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之忧
2012-04-29詹国枢
詹国枢
国庆前夕,笔者回四川老家去了一趟,到了曾经从小长大、读完中学、上山下乡、后又返城工作的县城。一别好几十年,车未到县城,心早已激动。转过山弯,眼前一片盆地,啊,这就是我那带着熟悉泥土气息的金沙江畔小小县城吗?
家乡最大的变化,是县城呈几何态势的急剧扩张!上世纪70年代末,全城只有一条街道,长不过一里,宽不足五丈。县城四围,全是种满庄稼的农田。夜里睡觉,听得见窗户外蛙声一片!如今回来,短短数十年间,已是街道交叉纵横,水泥楼房林立,数不清建了多少街道!原本并不算大的山间盆地,已经被各式高矮房屋占得满满登登!
县城急剧扩张,人口也明显增多。不由询问县里朋友,为何县城一下增加了这么多人?他们从何而来,到此以何为生?朋友笑道,这些人呀,大体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各乡镇的干部。过去,乡镇干部全都住在乡下,在当地安家为生。现在不同了,交通发达了,人的观念也变了,乡镇干部大都在城里买了住房,稍微近些的,下班后直接赶回城里;比较远的,周末或节假日,也要回到县城。
乡镇干部之外,县城增加最多的,还是农民。除县城扩建后占了土地,就地转化的郊区农民外,还有离此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地,为送子女到县城读书,来此谋生的各乡农民。如今,家家只生一个孩子,全民重视教育。县城的小学、中学,教学质量最好,大家自然要把孩子送到这里。孩子来了,大人也就跟来了。城里随便找个差使,打打小工啦,烤烤红薯啦,收入虽然不多,总要强过偏远贫穷的山村。
朋友一席话,让我吃了一惊,也开了一窍。没想到过去并不起眼的孩子教育问题,如今对家长竟有那么大吸引力!没想到这么多农民竟然因为孩子上学而奋不顾身地涌入城里!难怪参观县城中学和直属小学时,校长感慨地告诉我,近些年,学校不断扩大规模,增加招生名额,中学小学,在校学生已达数千人,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看来,还得不断扩建,甚至,再建几个分校。
人们纷纷往城里集聚,除教育资源优势外,比乡下好得多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和居住环境,也是重要原因。耐人寻味的是,乡下人纷纷往县城跑,县城有条件的人,却又纷纷往教育、医疗、文化等优势资源更集中的州里跑。而州里一些有条件的人,又往省会成都跑!即使一时“跑”不了的,也已经在那里置办房产,或者,已经托人将孩子送到外面念书。
此次回家,让我目睹了近年来中国农村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势头!我也大体明白了为什么北京、省城、地区、县城建了那么多住房,却还是有那么强烈的购房需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原本是市场规律,似乎无可非议,但值得担忧的是,人们纷纷涌进城里,不但使得城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时难以跟上而显得拥挤、嘈杂和无序,更使得原本各方面条件就差的乡镇,在马太效应作用下,更是每况愈下,今不如昔。
农村“空心化”现象,在周围经济不甚发达的山区县,表现亦非常明显。这已引起一些基层干部和研究学者的担忧,他们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势资源实行优化配置,这没有问题,但一味放任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起作用,国家不采取措施,政府不适当干预,长此以往,岂不是偏远贫穷山区越来越穷,越来越没人愿意居住,留下的都是些既没有创业能力又没有经济实力的贫穷百姓。最终结果,只能是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越拉越大。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