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慎做PET—CT检查
2012-04-29马海伟
马海伟
新闻背景:近日,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健康与科学”栏目发表文章指出,医生为免误诊普遍有过度使用CT和PET—CT的倾向。
名词解释:PET—CT10多年前应用于临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它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X射线断层扫描两种技术,在人体内注入显像剂18F—FDG,即一种含有放射性的氟元素18F的葡萄糖类似物。PET—CT通过探测18F—FDG在体内的放射性分布,来寻找葡萄糖代谢特别旺盛的恶性肿瘤。检查费用在国内7000元~1.4万元不等。
受访专家:
俞梦孙: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欧阳学农: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
PET—CT很贵,还是自费,但它却很火,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国内,PET—CT成为很多高端体检机构的招牌,宣称一次检查,查遍全身,排查最早期的细小肿瘤。天津市某体检机构,每周都组织两辆大巴车上百人前往河北保定某医院做PET—CT检查。在国外,日本推出的体检旅游的项目中,重点是PET—CT,声称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PET—CT进行体检的国家,设备先进,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而PET—CT是否如众人期待的检查肿瘤滴水不漏?是否适用于常规健康体检?
真相:PET—CT主要适用于肿瘤跟踪治疗
“PET—CT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对肿瘤的跟踪治疗上,提供临床治疗的动态监测。”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认为。
以淋巴肿瘤为例,需要通过CT判断治疗效果,然后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PET—CT的作用,最快24小时就能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治疗争取到更多时间。确诊的肿瘤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做一个PET—CT检查。目前,PET—CT没有纳入医保,仍为自费项目。欧阳学农说,在他的研究中发现,PET—CT对肺癌诊断相符率为90.70%。PET—CT相比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CT检查等,更能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PET—CT应该主要用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上,临床高度怀疑肿瘤时,PET—CT可以准确提供活检部位,以便确诊。
误区:健康体检滥用PET—CT
PET—CT应用于健康体检就是一种滥用。解放军306医院肿瘤科医生蔺宏伟发微博表示,PET—CT作为体检项目向社会推荐是一种误导。
欧阳学农同意蔺宏伟的说法。他认为,临床中对肿瘤的筛查,必须由肿瘤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家族史等因素综合评价,在临床高度怀疑肿瘤的时候,可以通过CT进行进一步鉴别。
“除去PET—CT价格、风险等因素外,事实上PET—CT并不能排查出所有的肿瘤,尤其是对原发性肝癌的检查上,它的效果不佳。”欧阳学农说,在发现空腔脏器(如食管、胃、肠等)病变方面存在盲区,加上食物残渣及肠蠕动等原因,PET—CT不能代替胃镜和肠镜的检查,也不能取代CT和MRI检查。做检查应该遵循从简到繁的原则,即先做B超、CT、MRI,最后再做PET—CT。
风险:PET—CT安全性受质疑
健康人群做PET—CT要冒一定的风险,因为其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2009年4月美国《放射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对香港和美国进行的放射剂量研究表明,全身PET—CT扫描伴随大量的辐射剂量和致癌风险。
即使在日本这个使用PET—CT最广泛的国家,争议也一直不断。一篇发表在2007年泰国《亚太肿瘤预防杂志》的论文,表达了更加负面的观点。该研究发现,在用PET—CT对50~59岁的健康日本人体检时,其阳性预测值仅有3.3%。也就是说,经PET—CT体检发现有肿瘤异常的患者中,近97%都不是真正的恶性肿瘤患者。这就意味着,近97%的人在体内被注入显像剂并经过核辐射后,没有真正受益。
事实上,早在2008年7月15日,卫生部《健康报》就刊登卫生部有关部门的回应:专家普遍建议,PET—CT不适合作为普通的体检项目。
观点:设备不是越先进越好
作为研发高端检查设备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认为,检查设备不是越先进越好。
俞梦孙院士说,PET—CT很先进,能够发现人体很细小的肿瘤。但即使发现了也没有太多意义,因为太小的话没有办法进行再次检测。这样的检查只能给患者带来新的恐慌,造成一轮又一轮没有必要也没有结论的检查。
很多做PET—CT的人,是为了片面追求新技术、新潮流,而对PET—CT的使用,应该遵循适应证,按照医生的建议来选择使用。
俞梦孙院士认为,医疗设备的主要功能定位在查病因上。将检测项目过于细分,由此也造成相应的治疗繁琐复杂。而理想的趋势应该是,医疗设备将重心从诊断疾病转移到健康维护上,重视对人的整体状态的监控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