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聚宝”活动教学

2012-04-29李先平

地理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教师

李先平

一、教材分析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第三个框题,主要介绍我国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这一节有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什么是因地制宜?影响农业生产除自然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什么?这些名词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本课教学中笔者使用藏宝、淘宝、挖宝、鉴宝、晒宝、议宝、聚宝、享宝等活动引领,将这些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简单化、趣味化,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会教学内容,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与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难点: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四、教法学法

学习本课时,可利用通过课前预习储备知识、课内分组自学、探究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展示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调查临沂农业结构调整及调整的原因;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片,将学生分组,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老师已经在太行山区、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洞庭湖沿岸等图片中藏宝。(宝:农业生产部门及原因。A.林业—山地、湿润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D.渔业—河湖多)

教师讲解:假如你是一位农业专家,在以上这些区域应该分别规划哪种农业生产部门?为什么?(我的农场我做主)

学生淘宝: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农业部门,分组进行。

学生析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淘宝、析宝,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己的理解切入,活跃气氛、启发思维。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规划和选择,对“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先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为下面更具体的系统分析、更深层次地了解掌握打下基础。

教师补充: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区具体情况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常把“地”理解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统一,或天时、地利、人和三位一体。如在农业生产中指从各地区的光、热、水、土、生物、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等具体条件、生产发展特点和现有基础的实际出发,根据市场和国民经济需要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作物结构,以获得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拓展延伸:教师趁热打铁,请同学们判断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东北平原应该发展的农业部门。

学生回答:内蒙古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东北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大兴安岭适宜发展林业。

教师提问:假如现在将三个地区的农业部门颠倒,如内蒙古地区发展林业,大兴安岭地区发展种植业,东北平原发展畜牧业,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学生讨论:内蒙古高原因为在大兴安岭以西,降水少,无法生长森林;大兴安岭发展种植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对东北平原是否可以发展畜牧业,学生之间有争议。从自然条件上,有的学生说可以,有的学生在经过认真思考后能认识到,这样做会浪费土地这个大宝物,因为我国是个人均耕地少的国家,这样做不能发挥东北平原的最大优势。

设计思路:通过以上引导,对因地制宜的自然因素就很容易理解了,即对自然环境要发挥它的最大优势才是因地制宜的含义。让学生去感受知识的内涵,并在思考与讨论中悟出真谛,在学生享受思维带来乐趣的同时,得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并能活学活用。

小结承转:通过大家的规划可以认识到原来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农民”,具体分析在进行农业生产之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

设计活动,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1:发展农业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

事例引导:学生回顾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

问题假设:如果现在你是一名农民,请说出本地区能种植什么作物?

学生回答:冬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

阅读图片:教材第102页图4.16“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师引导:出示“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四地宝图。请同学们仔细分析这幅宝图,从中归纳出发展农业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议宝:需要考虑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适合发展耕作业。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平原区等地区,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条件相对比较优越,适合发展种植业。②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发挥森林的环境效益。③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适合发展畜牧业。④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适合发展渔业。

教师讲解:现实生活中,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比较常见。请对下面的例子进行分析,因地制宜的正例好在什么地方?反例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来改正?除下面给出的例子外,同学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探究活动:教材第103页活动1。

学生议宝:先进行4人小组的讨论。将教材提供的资料以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提出来,在小组间进行分析解决。最后,将自己的事例和观点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学生鉴宝:沙漠植树。

赞成观点:在沙漠中种植一些耐旱树种,可以有效防止沙漠面积扩大。

反对观点:在沙漠中种树,违背了自然规律,浪费了水资源,加剧了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辩论非常激烈,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在沙漠中种树”到底是正例还是反例,我们暂且不要轻易下定论。课后请大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到时再来进行辩论。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进行议宝,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重要性的认识。然后通过鉴宝活动,对“沙漠里种树”这一问题的争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训练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因地制宜的方法。

教师小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探究活动2:发展农业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事例引导:①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以盛产桃子著名,因为价格高,所以大量种植,以至于供大于求,再加上储存时间较短,造成价格暴跌,农民只有砍伐桃树。后来发展桃子的深加工,桃子紧缺,价格回涨,农民又纷纷开始种桃树。②临沂郊区某农民原来种植小麦、玉米,后改种蔬菜,由于距离市区很近,因此,每天早上新鲜蔬菜供应早市,很快发家致富。③一大学生毕业后,利用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养殖沂蒙山蝎,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他养出的山蝎质量高,引来很多商家的购买。而同村李某不懂技术,养殖的蝎子死亡率高,质量低,损失严重。④我国的玉米每公斤的生产投入大约是一元,而美国的玉米每公斤的投入只有3角,我国农民生产方式还以传统的耕作为主,而美国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这样,哪个国家的玉米在市场上更有优势?

阅读图片:教材第102页图4.17“影响农业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认真分析这四个事例,各自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问题?并结合课本图片思考,发展农业除了要考虑自然环境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议宝:分组讨论“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设计思路:教师如何让学生明确社会因素的含义以及对农业的影响?教学中笔者没有让学生直接接受知识,而是提供了4个案例。社会因素很抽象,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留心、多思考,认识到生活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通过对活生生的例子进行分析,学生对于市场的需求量、农民的技术水平、距离城市与工矿区的距离、农业的设备等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在对社会因素的探讨中,体会到了市场的重要性。这样,比让教师教给学生去记忆知识更深刻,更明确。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及时巩固,实践练习

创设情境:展示教材104页图4. 18,图中的A、B、C三地中A为城市中心、B为城市郊区、C为远离城市的地区。居住在B、C两地的农民面临如下两种选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B地应选择哪一项?C地选择哪一项?请你给他们出出主意,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活动说明:每组选择一个选项进行分析,并在教材上的图中圈出所选位置。全班一起汇总时,分别让学生到讲台多媒体展示的屏幕上指出本组选址位置并作解释。若出现重复选址,教师可带领全班同学进行分析,得出最佳布局方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各组结论。各小组将本组讨论结果在班上展示,同时接受其它小组的提问。 教师及时点评各组汇报内容。

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思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此活动落实本节难点内容。

拓展创新,开阔视野

学生探宝: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学生畅宝: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2年9月9日报道,位于加拿大亚伯达省拉科姆市的克雷家庭农场以玉米迷宫而出名,不久前,农场女主人雷切尔·克雷把农业和二维码这种高科技结合起来,造出了一个面积达2.876万平方米的“二维码”玉米迷宫,成功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共同享宝:21世纪,人类对农产品的要求是方便、营养、卫生、安全、回归自然。无污染、无公害、反季节性农产品将备受青睐。工艺型、风光型、保健型农产品也将应运而生。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收集、归纳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知识的转移能力,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升华,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机结合。

专家点评:本课例从设计理念到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确立以及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为核心线索,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标精神、全面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选取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正反两方面典型、鲜活的案例。表现为:充分利用典型案例创设情境,营造了一个温情而生动的“生命化”地理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藏宝、淘宝、挖宝、鉴宝、晒宝、议宝、聚宝、享宝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展开教学,打造了一个“生本化”的地理课堂;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尽情展示“教材即学材”,锻造了一个“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当然,对于城市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本身就比较陌生。同时课例中选择、设计了较多的案例,可能也多少加重了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研室地理教研员池肖杰)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教师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最美教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