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革命生意
2012-04-29李六
李六
康有为革命与孙中山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是做革命的生意,一是做生意为革命。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此话不假。古今中外,难倒过多少豪杰不得而知,但辛亥革命及其前身戊戌变法的失利,问题都出在孔方兄身上。康有为与孙中山都出自近代革命的发源地——广东。不过,与孙中山不同的是,康有为后期更像个不那么地道却又狂热投机的商人,而非感念时势的虔诚革命家。从这个角度说,康有为更符合潮汕人士的族群特征。
晚清以降,民间涌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商人团体都跃跃欲试,寻找精神与政治的依托。他们甚至以自己的方式参与革命,或变成革命的一部分。而康有为的革命史也可以称为一名商人的血泪史。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以光绪帝的“衣带诏”为号召,于1899年6月15日在加拿大成立了“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或称“保救大清光绪皇帝公司”,简称“保皇会”。 既然叫“公司”,就说明它不仅是一个政治组织,还是一个经济组织。在“保皇会条例”中明文规定,凡入会者须缴会费2元,作宣传、通讯、办报之资,并集资开矿、兴办工商。
康有为派遣门人弟子分赴美国、墨西哥、南美洲、澳洲、东南亚,甚至南非,共建立总会11个、分会103个,会员多达百万之巨。保皇会总局设在香港、澳门,康有为任正总会长,梁启超、徐勤任副总会长。可以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保皇会。在一次演说中他对听众说:“若海外五百万人,扯算计之,每人能以烟酒之余,人捐美洲银五圆,合中国银十圆,则有五千万矣。先开银行,印银纸行之,可得一万万零二千五百万矣。以三千万办轮船,以三千万办铁路,以三千万开矿,以五百万办杂业。他日矿路轮船有股份者分利无穷。以三千万办一切救国事,以养才能之士、忠义之人,立国体以行之,则中国立可救矣。”康有为的一番救国言论,说得海外华侨们热血沸腾。早年在外漂泊的中国人,他们对皇朝的归依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诉求,从中产阶级的华侨到小商小贩,无不慷慨解囊。
学者高伟浓研究了康有为海外筹款的真正动机:“康有为心存魏阙,身居海外,却归心不泯。”因此,康有为对海外事务并未真正地积极推进,海外事业的推进很大程度上仅仅取决于华侨的积极性,自从朝见光绪皇帝之后,康一直希望回到天朝,革命并非革命,而只是为皇帝的掌权清理路障,只要皇朝复兴,康有为只等伺机走马上任。
此时,另一支中国革命力量,即孙中山的革命派正在潜伏。1895年,照相馆里的一位英国常客、孙中山的医学老师詹姆斯·康德黎介绍梅屋庄吉与孙中山相识。首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孙中山与其纵谈革命大业。梅屋庄吉为孙中山所打动,向他承诺“君若举兵,我以财政相助”。 在梅屋的资助下,孙中山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梅屋和詹姆斯的劝说下第一次来到日本,将日本作为发动革命运动的一个据点,也成为革命党人海外筹款地之一。
此时的孙中山在康有为眼中,仅是流寇草莽,不足与谋。孙中山托人求见,欲寻合作,却被康有为拒之门外。康有为拒绝了一种政见,拒绝了一次合作,也拒绝了自己可能的大好前途。甚至一段时间内,孙中山的革命派与康有为保皇派在华侨中争夺支持,呈此消彼长的态势。
即便是漂泊海外、见识过西方民主政治的华侨,也摆脱不了忠君的思想。他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皇帝的中国。而康有为正迎合了这一思想。在美洲,康有为声名大噪,而随着保皇会的机构越发庞大,经费支出的困境就尤其突出。1903年,康有为又发起成立了名为中国商务公司的股份制公司,总局设在香港,在广州、上海、横滨、旧金山都设有分局,并先后开办了十余家企业。在入会费与月捐之后,保皇会又设立了非经常性费用,以供总会的日常支出。
即便如此,康有为依旧在各类通信中反复提到,经费紧张,周转不开。
1905年底,康有为敏锐的商业触觉发现了墨西哥的淘金潮。此时的墨西哥经济迅速发展中而混乱无序。他了解到在墨西哥开办银行的法规十分优厚,认为这个新兴国家,需要吸引投资,此时在墨西哥开办银行,进而投资实业正是大好时机。因此,便一头扎进墨西哥的资本市场。
1906年2月,他在墨西哥城完成了开办银行的所有手续,取名为“华墨银行”。此时,两名墨西哥当地保皇会成员告诉康有为,墨西哥地价暴涨,为了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墨西哥银行推出了非常优惠的贷款政策,此时进军墨西哥地产市场正是时机。
康有为从银行贷了一大笔款,一举投资十多万元,购买了即将开通的铁路沿线的地块。此时,康有为踌躇满志,手中的地块价格快速上涨。1906年底,他一鼓作气,开办电车公司,摊子越铺越大。
当时墨西哥政府看到房地产市场过热,收紧银根。资金链的断裂使墨西哥房地产市场应声下跌。恰巧此时又赶上美国经济衰退,银行大量破产倒闭,作为近邻的墨西哥首当其冲。双重打击下,墨西哥房地产市场终于崩盘了。转眼间墨西哥房地产泡沫破灭。对于资本市场一知半解的康有为,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这种局面。不过,此后墨西哥的经济并非一蹶不振,楼市在暴跌两年后稍有恢复,从当时保皇会成员的通信中可以略知端倪,只是康有为在此事中已元气大伤,勉强维持。
康有为的投资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贪大图多,急于求成。他几乎无利不欲谋,无业不欲置。此前的芝加哥琼彩楼餐馆、横滨译书局,也都无一幸免,纷纷倒闭。
康有的“保皇公司”投资地产酒楼,办书局报刊,圈到了不少钱,也挥霍了不少钱,康有为周游世界的钱全都是从保皇会支取的。海外漂泊16年间,康有为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经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后游历新加坡、印度、越南等42个国家和地区。
以致,后来有人骂他“娶日本老婆,炒墨西哥地皮,做加拿大股票”,奢侈“拟于欧美帝王”,这些都是后话,不可否认的是,康有为早期的募捐为海外革命势力增加了不少筹码,而后期随着声望的俱增,康有为对保皇会权力与金钱的私欲慢慢将他所谓的革命保皇理想吞噬,最后只剩投机的商业意图。早年跟随康有为的广东同乡、实业家刘士骥在一次次商业往来中看穿了康有为的金钱贪念:“吾十年迷信,至此为之破矣。”他在家信中透露了对康有为以保皇救国之名,行发财致富之实的行为作出了委婉的批判。康有为在海外华侨中的声誉逐渐败落,这也是孙中山的革命党随后风生水起的原因之一。
1911年5月5日,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出席同盟会芝加哥分会集会时,宣布成立“革命公司”,并动员当地华侨购买该“公司”股票,筹款支持国内革命活动。孙中山许诺,股金本息,革命成功后加倍偿还。
在温哥华,孙中山说服当地洪门会组织筹饷局,并以革命军政府名义发行10元、100元、1000元3种面额的金币债券。他通过宣传革命道理打动各地同情革命的华侨,不少华工把整月薪金都捐献出来。
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生的早期,是这些商会、商团在发动地方自治,并支持新政权以获得更加充裕的生存空间。
改良与革命,是当时中国前途的两大选择,均属“风险投资”性质,两派各为其政治博弈下注。“保皇公司”与“革命公司”先后在海外“上市”,同为“党营企业”,但前者经营管理水平显然不如后者,“保皇公司”变成了垃圾股,“革命公司”被追捧成绩优股。虽然两者最终都归于滑铁卢,但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在其四十年革命生涯中,曾两任大总统和两任陆海军大元帅,但他从不以权谋私,从不为自己置一毫家产,而康有为全球购置房产、娶妻纳妾是纵其一生的生活核心。康有为与孙中山最大的区别也在于此,一是做革命的生意,一是做生意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