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12-04-29
《社会与公益》2012年10月刊打响城市遗产民间保卫战。来自英国、法国和中国的志愿者联合行动,完成了2012中国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纪实。走进平遥、同里、苏州,在专业工匠师傅的指导下,他们共同工作、交流,进一步学习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标志着中国历史文化古城镇修复后继有人。
《社会与公益》微博:http://weibo.com/shygy
《社会与公益》欢迎您的批评、建议和投稿
编读热线:010-83988208E-mail:shehuiyugongyi@hotmail.com
热议
@小海螺号:我们定会将九阳责任·爱的CSR诺言做好。不在于快,在于扎实;不在于大,在于精准。
@福兮TONY:对公益组织管理费的理解度,见证对公益的理解度。公益非施舍,公益乃公平。
@施乐会平台:感谢各位的理解与支持,期待能多给我们提宝贵的建议,施乐会在讨论和实践中前行、成长,同时希望推动中国慈善的发展,希望更多网友能真正深入了解施乐会的模式。
@品牌中国:用传媒的力量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加油,Fighting!
@社科院杨团:施乐会的筹募规则提起公议是好事,中国公益操作中很多规则不明晰,都该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公共讨论以厘清组织的行为边界。
读者心声
我眼中的民间保卫战
诺澜
像往常一样拿到最新一期的杂志,与以往大不一样的封面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不再是大大的人头,而是瓦片房顶,自然最吸引我的就是这篇封面文章——城市遗产民间保卫战。
生活在北京的我,很少近距离去观察古建,更别说是作为志愿者去修复古建了。志愿者,在一般人看来就是有着统一的着装,凭着对公益的热爱共同去志愿完成一项工作。而在这场中国城市遗产保卫战中,志愿者们的服装却出乎意料。白T恤、一次性口罩、白手套、白毛巾,还有最标志性的黄色安全帽。如果不是有人告诉你,你一定猜不到他们是志愿者。
特别是一段段来自志愿者的文字,仿佛让我也身临其境,好像和他们一起搬砖、卸瓦、铺地砖、涂水泥、拔草……辛苦的工作带给他们的却不仅仅是汗水,更多的则是收获了一份幸福。文章中,来自德国的建筑学学生Louisa用“神奇”这个词来形容此次工作营,在同里这样一个美丽的镇子,在神奇的工作营中体验修复建筑工作,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
通读整个封面故事,仿佛每个字都带着汗水,带着泥土气息,也带着希望。工作营、遗产保护、修复古建,这些词曾经离我很遥远,透过这篇文章,我走进了古城,走进了工作营,走进了志愿者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