。同时,无偿为大学生们提供教学、学习场所;另一方面,还主动与国内外有关部门和组织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利用与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的合作,定期为东亚地区的保护区工作人员及从事教育与科学的学者提供湿地培训课程。
二、台湾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环境科普情况
台湾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3年,到目前为止,共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81个,总面积1 056 423平方千米,约占台湾地区陆域面积的19.1%(2008年数据)。但是目前为止,台湾地区尚无规范性的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因此分类方法不统一。比较公认的是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自然保留区、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国有林自然保护区4个类型。具体的设置情况如表1。
自然保留区是以保育为目的,依《文化资源保存法》公告划定的区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是以自然保育为目的,依据《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划定的区域。野生动物保护区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依《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划定的区域。国有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依据《森林法》公告划定的区域。国家公园是以保护国家特有的自然风景、野生生物及历史遗迹为目的,依据《国家公园法》公告划定的区域。
在台湾的4类自然保护区(自然保留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国家公园、国有林保护区)基本功能中都具有环境科学教育的功能。由于不同种类的自然保护区所拥有的资源不同使得其环境科学教育的角度也有所差异。国家公园由于其综合性和游憩性使它成为环境教育开展最为成功的场所之一。根据台湾相关规定,国家公园的主要目标即为保育、育乐、研究。保育就是永续保存园内之自然生态系、野生物种、自然景观、地形地质、人文史迹,以供国民及后世子孙共享,并增进国土保安与水土涵养,确保生活环境品质。育乐即为在不违反保育目标下,选择园区内景观优美、足以启智及陶冶情操的地区,提供自然教育及观赏游憩活动,来培养国民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之情操,进而建立环境伦理。从上面的目标可以看出国家公园兼具自然保护性、物种多样性保护、游憩性与经济价值、学术研究及环境教育等多项功能。
三、案例: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环境科学教育功能分析
米埔保护区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西北角,隔深圳河和后海湾(深圳湾)与深圳市福田区相望,总面积约380公顷,拥有全港最大片的红树林,约占全港红树林总面积的42%,生长着本港8种红树中的7种,还保存有华南地区仅存的传统基围虾塘。由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一直是候鸟越冬的重要场所。1995年,米埔及后海湾共1 500公顷的湿地正式被《拉姆萨尔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根据国际重要湿地管理目标,制定了详尽的5年管理计划,依据管理目标进行严格管理,取得了很大的保护成效,目前每年有超过5万只水鸟前来越冬,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约有25%的野生种群(300~400只)在此越冬。除珍稀鸟类,米埔湿地也有许多野生生物在此定居,包括超过400种昆虫、300种雀鸟、18种哺乳动物、21种爬行动物、90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及50种蝴蝶。可见,米埔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米埔保护区建立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这一典型的生态系统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环境和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每年有数万人到这里参观、访问、学习和休闲。米埔主要的教育硬件设施包括一个环境教育中心、一个培训中心、一个水禽饲养场、10座鸟类观察所和一条540米的浮桥。每年约40 000多的参观者在专职教育官员的组织安排下参观,详细了解米埔的方方面面,领悟保护红树林和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水禽饲养场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供参观者学习和受教育,因为夏天米埔的水鸟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为了能在此间看到不同的水鸟,故建立此饲养场。到了冬天这里有成千上万只水鸟在保护区内越冬。在这里,每年八月份都举办观鸟比赛。环境教育中心出版发行了一大批环境教育的材料,包括幻灯片、录像带,供人们观看。人们可以通过教室、书本、杂志、电视、幻灯及计算机软件了解有关生态环境的知识。经过多年不断努力,如今米埔保护区已成为亚洲及其它地区借鉴的典范。世界自然基金香港分会每年在米埔保护区斯科特野外研习中心,为东亚地区的保护区工作人员及从事教育和科研的学者提供湿地培训课程。学员在课程中相互交流管理保护区、推行环保教育工作的经验。中心内还设有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仪器设备。
总之,香港各类自然保护区内都十分强调环境教育宣传活动,教育成为圈划保护区的一个目的。通过对各种环境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各类设施,书面教学和介绍性材料图文并茂的介绍,以及每年固定的环境宣教活动和创新性活动来达到环境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通过有着丰富经验和学识背景的解说员生动科学的解说和教学,来推动环境科普宣传的进行。这为国内的环境教育宣传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四、案例:台湾阳明山国家公园环境科学教育功能分析
阳明山国家公园位于台湾最北端的富贵角海岸与台北盆地间,全区以大屯火山群为主。这片面积仅11 456平方千米、海拔从200~1 120米的土地上,分布有高草原、矮草原、温暖草原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雨林与水生植物群落并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全区植物茂盛,种类多达1 224种,由于植物多样性,适合野生动物栖息,目前这里发现88种鸟类,133种蝴蝶、16种两生类、30余种两栖爬虫类和8种哺乳类动物。《公园1999年年报》认为:“已具备保育生态解说宣导、游憩娱乐等多项功能,并保存了自然资源、涵养水分、节制洪流、清新空气及绿意的森林。”公园专门设有保育研究课、解说教育课、观赏游憩课和企划经管课,十分注重环境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
公园还通过了一个环境教育纲领,此纲领包含七条内容,总的宗旨是通过公园的环境教育宣传促进人们了解个人及社会与国家公园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增强全民环境伦理与责任,维护国家公园环境生态平衡、尊重生命、促进社会主义,培养环境共鸣与环境学习社群,进而维护国家公园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生态平衡及环境品质,达到阳明山国家公园永续利用。利用国家公园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例如,进行环境教育课程发展与评价、演讲、讨论、体验、影片观赏、户外学习、实践与实验等结合学校资源推动的环境教育,还有专门针对于成人、青少年、社会各阶层、家庭、社区民众等群体的社会教育活动这种非正规教育途径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具体如借由网络学习、国家公园体验、户外学习、参访、影片观赏及研讨会等策略运用,提升民众对于阳明山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概念的认知。在园区内每年都有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如阳明山赏萤活动、阳明山公园及邻近地区的地质研习活动、自然生态保育研习营等。近年来,阳明山国家公园推出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活动,包括寻幽探古访大屯生态之旅、天溪园虫虫交响曲、草山访蝶踪、阳明山国家公园青少年生态探索营、阳明山国家公园暑期儿童生态体验营、古道秋芒之旅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