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能源东送及其意义
2012-04-29王志勇
王志勇
1999年11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西部的资源优势变为其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发展。2002年国家开工建设西气东输工程,今年新的西电东送工程又在紧张建设之中,为西部特别是新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一、新疆的能源资源
1.石油、天然气及油页岩资源
石油、天然气:全区拥有 95万平方千米适于石油生成的沉积岩地层,约占中国陆地沉积面积的四分之一。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哈密三大盆地及其它19个中小盆地,都具有生油储油的优越条件,总面积达85万平方千米,占新疆地域面积的一半以上。近年来,中国投入巨资用于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已发现30多个油气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7 000多亿立方米。据调查,新疆石油远景预测储量占全国的1/3,天然气远景预测储量达13万亿立方米,居全国之首。据专家评估,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储量108亿吨,天然气8万多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是中国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盆地。
油页岩: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吉木萨尔一带,油页岩呈弧形分布于博格达山前带,长约134千米,宽10~20千米,自西向东,有妖魔山、水磨沟、芦草沟、三工河及韭菜园子油页岩矿床等,单层厚0.6~10米,总厚度为24~71米,油页岩呈黑色,略具油脂光泽,硬度较小,含油率达到3.7%~13.7%。有纸状、沥青质涡卷状、层状及砂质油页岩等4种产状,以纸状油页岩质量最好。研究区已探明油页岩资源量4×108吨,预测资源量114×108吨,分别折合页岩油0.2×108吨和5.7×108吨(《西北地区油页岩资源调查与评价》)。
2.煤炭资源
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预测,垂直深度在2 000米以内的全疆煤炭资源总量为2.1万亿吨,将近全国预测总量的一半;现已累计探明的储量有961亿吨,含煤面积超过31万平方千米;已探明的煤产地有133处,其中36处为特大型煤田,准噶尔煤田、吐哈盆地煤田储量均超过5 000亿吨,成为十个世界级聚煤盆地中的两个。新疆煤田普遍埋藏浅,容易开发。有的煤田就在薄薄的一层黄土覆盖下,便于露天开采,开发成本低廉;多数煤矿瓦斯含量较低,有利于安全生产。新疆煤田一般是多煤层共生,煤层多达几层到数十层,主采层厚度常在3~20米,最厚的采层超过180米。新疆的煤炭资源包括长焰煤、气煤、焦煤、不粘结煤等众多种类,能满足工业、动力、人民生活等多种需要。2011年,新疆实现原煤产量1.2亿吨,同比增长20.2%,在保障区内煤炭供需的同时,实现“疆煤东运”3 000万吨,进一步支援了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国民经济建设,疆电外送超过35亿千瓦时。
3.风能资源
新疆的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疆地区,且大部分为较高和高能级的大于150瓦/平方米的风能资源,拥有达坂城、小草湖、塔城老风口等九大风区,风能资源总储量达到8.72亿千瓦。从上世纪80年代起,达坂城就成为全国规模开发风能最早的实验场,并在此后20年里,新疆风电装备制造迅速发展。随着新疆被列为国家规划的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将加快推进风电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4.太阳能资源
新疆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年日照时数为2 550~3 5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80%,年辐射照度总量比我国同纬度地区高10%-15%,比长江中下游地区高15%~25%,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西藏高原。全年日照大于6小时的天数为250~325天,日照气温高于10℃的天数普遍在150天以上,主要分布于天山南麓、天山北麓、东疆东部、北疆中部、北疆北部等五大区域。依据太阳辐射量分为四个资源带:东疆东部为资源丰富带,太阳能年辐射照度大于660万千焦/平方米,相当于156千卡/平方厘米;天山南麓为资源次丰富带,太阳能年辐射照度为580~620万千焦/平方米,相当于140~150千卡/平方厘米;天山北麓为资源较丰富带,太阳能年辐射照度540~580万千焦/平方米,相当于130~140千卡/平方厘米;北疆中部和北疆北部为资源亚丰富带,太阳能年辐射照度500~540万千焦/平方米,相当于120~130千卡/平方厘米。
二、新疆能源输送通道
1.铁路通道
主要经南疆线和北疆线汇合后通过兰新线及兰新二线向东运输。新疆西煤东运2011年向东部调运3 000万吨煤炭,2012年调运量达到5 000万吨,2015年达到1亿吨,2020年达到5亿吨,2025年达到8亿吨以上。
2.管道通道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2002年7月开工建设,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轮南油气田东到上海,经过库尔勒、吐鲁番、鄯善、哈密、柳园、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西安、洛阳、信阳、合肥、南京、常州等大中城市,东西横贯9个省区,全长4 200千米,是国务院决策的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每年120亿立方米。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2008年2月开工,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南至广州,东达上海,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14个省区市,管道主干线和八条支干线全长9 102千米。工程设计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年。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3.电力通道
哈密南—郑州特高压直流工程是疆电外送首个特高压项目,输电能力将达到800万千瓦。按照国家电网的规划,哈密南—郑州特高压直流工程起点为新疆哈密南部能源基地,落点为河南郑州,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六省区,线路全长2 210千米,工程投资233.9亿元,将于2014年第三季度竣工。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途经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线路全长2 180千米,工程投资95.6亿元,预计2013年9月竣工投产。此外,还有到重庆、四川的高压直流工程。
三、新疆能源外运的意义
1.社会效益
按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年输天然气120亿立方米计算,每年可替代1 600万吨标准煤,比利用煤炭可节约能源437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27万吨粉尘,使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天然气消耗增幅达50%。以哈密南—郑州电力东送工程为例,该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电量约480亿千瓦时,相当于煤炭2 210万吨,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31.7万吨、氮氧化物26.7万吨,不仅有效缓解空气污染压力,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2.经济效益
新疆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后,每年可外送电量1 650亿千瓦时,利用煤炭8 000万吨。与运煤相比,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资源附加值更高,可直接拉动投资达3 000亿元,可提高新疆GDP约1.5个百分点,增加就业岗位6万个,间接可解决30万人的就业,每年增加地方税收超过20亿元。
以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为例:天然气的热效率远远高于煤炭,如果按输送120亿立方米,每吨标准煤按300元计算,则每年可节约燃料价值13亿多元。自2003年10月东段投产以来,西气东输工程共向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4省1市供气超过35×108立方米,为居民燃气、工业燃料煤改气、化工和天然气发电等项目创造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工程建成后,随着输气达到规划目标,天然气生产和管道输送两部分给新疆带来的收入,估计每年都在8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自治区工业产值增加了25%,各种税费每年还可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10多亿元。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大量的基建工程设备维护、物资运输、探区内各类泥浆助剂、建筑材料及商品供应仍将由当地企业承担。这些无疑会拉动新疆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塔里木油田每年还将伴生50万吨左右的轻烃及凝析油,这些优质石化原料,将有力促进新疆石化工业发展。
3.生态效益
以西气东输为例,原来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是以木柴为主,需要大量消耗胡杨林等林木。现在有天然气可供利用,减少木材消耗,保护了珍贵的森林及其它植被。以作物秸秆为燃料的不必再依靠秸秆,可以退耕还林。所以,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既带动了生态良性循环,又促进了退耕还林,且有利于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