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藏,回归人文的精神家园

2012-04-29高功

收藏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世界华人雅集收藏家

高功

编者按:

自古以来,收藏原本是一项追抚历史、怡养情操的文雅活动,但当前在“一切向钱看”世风的影响下,收藏却充满了“铜臭”、“诡秘”和“欺诈”,利益的驱动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藏热潮,几乎每个人都在关注收藏。拍卖会上动辄“亿元”的藏品,牵动着梦想“一夜致富”、企图“捡漏”的众多人的神经,许多人期望家里保存下来的古物件也能卖出“天价”;更有不法之徒挖掘古墓、盗卖文物,大肆破坏地下和地上文物,使收藏远离了“人文的精神家园”。出席本届大会的台湾“清玩雅集”的收藏家,以及来自海内外的著名收藏家,他们的收藏理念、品味和操守,值得我们每一个收藏人借鉴和效仿;他们的演讲和发言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本刊除对本届论坛全面报道外,将分期刊登《大会论文集》《大会采访录》《大会演讲录》中的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金秋十月,宝岛台湾天高气爽,风光迤逦迷人。10月22日下午,清玩雅集二十周年庆收藏展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拉开了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序幕。清玩雅集此次展览,堪称2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图录共收录了641件藏品,由于展览场地的限制,实际展出310件。展出的收藏艺术品琳琅满目、蔚为大观,足以和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品媲美,使参观的嘉宾大饱眼福。清玩雅集的展览,充分展现了台湾收藏家“真、稀、精”的收藏原则。

10月23日上午,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开幕式在台北市喜来登酒店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位收藏家出席了大会。开幕式由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副主任宋妍主持。首先由出席大会的嘉宾,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台北筹委会主任曹兴诚、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致辞。出席开幕式的台北市副市长丁庭宇、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主任陈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收藏,回归人文的精神家园”;大会的宗旨为“传承文明,保护遗产,促进交流,怡养情致”。通过举办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希望为全球华人收藏家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公益性文化平台,同时为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2008年、2010年已举办了两届,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1.雅集:每届大会都有来自世界各地收藏界的专家、同道参与大会,以文会友、互相切磋。2.文献出版:出版《大会论文集》《大会采访录》《大会演讲录》等大会文献。收录各地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采访收藏家和专业人士,从而推动收藏理论研究,促进历史资料抢救。3.大会论坛:每届大会设主题论坛和专题论坛。主题论坛邀请全球数十位知名收藏家和专家,围绕大会主题等内容发表演讲,总结华人收藏的历史经验和传统精神,倡导坚守收藏责任和职业操守,并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和新对策。专题论坛邀请全球收藏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就收藏界重要的、专业的、感兴趣的专题和话题,展开专题讨论。4.展览:大会悉心选择代表性收藏家的精华收藏品,供广大同好观赏品鉴。5.组织交流观光:大会组织参会代表参观当地代表性的博物馆等艺术机构,以丰富大会内容,推动业界交流。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举行嘉宾主题演讲,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周功鑫、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收藏家刘益谦、鲍铭山、曹兴诚等19人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下午4∶30,香港亚视主持人王明青女士主持收藏家对话会,上海博物馆专家陈佩芬与收藏家范季融、霍满棠就收藏与鉴赏等话题进行了饶有兴趣的对话。会后,大会组委会执行副主任祝君波先生宣读《大会宣言》,与会嘉宾以热烈的掌声一致通过。最后,由澳门艺术博物馆馆长陈浩星先生代表嘉宾致辞,并表示希望在澳门承办2014年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

10月24日上午,大会举办了三场专题论坛:分别是《清玩雅集·中华文物学会专场》《收藏与文化》《收藏与市场》论坛,共有30位专家、学者和收藏家演讲。论坛期间,蔡一鸣、张宗宪等10位专家和收藏家在电视演讲会做了精彩演讲。

下午3∶00到9∶30,台北故宫博物院破例安排了“故宫贵宾之夜”,与会嘉宾在故宫独享空间,参观故宫博物院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并在故宫博物院的“三希堂”共进晚餐,把会议的气氛推上了高潮。

为时三天的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欢乐的气氛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清玩雅集的展览、精彩纷呈的论坛、独享空间的故宫之夜、两次600多人的盛大晚宴,以及整个会议的接待安排,堪称一流;两岸四地的收藏家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华人收藏家首次相聚在宝岛台湾,如同回到自己的家里,共享兄弟团圆的美好时光。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崛起和繁荣昌盛谱写了一曲华丽的篇章。

主题演讲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收藏,不论是器物或是古迹,为的都是传承文化,城市遗产的保存较之文物收藏确实更为艰难。中国的建筑与城市风格,在民居的表现上最具特色,因地域之分有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土楼、云南傣族的竹楼、安徽的“四水归堂”等各形各色的建筑,与欧洲形成完全不同的体系。

一个保存良好的古城镇甚至能看出明清乃至唐代的建筑风格,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计划地以平遥为代表开始古城保护,采取的措施是新旧分区,让老城尽可能保存原有的生活、商业形态。中国人6000年前就会运用铆榫技艺,最具代表性的“应县木塔”经历8次7级以上地震都能完好无缺,让后人得以一窥古代木结构技艺抵制地震的智慧。

在我国,有太多的历史城市和收藏界一样有着假古董的问题,只重经济效益不重真正的精神,这样的情况会随着保古意识兴起而得到改善。

周功鑫(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

收藏是人的天性,收藏品背后所蕴涵的丰富知识是让人着迷于收藏的原因。博物馆的诞生,与收藏家因自己的追求并进而与世人分享的推动不无关系。

收藏家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其中的满足感还不在于取得,而是取得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与知识,也因为一人独享不如众乐,促成博物馆一个个诞生。不论私人博物馆或博物馆展览,对民众而言都是非常好的社会教育工具。

马未都(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

今日的收藏家可说处在历史的节点上,许多规则都在发生剧变。以前我常到拍卖会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后来发现自己举牌买什么别人就跟着举牌买什么。我问得标的人看过拍卖品吗?对方往往说没看,反正你看过了,不会错!有的人得标以后打电话给我,“马先生,这件藏品您加价10%我让给您!”让我哭笑不得。现在的收藏和过去不同,收藏的乐趣被资本主义一点点剥夺。

买了一件想买下一件是收藏,买了一件就想卖一件,那是投资。每个收藏家都曾钻过这个圈。因为中国人爱面子,每回买藏品都会超出预算,正缘于华人的面子文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给予人们精神安慰,既能有精神安慰又能有物质安慰的,就是文化,收藏家从某个层面来说,也是为社会保存了精神与物质文化。今日有这么多物证,可知历史上中国文明达到的高度,华人应认识到最有价值的仍是自己的传统文化。

刘益谦(收藏家、龙美术馆创办人):

我投资创建的位于上海浦西的“龙美术馆”,占地1万多平方米,是由2亿人民币买下的商场改建而成。由于之前没有经验,改建花了1年多的时间,未来展示的内容将从宋代一路扩展至当代。

“龙美术馆”内部设计拆装无数次,我太太王薇不是建筑专业,平面设计图也不是看得很懂,所以做出来一不满意就拆。我感觉“龙”作为美术馆名称不好听,但我太太就喜欢“龙的传人”。

创办美术馆“是从收藏走向高度挑战的过程”。在上海市政府力邀下,明年占地3万平方米位于浦西徐汇区的“龙当代美术馆”也将开幕。

包铭山(苏州收藏家):

(2010年为夺张大千的作品《爱痕湖》,与台湾收藏家林百里在中国嘉德的拍场上竞拍,最后以1亿80万人民币拍得。)

封建时期早期的收藏目标是“随葬品”,也就是“一人享用”,当今有许多珍品出自商周、春秋、秦汉的墓穴,幸好这些物品当时有随葬,在墓穴中保存数千年后,后代才有幸可以亲睹。到了封建中期收藏则成为“皇家收藏”,如同“全家享用”。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近代,收藏之目标是“子孙永宝、集团拥有”,一种形式的炫耀。诸如美国、法国、英国无不建立国家博物馆,把其他民族或前人的东西夺来,用国家拥有的面貌展示。现代收藏的终极目标是回馈社会,具有“共用”的思维,例如全球博物馆接受来自全球的捐赠,这时收藏家保持的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态度。

曹兴诚(台湾著名收藏家、联华电子公司荣誉董事长):

收藏要以“一项基本、两项深入、三项原则”进行,只要对藏品有所疑虑,就将其视为赝品,绝对不要碰。

刚入市的收藏家最容易被骗,过去常有人说买到假货,就当缴学费,这是不对的。真会带真,假会带假。且往往投资太多之后,收藏家便无法承担真相,这时真假难辨了!分辨真伪,真的看熟透了,就是基本眼力。

有了眼力,接着是深入源头,因为任何的藏品都该有收藏记录,深入细节更是重要。现在赝品的制成技术,已经非常高明,慎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除最基本用放大镜等仪器检查外,最好送往专业单位用特别仪器检验。检验最好在国外做,以防检验单位与赝品制造者串通坑人。

要防赝品,最后还有三项原则,首先为有罪推论,只要觉得有异就不要碰;此外,要多多打听,向懂的人学习;最后就是非真不买。

姜昆(著名相声表演家):

自己95%的收藏品都来自艺术名家的致赠,现在都存放、展示在苏州的姜昆博物馆中。身为晚辈,我得天独厚,在跟艺术大师前辈往来中耍了点小聪明,尽量为他们服务,然后把自己位置摆准,厚脸皮去跟人家要东西,还挺成功的。启功、韩美林等名家都给我馈赠过书画作品。1977年我向相声大师马季学习时,总会在半夜捡回白天时马季丢弃的相声草稿,加以收集,如今已是我个人馆藏的珍贵手稿。每件作品背后都有故事,而且从获赠的书画中可窥见文人交游的默契。

郑重(上海著名学者):

收藏是一种留种的事业。确实存在“藏二代”现象,而且这种世代传承的收藏精神更经常表现在世家中。以苏州“过云楼”为例,顾氏收藏逾百年,足见其注重对“藏二代”的培养,对祖上遗产具备守望精神。尽管藏家通常即富人,但富人的后代未必是藏家。有时“藏二代”家道中衰,藏品不是变卖,就是抵债,出现了“藏不过二代”的现象。因此和“官二代”、“富二代”相比,“藏二代”成长更为不易。

《清玩雅集·中华文物学会》专场论坛

王定乾(台湾寒舍艺术中心执行长):

艺术品市场形成一个新兴行业确实是趋势,老前辈所教的“真、精、稀”法则和投资股票、房地产有异曲同工之妙。对艺术品投资首先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再看价格合理性,最后将两者的比例平均打个分数,对入门者来说即八九不离十。

林明哲(台湾清玩雅集成员):

自己当初买林风眠、吴冠中、杨飞云等名家作品,不脱3至10万人民币之谱,然而近年这些藏品都有上千万人民币的行情。因此只要有好的眼光,中国现代艺术品很多具有才华的创新者都值得关注与投资,尤其中国艺术产业及市场规模已是全球第一,作为中华民族最繁荣安定时代的藏家,应对中国艺术品更有自信。

《收藏与文化》专场论坛

傅申(国际知名书画鉴定家、台北故宫博物院专业审查委员暨顾问):

想学习书画鉴定的人,应该学习美术史,从时代风格、个人风格作系统的比较,了解书画家从年轻到年老时画风的演变,才能准确判定真伪。

学鉴定只看图录是不够的,图录的彩色图片可比喻成婚纱照,容易失真。就像我日前在大学里遇到一位女学生,学生向我问好,我却记不起是何人,学生说:“老师您昨天才参加我的婚礼呢!”

周勇(广州东方博物馆馆长):

博物馆分硬实力和软实力,前者是建筑和馆藏品,后者是研究,私立博物馆生存之本在于研究。我们博物馆计划出版陶瓷和元青花的迹型学专著,公布陶瓷釉面图谱,让陶瓷的鉴定可像DNA鉴定一样,有量化的指标。

我馆采用景德镇出土、且有明确出土时间和地点的陶瓷片,作为建立迹型学的依据,以提供陶瓷鉴定物证系统的比对。以前学陶瓷鉴定主要是师父传徒弟,还有种说法是“传了徒弟,饿死师父”,因此这种经验传承不完全可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将出版“陶瓷迹型学概论”及“元青花迹型研究”,以图谱模型提供量化鉴定指标。

刘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

现在出名的碑拓,都是因为其上的题跋有名,而非碑拓本身。地下埋藏的美术世界呈现出的华彩,例如墓葬壁画、石碑、造像碑等,以往被美术史忽略。其实金石学以碑著史,以金石证绘画,以墓志比较史料,其中有很大的学问。文人收藏是寄托自己的雅兴,我为重构当代金石学谱系,跑遍河北、山东、甘肃收集墓志铭、石碑。这次到台北,拜访了甲骨文收藏量名列世界第二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收藏与市场》专场论坛

祝君波(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执行副主任):

上海成为收藏重镇,与周边江南地区南宋以降的历史有关:书画家齐聚,流派纷呈,艺术品向沪汇流,藏品来源国际化;改革开放后,海外文物回归和回流为现今一大特点,上海有了文物需求。市场兴起促成当地新一代收藏家的出现及投资热,长三角地区俨然再度跻身中国收藏 重镇。

艺术品商品结构也跟着出现变迁:书画持续一枝独秀,是拍场的主要盈利项目;但是油画和当代艺术的引入,有赖于艺术家陈逸飞带动油画在上海的热潮,上海艺术博览会也曾扮演重要角色。金融中心和都市建设将为上海的艺术市场带来前瞻性的动力,但上海拍卖行应有危机意识、提升竞争力。

赵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由于涉及到创新技术和手法,不仅刺激社会大众对新一代艺术品的了解,对有意收藏者来说也得变化出新的收藏方式。对于当代艺术的介入与收藏,俨然是北京藏家的重要特征之一。收藏是稳定发展的事业,然而北京收藏家兴趣和品味不稳定,极可能是受到市场价格偏转影响。建立稳定趣味和值得尊敬的品味,是大陆收藏家要向海外华人收藏家学习的。

私人收藏专业化、企业收藏确立定位、艺术品收藏公共化、收藏推动当代文化和审美教育等,都是目前收藏界的重要课题。

链 接

大会宣言

(2012年10月23日于台北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全体会议通过)

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于2012年10月22至24日在台北喜来登酒店隆重举行。本届大会邀请到六百余位业界人士及贵宾莅临盛会。阮仪三、周功鑫、马未都、刘益谦、包铭山、曹兴诚等60余位专业人士发表了演讲。大会一致认为,本届大会是成功圆满的,在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历史上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大会期间,台北清玩雅集邀请全体代表观摩了该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藏品展。大会对此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大会认为,台北是中国大陆以外最重要的中华文物收藏基地。两岸文物和收藏的交流也是当前的热点。台北的收藏家人数多、素质高、基础深厚。在台北召开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对全球华人收藏界具有积极意义,对会议的成功举行也提供了很重要的保证。

大会期间发表的演讲、论文以及采访录,是会议的重要成果,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对业界有重要的启示。大会对各位作者表示感谢,并希望业界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收藏品位和专业水平。

大会举行期间,冯明珠院长拨冗会见了本届大会的全体嘉宾,还为大会安排了“故宫贵宾之夜”专场参观活动。大会对冯院长及其同事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祝愿作为中华文化收藏重镇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懿德美满,岁月静好。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创举及其所走过的历程,认为它以公益性为特征服务业界的旗帜,促进了世界华人的收藏和交流,尤其是每届大会主题所倡导的理念,在收藏界引起共鸣。

大会认为,本届大会提出收藏要回归人文精神家园的主张正逢其时。收藏历来有三个层面,即国家收藏、文人收藏和民间收藏。而对收藏起主导意义的文人收藏,应该淡化金钱,志在传承文明,守护人文情怀,给人们以自信、尊严、宽容、谦恭和力量。而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文脉。大会希望,业界同仁共同维护华人收藏中人文精神这一最初基石和永恒信念。

大会对当前收藏中过度商业化的倾向表示忧虑,对其中某些突破人文和道德底线的事例表示愤懑。大会呼吁,华人收藏家不仅独善其身,亦当兼济天下。对待中华民族的文明物证和文化遗产,收藏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除了满怀敬畏,还应恪守护持。选择收藏事业,头上的天空和心中的道德将是终身的责任和担当。

最后,大会诚挚感谢全体与会者和协办机构、赞助机构的热忱支持和付出。诚挚祝愿世界华人收藏事业前程似锦。

台湾“中华文物学会”

1978年,由张寿平教授联合张添根先生、郭良蕙女士、陈昌蔚先生、李叶霜先生、张心白先生等诸位同好,发起创办“中华文物学会”。1979年1月20日正式成立,为台湾内政部登记的学术社团,主要活动包含展览、讲座、研习课程、文物艺术考察、文化交流、会员服务等,以推广中华文化为宗旨,是台湾成立的第一个开放性艺术文物收藏组织。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不但见证了自1949年后台湾筚路蓝缕的经济发展进程,也体现了台湾创造“经济奇迹”后社会对艺术文化的重视,从而引领了台湾艺术文物收藏的热络风气及台湾艺术文物市场的蓬勃;台湾的艺术文物收藏基础及强度,也因此在全球艺术文物市场上动见观瞻。随着台湾人文素养的提升,经济发展的成熟,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准后,属于精神生活追求层面的艺术文物收藏氛围,自然能够水到渠成。

中华文物学会属下只有一个分会—藏传佛教联谊会,出版刊物《中华文物学会会刊》。现任第十二届理事长为台湾著名收藏家王定乾先生。30多年来,“台湾中华文物学会”在文物收藏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台湾“清玩雅集”

“清玩雅集”成立于1992年9月,为台湾华人雅好艺术品与文物收藏的顶级收藏家组成的团体,至今已经历20个寒暑。

“清玩雅集”作为华人收藏界声名卓著的收藏组织,多年来始终坚持“交流收藏经验、研究收藏方向、倡导收藏风气、举办讲座及展览、出版专辑,致力推广艺术文化”的核心宗旨,使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升华至保存文物与文化的责任心。“清玩雅集”对于会员的要求非常之高,成立时仅有会员17人,到2012年6月,增加到37人,都是台湾喜好收藏的著名企业家,为台湾的收藏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和促进作用。

理事长两年一任,以收多元之功与齐心贡献之意。创会会长蔡一鸣先生,历任陈启斌先生、马志玲先生、骆锦明先生、曹兴诚先生、许作钿先生、林百里先生、陈永泰先生、洪三雄先生诸位理事长,现任第十届理事长为潘文华先生。“清玩雅集”保有尊重每届理事长的传统,理事长就是大家长,会长任内为会员与团体贡献,而会员亦尊重并支持会长之决策。

近年来由于艺术市场之蓬勃发展,艺术品的收藏已成为一股新兴的时尚潮流,“清玩雅集”经历二十年之深耕,与各收藏相关团体相互砥砺交流,无论是收藏的内容、购买的活动、知名度都受到各界重视,在华人世界的艺术文物收藏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与引领作用。

展望未来,“清玩雅集”同时也将以行动力,为中华艺术文物的收藏,带来更精彩与深远的影响力,持续朝向成为华人收藏界典范的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世界华人雅集收藏家
表情包收藏家交流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外文字符标准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外文字符标准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年开始不再收取审稿费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收藏家星星狐
小小收藏家
戊戌海棠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