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值得推广的模式
2012-04-29雷怡安
雷怡安
将老人送去敬老院,方便吗?将老人留在家里,安全吗?请保姆照顾老人,放心吗?
在“十二五”时期,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如何养老成为现代社会的难题。
10月,记者走访了两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地感受新型养老方式。
探访一:社区居家养老的一天
地点:成都金牛区马家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时间:2012年10月16日
马家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毗邻新二村饮马河边,服务站建筑面积750平方米,设有日间照料室8间,日间照料床位24张。这里年龄最大的老人93岁,最小的60多岁。
“大家来拍拍膝盖,活动经骨。”李小萍是马家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站长,每天早晨都要带领一群七八十岁甚至90岁的婆婆爷爷做老年保健操。
早晨8点是这里的上班时间,9点是老人做保健操的时间。李小萍要带领婆婆爷爷完整地做一套40分钟的保健操,对于其中的要领,李小萍还要一一讲解给婆婆爷爷听。
做完保健操后,老人们就开始自由活动了。有的老人回房间休息,有的则坐在房间外的走廊上看报纸、聊天。这时候,李小萍通常会坐在老人身边和他们一起拉家常。
聊养生,聊饮食,聊子女的婚姻,聊自己以前的家庭……在这里,李小萍被老人们称为“知心姐姐”。
12:30吃午饭。每日的食谱标准都清晰地印在一块牌子上,每天菜品几乎不重样,饭菜荤素搭配得当,大多数饭菜都做得软和清淡。
今天的食谱早晨是稀饭,鸡蛋,馒头;中午是番茄鸡蛋,木耳肉片,耙耙菜;晚上是炸酱面和馄饨。
午休后,老人可以到多功能活动室、医疗康复室、图书书画室和露天锻炼室自主活动,看报、投小球、射飞镖、打毛线,活动丰富。亲情在这里丝毫不会被隔离。下午,老人的家属会带上炖的汤、新鲜的水果来看望老人。而李小萍及其他护工也会在这时和家属进行及时沟通,寻求让老人感觉最舒适的服务。
为老人解决矛盾也是平常工作的一部分。由于老人们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因此矛盾是存在的。加上老人性格有时如同小孩,不时闹点小情绪,更需要李小萍和其他护工以最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去解决这些问题。
晚上5点过开饭,晚饭后,老人们有的会去散步,而白托的老人就会由护工送回家休息。
7点左右,李小萍可以回家了。但她说回家也不能掉以轻心,半夜有老人发烧、发病甚至突然离世,她都要在最短时间里赶到这里,打120,联系家属,安排各种事宜。
马家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2011年12月被四川省民政厅授予为四川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
探访二:在这里,感受快乐,感受平静
地点:成都青羊区德盛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时间:2012年10月16日
德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于2010年12月正式落户铜丝街5号,200平方米的面积有5个房间,20张床位,设有老年爱心食堂、老人活动中心等。
建养老服务站曾经历了一段坎坷。
当时德盛路铜丝巷社区空出了一片地,这片空地作何用途?“我们社区的老人多,养老是个问题,为什么不办一个社区养老院呢?”社区民众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
对这个想法青羊区民政局给予了大力支持,准备将这块地划给德盛社区用作养老站。
然而,部分紧挨这块地居住的居民反对这种做法。有居民担心,在这里办养老站,如果救护车经常在这里进进出出,会影响自己的正常作息。
面对来自该地社区居民的反对之声,民政局和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成功化解了居民们的疑虑和担心。
已经开办了两年的德盛居家养老服务站,目前有20位老人在此接受服务,根据日托、全托的划分和不同护理等级的区别,他们每月需缴纳1500~3000元不等的费用。这20位老人大多是本地社区居民,也有部分周边邻近社区居民。由于场地有限,目前只能接纳20位老人,但申请者众多。德盛居家养老服务站现在还成为了许多单位、学校、民间组织的敬老爱老基地。
记者采访的当天,恰逢社区青年志愿者日,不少年轻人带着印有志愿者三个字的红袖套来到老人身边,谈谈心、聊聊天,帮老人整理内务,说说笑笑间,老人们似乎回到了已远去的青年时代。
80岁的钱勇老人拿出陪伴自己几十年的凤凰琴,给记者和在场老人弹奏了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虽然凤凰琴已旧,老人年事已高,演奏水平也一般,但这些都没有减少老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也没减轻大家对老人的鼓励和尊敬。
而另一位88岁高龄的翁德清爷爷,更是自告奋勇地和着凤凰琴给大家演唱了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热烈的气氛,让人无法想象这是将近90岁的老人的生活。
下午,许久没有露面的阳光将一排排粉色的小屋映照得格外温暖。
新闻背景:养老难的现实问题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银发浪潮扑面而来。虽然养老方式有很多,但哪种才更适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呢?
如今,大多数敬老院选址都在都市三环路以外甚至更远的地方,平常子女上班没有时间去看望老人,而老人长期远离家庭和熟悉的居住环境,更会感觉孤独寂寞。而一部分黑心敬老院被媒体相继曝光后,更让人不敢将老人安置于此。
单独留老人在家也不放心。作为上班族的子女,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试想如果有一天老人在家突发疾病或者伤筋动骨,没人在家帮忙,那后果不堪设想。
请保姆在家照顾老人,却担忧现在一些保姆的素质和能力。在找保姆时,保姆中介机构都会给雇主许下不少承诺,有时也会拔高保姆的能力。但当保姆真正进入老人家庭时,又会出现很多问题,诸如不细心照顾老人,嫌弃老人,浪费雇主家东西,不满意雇主家伙食等。
调查小结:“方便”是社区
养老得以推广的主因
上述情况是如今养老难面临的一个个现实问题。
如何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环境和亲友,又能够在子女上班时让老人得到细心地照顾呢?社区居家养老正在探索让两方都能满意的途径。
“为什么老人愿意在这里养老,为什么儿女愿意将父母送到这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社会人士愿意到这里做志愿者?就是因为近,方便。”德盛社区书记吴世英说。
“方便”是社区居家养老得以推广和热捧的原因之一。
离家近,出门交通方便,大型超市、医院、药店随处可见,这种环境让老人在这里生活方便,不会再因为生一个小病,而大费周章地跑很远的地方买药,也不会再让家属驱车一两个小时以上去敬老院看一次老人而显得忙碌不堪。
“放心”是原因之二。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负责人员大多是本社区人,他们经过专门的培训应聘上岗,对该辖区的人员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富有责任心。而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管理方通常是一些专业机构,专业过硬,口碑好。另外,政府搭台使各项政策和资金迅速到位,让居家养老服务站成为了社区人放心的养老站。
“不脱离生活圈”是原因之三。“落叶归根”是形容人年老后要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家乡生活,这样才算圆满。而如今绝大多数敬老院远离老人居住地,让老人与一辈子熟悉了的环境分离,势必造成老人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孤独。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立足本社区,不脱离老人生活圈,让老年人在得到更加细心的照料外,依然能拥有自己最熟悉的一套生活模式和方式。
不让老人成为一座孤岛,不让老人在年老后感到孤独和寂寞,这是居家养老服务站特别重视的。
后记:夕阳事业,朝阳产业
老年人如夕阳般深沉,但老龄事业却在21世纪如朝阳般蓬勃新生。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从成都市老龄委得到的一组数据表明:到2015年,成都将有超过200万老人在家门口养老。截至2011年底,成都有1万多名老人享受到了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有2万多名志愿者、千余个社会组织、5000余名专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正如数字所显示,老年人的数量逐年递增,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就目前来看还不能完全达到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因此增加专业护理人员,开办更多专业护理人员培训班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
而成都市社区数量的庞大,也让正在慢慢起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立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采访中,不少社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都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全面建立表达了积极的看法。
让老人在晚年过得舒服,过得自如,真正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情绪,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互助,这是社会人之间正能量的传递。正如诗人约翰·多恩所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