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微创新
2012-04-29静博
静博
不仅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们的和尚出去了也能念经。这就值得思考思考了。
《复仇者联盟》着实让人大跌眼镜,短时间内就让若干个纪录作古:上映的前两周创造了“北美影史首周票房纪录”和“北美影史第二周票房纪录”,还超越了《加勒比海盗:亡灵宝藏》成为迪斯尼公司有史以来在北美最卖座的电影。目前,该片北美总收入4.57亿美元,成为好莱坞大片中用最短时间吸金超越4亿美元的影片。该片已在全球获得11.8亿美元的收入,站在全球票房榜第四的位置。
迪斯尼以一种最难以想象的方式卷土重来,续写了一次难以想当然的传奇,大有一种“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架势。
我猜乔斯·韦登导演一定读了《乔布斯传》,要不怎么知道把多种用户体验集于一端也是一种创新。影片主要讲述的是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绿巨人、黑寡妇、鹰眼等超级英雄集结在一起,组成强大“复仇者”团队,共同惩恶扬善,为和平而战的故事。大制作加上英雄美女、千钧一发、力挽狂澜、皆大欢喜,就是这样的好莱坞典型叙事。而在此基础上再把效果乘以五,或者乘以十……,好吧,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票房坐上了火箭的原因。
2006年的时候,导演阿甘搞了一个叫《大电影数百亿》的片子,启用了冉冉升起的新星黄渤和姚晨,当然还有公认的庸片之王,百搭的曾志伟。电影轮番恶搞了一番大片儿,可惜口碑票房都不怎么佳。最近几年的同类片子,像回溯经典的《越光宝盒》《最强囍事》等等,也都把曾经的港片拥趸折磨得死去活来。然后呢?范伟告诉他们,1+1在算错的情况下小于2。
马三立老师有一个段子讲的是两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元首坐在一起比吹牛的段子,互相不服气,号称两国都有一种神奇的机器,制造牛肉罐头。其实中国电影人也好这口,且一直坚信:“你们能拍好电影,我们也能拍。你们拼特技,我们拼人口,看谁牛。”
牛可以吹吹就完,艺术创作却是另一码事儿。效颦与雷同之作不绝于眼,避之唯恐不及,再让我花钱去捧场,真以为我有多爱你吗?就怕比,一旦对比,自娱自乐、自卖自夸的空间越发逼仄。好莱坞同类型电影《惊声尖笑》已经恶搞到了第五部了,火得一塌糊涂。同样是恶搞,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电影市场的开放,资本、演员,对于大牌导演(尤其是第五代)已经不是什么难题。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光环下,捧着小金人儿的亚历山大·贝尔都屁颠屁颠地来了。再说输在起跑线上的借口就没意思了。
唏嘘的是,拿了那么多的钱一转身就“急功近利”去了,没几天就交上作业。一年一部大片儿都是慢的。《谍影重重》第四部拍了好几年了,海报还没出来!精益求精,跃然纸上。
至于电影人,也称得上是青黄不接。以前我们靠功夫片,还是且风光了一阵儿的,但如今中国的功夫皇帝们,打戏已经悉数用上了替身,全靠吊维亚和特效来解决。用国人的短处拼山姆大叔的长处,结果真是难以想象的悲观。阿汤哥也快五十了,《碟中谍:幽灵协议》里,他老人家爬迪拜塔可都还是亲力亲为呢。
筹谋华语电影复兴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但似乎每个环节都难言乐观。拼题材?《花木兰》人家可是拍得比我们好。拼中式哲学,不仅人家看不懂,我们自己也看不懂。拼历史,比好莱坞的拯救地球还单一。复兴这个词在逻辑上成立与否姑且不论,但国内电影人见贤思齐的态度还是颇让人欣慰的。
除了人的因素,还有一些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掣肘。例如导演们呼吁的分级制久久不出,在倒了洗脚水的同时孩子也倒掉了,而题材的宝库也始终为主旋律所占据,商业化上的倒退就在所难免。
回头说说李安吧!他一直被看做华语电影导演的骄傲,其实《复仇者联盟》中的《绿巨人》第一部就导自于他。当年还凭借《卧虎藏龙》成为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不仅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们的和尚出去了也会念经。这就值得思考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