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吹响青年戏剧“同盟军”集结号

2012-04-29胡凌虹

上海采风月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同盟军戏剧创作

胡凌虹

金秋的早晨,天气日渐转凉,然而在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剧场内,对于戏剧艺术的那份炽热却在不断升温,全国青年导演艺术家研修班的结业典礼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各位领导的讲话都是一反常规地热诚与煽情,掌声、笑声、叫好声一片,当然,典礼的最高潮处当仁不让的还是“导演的话”环节,坐在舞台上的研修生们一个个轮流站起,或热情张扬或朴质真诚地喊出了心中的誓言——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周小倩深情地说:“舞台是我心中的绿地,和观众一起辨识花开的朝向。”来自西安的王群一脸坚毅地说:“对外面的喧嚣我无须躁动,我将坚守中国戏曲精神,将这种坚守进行到底!”85后青年导演马达充满激情地喊道:“导演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即便是跪着我也会把它走完。”……

“我们奋进!我们担当!我们一如既往!”当台上的30位研修生与台下的30位旁听生一起喊出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时,台下掌声雷动。特邀嘉宾——上一届青编班近三十位青年剧作家们不停地为新结的“同盟军”叫好,而见证这一时刻的戏剧前辈们不由得眼眶湿润,青年人齐力展现出来的对戏剧的挚爱与坚定,驱散了曾盘桓在他们心头的阴翳,增添了许多对于未来的乐观与期许,他们相信随着“全国戏剧创作高端人才研修中心”的成立以及对青年人培养的不断推进,戏剧青年军的队伍会日渐壮大,中国戏剧又一“黄金时代”指日可待。

短短十五天,如何能展现出如此和谐真实又极富感染力的“戏剧瞬间”?这还得从半个月前的开班仪式说起——

课堂,紧贴戏剧灵魂的对话

“青导班就是一个难得的加油站”

秋日温和的阳光洒满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园,此时站在佛西楼前的中国剧协、上海剧协副主席罗怀臻也是一脸的阳光明媚。作为一个优秀的剧作家,满怀的喜悦总是源于自身创作上的丰收,但是现在有一件让他更为激动的事情,就是在全国青年导演艺术家研修班的开班仪式上介绍麾下弟子——去年青编班学员们的累累硕果:

经过重新洗礼的青编班学员出现了剧本创作的“井喷”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共新创作了156部剧本,其中上演、发表了62部,获得全国及省市级奖励37项,包括曹禺戏剧奖·剧本奖、中国京剧节金奖、全国少数民族汇演金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上海喻荣军、洪靖慧,河南陈涌泉,江苏罗周,浙江余青峰,辽宁李铭等青年剧作家一年中均有多部剧本上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国戏剧院团“剧本荒”的困难局面……

介绍完毕后,作为上一届“青编班”班主任的罗怀臻向下一届“青导班”的常务班主任——上海剧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郑重其事地赠送了四卷本的青编班剧作集《一剧之本》和全程教学光碟,这份教学成果一看就很厚重,然而更厚重的在于它展示了新生代剧作家们的朝气与实力,也明显地让卢昂感受了一股不小的压力。不过,卢昂立刻显示了不甘示弱、统领全局的导演本色,接下了这份挑战,并当场开起了“动员会”,“明年这个时候,希望我们青导班学员创作演出的剧目不低于100个,在全国重大艺术赛事和活动中优秀获奖剧目不少于五分之一,大家有没有信心?”台下的30位正式研修生与30位旁听生立刻响亮回应:“有”!

开班仪式结束,阵地转为红楼209室。临讲座前,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此届青导班的班主任王晓鹰语重心长地叮嘱道,成果是一个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目标,我们要以平和、谦虚的心态迎接接下来15天的学习。又是激将法又打镇静剂,两位班主任配合得真是天衣无缝。

坐在熟悉又陌生的教室里,李宗熹欣喜又充满期待,十几年后又回到母校,恍然如梦。李宗熹是班里唯一一个台湾人,为了几个月以前大学班主任卢昂电话里那句“戏任何时候都有机会排,上课的机会不是每次都有的”,他推掉了2部戏飞来上海。作为台湾戏剧表演家剧团团长,李宗熹已创作了二十多部舞台剧作品,在台湾圈内颇有影响。对于此次的上海之行,很多朋友以为他来教课,当听说他是来做学生时,他们很惊讶,“你还学习?”当听完李宗熹的解释后,朋友们开始羡慕,为何台湾没有这样的课程?

翁国生是浙江省剧协副主席、浙江省京剧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得主。各种身份让翁国生一年四季都处在连轴转的奔波忙碌中,但是青导班让他终于停下了脚步,重返母校。翁国生觉得这样的机会可谓奢侈,在纯净的教室氛围里,一切烦杂的事务被抛在脑后,整个人的心忽然沉静了下来,是到了沉淀一下、“充电”的时刻了……

本届全国青年导演艺术家研修班荟萃了国内年轻导演的精华,有专业院校的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导;有获得诸多国家级大奖乃至国外重要奖项的国家一级导演;有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可谓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当然还有一批已崭露头角、颇具潜力的新生代80后,甚至85后新锐导演。不同地域,不同剧种,从60后到80后不同年龄段的导演们聚集在教室里,神情是那么相似,期待的眼神是那么统一,究竟是怎样的课程有如此的吸引力呢?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戏剧理论家季国平向青导班的学员们作了题为《中国戏曲,拿什么赢得未来》的首场演讲。“中国戏曲只有强化自己的风格和韵味,展示独门功夫和魅力;回归百姓,走向世界;坚定信念,自觉担当,才会超越时代,立于当今不败之地。”……作为“头炮”,季国平的关于戏曲未来的探讨鞭辟入里,也奠定了研修课程的基调:这里没有可拿来即用的导演“招数”,有的是需要“悟”的回归戏剧本体的哲学思想,正契合着教室墙壁上挂着的“重返校园,重温理想,感悟时代,更新观念”的宗旨口号。

戏剧是综合的艺术,而作为“统领军”的导演也需要综合的素养与能力。为此,青导班延承上一届新颖的教学思路和办学方式,请来了各个艺术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刘恒、李前宽、张继钢、尚长荣、季国平、韩生、濮存昕、王洛勇、刘锦云、钟明善、尼古拉斯·巴特等11位著名作家、艺术家担任讲座教授,请来曹其敬、查明哲、陈薪伊、杨小青、廖向红、黄在敏、张曼君、王晓鹰、罗怀臻、卢昂等10位著名导演艺术家、剧作家担任讲评教授。导师们的深厚功力、精心准备,使每堂课都精彩纷呈,哲思妙语不断。

沈阳评剧院院长助理、国家一级导演田敬阳感慨道,学习如同生命中的加油站,在人生不同阶段,添加能量,才可加足马力,到达理想彼岸。而青导班就是一个难得的加油站。

“从导演椅回到学生椅时,才能真正重新思考创作的真谛”

著名导演杨小青将要点评黄梅戏《牛郎织女》了,来自安徽省戏剧家协会的国家一级导演潘昱竹感觉到心脏砰砰马上就要跳出来了。

“看完3D黄梅戏《牛郎织女》,我觉得这个作品是全中国戏曲舞台的典范;为全中国戏曲与高科技融合提供了好的经验;是运用高科技又非迷失舞台戏剧的好作品……”杨小青赞许道。

“天啊,杨导毫不吝啬她的语言,不仅肯定了《牛》剧的样式,还给了如此高的评价!”潘昱竹手扶胸口,哦,心脏还在!不过,她心里明白,“杨老师是考虑到我们青年导演心灵可能还不够强大,环境可能还不够宽容,因此像妈妈一样小心地呵护着我们青年导演,鼓励我们,支持我们,肯定我们。”所以杨老师的肯定并没有让潘昱竹得意忘形,而是更加认真地倾听老师接下来指出的不足之处。

跟笔者谈起王晓鹰导演对现代儿童京剧《藏羚羊》的点评时,翁国生用了4个字“特别幸福”来形容。至今,《藏羚羊》已经演了600多场,接受了众多观众、专家的检验,已是一部成熟的作品,同时也让“戏痴”翁国生遇到了创作的瓶颈。“王老师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一方面非常肯定我创新的举措,另一方面又用了一些例子来启发我在中国戏曲意象化、诗化方面进行更大的提升,对我的触动非常大。这种点评让我非常受用。”

教室外落叶缤纷,但是室内却是春暖花开,导师们温情与犀利交融的麻辣点评不断让人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很久没有人这么批评我的作品了。”李宗熹感叹道,“《守岁》已经在台湾、大陆演出了几百场,观众都很喜欢,但无法清楚地提出问题。这次卢昂老师点评我的作品时,分析得非常精准、深刻,既有肯定,又点出了平时我没有注意的地方,给予了我全新的想法,甚至让我对过去的作品不太满意。”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主任、教授支涛将青导班导师们的讲课与点评比喻为“核武器”,“炸开青导班学员们的新思维”。

如今,对于一部作品,各路专家问诊把脉的场面已很常见,但是炒作风的兴盛,使得作品研讨会往往开成吹捧会、宣传会。而研修班上师生见面式的对话,撕开了社会上功利的人情的虚伪面纱,一针见血的犀利点评以及由此及彼推出的导演观念,显现了极大的效力,常常让学员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来自云南的王鹰感慨道:“以前一直是往一条路走,而且因为惯性可能会一直走下去。但是上了这个班,忽然明白还有另外的路,这会促使我们不断去反思并进行更多的尝试与创新。”

“艺术创作最怕固步自封,而且听到的认可越多,就越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了。”李宗熹说道。他也坦率地表示,平时若有人点出作品的问题,不一定会真正心悦诚服的接受,“这是心态的问题,当从导演椅回到学生椅的时候,才会保持谦卑心去面对一切,才能真正重新思考创作的真谛,才愿意学习更多东西,虚心接受各种建议。”

“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能够聚集国内那么多位优秀的老师来授课,畅谈他们对艺术问题的见解与认识,这对于学员们的帮助是很大的,可以开拓眼界,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这样的办学模式也是很有眼光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查明哲评价道,同时他告诉笔者,“如果说倒退回去三十年,我要能经历这个班,我会非常兴奋的。”

理想,重返与坚守

“我们遇到了好的时代,要多出精品,要有历史担当和艺术良心”

查明哲还清楚地记得,在俄罗斯留学归国前,他问了导师最后一个问题:戏剧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到底占据什么位置?导师赞许地说,你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问题,接着却一言不发,拎着包就往外走。一头雾水的查明哲也紧跟其后,穿过剧院的长廊,走出剧院的大门,一回身,夕阳下剧院大厦显得分外神圣,演出的钟声传来,导师深沉地感慨道:“对俄罗斯人而言,剧院就是教堂。”听到这句话的刹那,查明哲觉得鼻子都酸了,教堂是忏悔、宽恕、获取精神灵魂力量的地方,也是链接着历史、今天、未来的地方啊。

查明哲的心酸,也是国内戏剧人的心酸。在国内,本来应该是纯粹的戏剧“被”承载了太多的艺术本身之外的包袱,娱乐需求、政治需求、社会需求……各种需求和指挥棒使得导演们很容易在探索的路上迷失了方向,丢失了最初的理想。

“在国内,整个戏剧发展很快,社会需求也很大。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社会文化向前发展到底对戏剧有什么要求?我希望不是一个答案。戏剧真的往前发展的时候,导演艺术家其实面对的就是一个问题:自己的艺术文化定位、价值定位,自己到底想通过戏剧表达什么,要做什么。”王晓鹰严肃地指出,要导出领导满意、观众满意、专家满意这样“三满意”的戏是一种美好愿望,是可遇不可求的。抱着“三满意”的目标去创作,方向就会模糊,有些戏在艺术创作上的问题毛病,就在于满足了某种满意。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戏剧往深里发展。“国外艺术家到中国来看戏,往往感觉中国的戏其实大同小异,因为我们很容易把所有的东西搁在一锅煮,既想主旋律又想表达自己艺术上不甘平庸的欲望,这成为戏剧发展的很大一个困扰。所以我们做这个研修班,也想跟这些青年导演传输这样的理念,建立一些更接近艺术本身的价值观。”

在漫长的实践中,面对着各种压力与困难,青年导演会很迷茫,研修班把学员们拉回了课堂,并提供了一面审视、反思自己的镜子:现在的我还是当年那个对戏剧充满了纯粹的热爱与憧憬的追梦人吗?同时,导师们对于“导演”的理解也是一面很好的明镜。

英国著名导演尼古拉斯·巴特认为,剧院是一种概念、观念,不仅仅是娱乐,导演是一个哲学家、怀孕的父母,是给予艺术新的生命的人,不仅是把编剧与观众联系起来,更是发展出高于剧本的舞台作品,导演是必须对社会有所贡献的。

卢昂认为:“导演是演出的作者,剧本是个容器,承载的是导演对生活的感知和表达,通过立体的舞台行动综合来表达。”同时,他又直率地指出青年导演需要注意的三大问题:“首先是对生活的洞察和发现,导演需要面对社会,关注当下民生,能够表现现代人内心深层的东西;其次是对人性的开掘发现,表达当代的人文精神是创作的前提,越过技术层面,作品最终的差异就是在人文关怀上;第三是人物形象的创造,要通过舞台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导演有一种更重要的责任,就是把剧本没有写的东西表现出来,在留白处导演大有可为,我特别渴望看到戏曲导演的时代快点到来。现在戏曲观众更多还是看角儿。几年前,舞蹈界也是这样。但是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舞蹈界已经发生了变化,编导也成为了主角。今天举办这个班特别好,戏曲导演真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著名舞蹈艺术家张继钢说道。

除了深邃的观念,导师们的个人经历与魅力也往往让学员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理想之光”。陈薪伊导演在点评时特别强调导演的感情,她指出“导演这一事业是一个救赎心灵的事业。”而她本人的一言一行也总是激情洋溢,对于戏剧充满了崇敬之情。“陈导的课令人兴奋,她已经70多岁了,依然激情澎湃,我差点要带头起立鼓掌了。有时戏导得多了,我会疲乏,但看到陈导,我好像又找回了导演的热情。”李宗熹激动地说道。

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给学员们讲了《表演的禅意》,深情地诉说焦菊隐、曹禺、于是之、英若诚等老一辈艺术家带给他的感悟。他对于舞台每天都会有陶醉其间的饥渴,他把禅悟当成了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深入骨髓的艺术气质让学员们印象深刻。

著名作家、编剧刘恒建议学员们让自己的雷达始终处于“开放”的状态,不断地接收各种有效的信息。“我们的心灵要永久地开放,要敞开怀抱拥抱世界,包括容纳世界的局限性。”刘恒还风趣地表示,导演就是在发射导弹,要征服的对象是所有接受作品的人。刘恒对于创作的独到见解,他的睿智、平和与超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有学员当场表示:“您的导弹彻底击中了我。”

“要保持顽强的导演创作的艺术气质”

“我从最初的场记开始做起,做过各种杂务,等了十来年,才真正的独立导戏。”“因为是年轻导演,一些外团的大牌演员,不买账,不配合,往往让人处于尴尬的境地。”“没有好的剧本,没有优厚的创作资金,我只能靠自己摸爬滚打去创作心目中的戏。”课后与笔者交流时,青年导演们纷纷叹起了苦经。缺乏实践平台与机会,往往是导致戏剧导演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便是披荆斩棘终于在戏剧界占有了一席之地,要坚守自己的戏剧理想又往往伴随着痛苦与无奈。虽然比起前辈导演,现在青年导演的实践机会多了很多,但是他们面临的诱惑与限制也更为显著。票房、评奖的指标如同挥之不去的紧箍咒,功成名就的导演尚可以潇洒地挥手而去,但缺少资源与话语权的青年导演若不迎合往往会面临生存的危机。

“社会的现代化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戏剧是都市文化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文化产品,不完全是一个商品或政绩产品。然而,在现有的环境中,大部分的剧团都在为生存之道苦于奔命,但如果不讲立身之本,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生存之道和立身之本是一对必要的矛盾,又给我们戏剧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查明哲说道,面露忧虑之色。

王晓鹰羡慕地指出,在欧美的戏剧圈里,不同戏剧有不同层面的定位,主流戏剧、商业戏剧、实验戏剧的定位非常清晰,他们可以完全不认同另一个层面的价值观。“但在我们国内的创作环境,标准很单一,非艺术因素的压力很大,这就更需要我们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保持顽强的导演创作的艺术气质。不要把自己的本真迷失掉了,有妥协的部分,但一定要有所坚持。”

“现在对我们戏剧人来说,都会碰到这样一个矛盾,我们写戏,是对自己的心灵负责,还是对老板负责?政治和艺术同属意识形态,各有各的作用,两种意识形态是平等的,我们希望的是艺术家要清醒,政治家要开明,达到一种和谐。文艺界领导要起到弹簧垫的作用,既是政治家又是艺术家。”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著名编剧刘锦云说道。讲座结束时,他如此寄语青年导演:“戏剧园地喜忧参半,你我同行,心存高远,不视眼前,既执着,又圆通,面对大背景,做自己的小文章。”。

对于目前戏剧人所需要面临的各种 “订货”的无奈,刘恒指出,要正视局限性,同时,也可以付最小的代价,做自己的选择。“面对创作困惑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放弃,80后导演也要学会放弃,不要拖着所有的七情六欲往前跑,还想国内国外都叫好。”

五光十色的世界里,80后面临着很多的诱惑,但依然会有一群人站出来坚守自己的立场。

“如果命中注定,我们生而为当下戏剧生态中的创作者,那么,我们就该不抱怨、不妥协、不犹豫、不后悔地去悦纳自己的使命。我们首先应该拯救和反省的是在传统或创新面前混沌麻木的自己,而非人云亦云的传统或创新,直面传统、直面创新,既是表达时的真诚,还是表达后的担当。没有绝对的新,没有绝对的旧,只有绝对的艺术良心。最后,跟大家分享我个人崇尚的回归态度:怀揣爱的觉醒和清醒,不当掘墓者,不做殉葬人,活性传承,即是最美好的未来……”在论坛上,上海昆剧团艺术创研部主任俞正言真意切的发言赢得了满堂掌声,也彰显了青年导演的锐气与坚定。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国家一级导演蔡菊辉认真地说道:“学思融变,情真向前。我们导演应该关注当下的生活,我们更应该关注当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愿为此挥洒汗水。”河南省曲剧团国家一级导演李杰真挚地表示:“我敬畏舞台,因为这上面飘荡着无数高贵的灵魂;我赞美舞台,因为这上面开满了灿烂的生命之花;我感激舞台,因为它会担待着我快乐,它会点燃我精神之火!”

合力,戏剧新气象

“当代青年戏剧编导的‘上海共识,具有现实和历史的双重意味”除了讲座、点评课,研修班还举办了两场题为《民族戏剧艺术的当代回归》的“中国青年戏剧导演”论坛,同时,还召开了为期两天的《论话剧与戏曲艺术相互学习与借鉴》全国导演艺术委员会研讨会。此外,主办方还组织学员观摩了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0台中外经典演出,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戏剧类的,也有非戏剧类的。

来自浙江杭州的孙晓燕表示平时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能集中看不同类型的戏,极大地开拓了眼界。作为旁听生的上海戏剧学院教师万红很遗憾没有被点评的机会,但是她的收获也是很大的,对今后的教学也有不少启迪。当然,学习可以无处不在,在下课后、看戏后,在学员们之间的交流碰撞中,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而曾经孤独的心开始变得温暖而更为坚强。来自福建漳州的戴秋玲说道,“我很庆幸能成为青导班的其中一员,有了这强大的‘背景,有了这么多老师、同学的帮助,我可以勇往直前了!”

“班里有一些导演刚起步,在这个时候,非常渴望得到关注,给予各种机会。这个班能让社会各界、各地的领导关注青年导演,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我们的创作环境。同时,因为我们进入了青导的群体,将来艺术的追求、作品的起点会很高,会设置更高的难度标杆,将来收获更多的成就。”翁国生感慨道。

很多学员曾可能在不少戏剧节上擦肩而过,却一直未能熟识,这个青导班让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年轻人团结在了一起,心有灵犀;同时,研修中心还为他们准备了一场特别的会面。

10月31日下午,在上海延安饭店二层的华园厅内,60位青年导演与30位青年剧作家举行了交流联谊会,在座的学员们畅所欲言,气氛炙热。

在去年的青编班上,洪靖慧事件让编剧与导演的紧张关系浮上水面。现今在戏剧界,一些导演的霸道,对于编剧的轻视已经有目共睹,动则某某导演作品,署名不仅放在当代剧作家的前面,更有浅薄者竟然把导演的署名放在曹雪芹、汤显祖、曹禺之前,随意删改编剧的剧本,强行要求署名“编剧”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人虽是个别,但如同害群之马,一定程度是玷辱了当代导演艺术家的名声。

为了形成一个旨在引导戏剧创作良好风气的中国当代青年编导的“上海共识”。主办者煞费苦心地安排了这场全国优秀青年戏剧编剧与全国优秀青年导演的对话与交流。“编剧和导演是战友,是兄弟,是一家人。我们应当树立编导合作以及整个戏剧队伍创作合作的良好风气,形成当代青年戏剧编导的正能量。”罗怀臻说。

在联谊会上,出现了“他乡遇故知”的温馨场景,蔡菊辉是编剧班学员李明第一部话剧作品的导演,此次二人异地重逢,他们兴奋地回忆了当时的合作经历。在会上,研修中心为每一位学员准备了《全国青年剧作家新剧本创作信息》手册,交流间,一些导演已经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来自北京的青年导演李伯男看完手册信息,率先向河北的编剧陈建忠抛出绣球,希望合作。紧接着,会上不少导演纷纷抛出绣球,气氛热烈。

王晓鹰笑称:“编剧和导演如同一对夫妻,这场交谊会如同一场婚前教育,天下夫妻没有一种模式,他们的幸福也没有一种模式,编剧和导演纵然是恩爱夫妻,也难免会争执有摩擦,前提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绝不允许发生‘强暴行为,包括‘婚内强暴。” 他指出,剧本是一度创作,导演是在此基础上的再创作。导演要理解编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要激发出能与剧本交流碰撞的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构思,而最后体现在舞台上的立体演出,已经不仅属于编剧或导演,那是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心血的共同集合,是大家共同的孩子。

罗怀臻在讲评课时,以他的亲身经历描述了他与导演的良好互动:“我写了剧本就像生了孩子,他变成怎样,单眼皮是否割成了双眼皮等等,我会全程关心,导演在排我的作品时,我会到排练场,一起讨论修改,我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也从不会代替导演指手画脚,即便我有一些想法,也会与导演探讨,最后转化为导演的意见。”罗怀臻告诉笔者,为了推举年轻人,他与同样身为中国剧协副主席的著名剧作家孟冰都向中国剧协表示了放弃“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的选评,希望把获奖的机会让给年轻剧作家,同时他也非常愿意让青年导演排他创作的剧本。

“今天全国青年编导这两个重要方面军的胜利会师和在彼此尊重理解基础上即将形成的当代青年戏剧编导‘上海共识,具有现实和历史的双重意味。我希望经由你们的“共识”,带动起全国戏剧创作领域的友好风气和协作风尚。”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如此评价道。

“600名学员将是整整一代戏剧人,就是中国戏剧崛起和复兴的中坚力量”

虽然不是青导班的班主任,但是罗怀臻的身影依然频繁地出现在课堂上、会议上,因为他是青研班的总教头。全国青年导演艺术家研修班开班之时,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共建旨在探索当代戏剧创作优秀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的“全国戏剧创作高端人才研修中心”也正式授牌成立。此研修中心将依托上海舞台艺术的先进理念和上海戏剧学院深厚的教学资源,面向全国戏剧精英,面向全国戏剧院团,着力培养和推出一代青年戏剧创作的领军人才。罗怀臻受聘为“全国戏剧创作高端人才研修中心”的中心主任。

“明年、后年、大后年,我们会陆续开办‘青音班、‘青评班、‘青美班,每个班60名学员,五年一轮,我们计划用十年时间,办两轮,不同专业的研修班开办以后,总共将培养600名学员。”作为青研班总指挥的季国平先生介绍道。

按惯常的模式,第一届青编班颇具成效后,定是趁热打铁举办第二届青编班,然而这边研修中心却改弦更张,培育起了导演,还把目光放在了音乐、评论、舞美上。

“戏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也是一项需要密切合作的集体性创作。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灯光等各个环节都是一出戏剧不可或缺的组成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赞成强化戏剧创作各个环节的责任意识,而非强化某个环节的独尊意味。”一直积极支持全国戏剧高端人才在沪培养的陈东女士说道。

“可见,中国戏剧家协会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共建全国戏剧创作高端人才研修中心的目光是长远的,将不同剧种、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青年戏剧创作人才从全国各地汇集在上海,不仅仅是促进高端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更是形成一个方阵,达成一种共识,拧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中国戏剧事业的前进。”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说道。

“600名学员,遍布全国各地,这将是整整一代戏剧人,就是中国戏剧崛起和复兴的中坚力量。”季国平充满期待地总结道。

在这两年,罗怀臻把三分之二的精力都放在了筹备举办青研班上,随之创作量也大幅下降,但是他却觉得值,因为他虽然少写了几个剧本,但是助推了更多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出现。

“现在戏剧界有很多的飞行导演,一个人手中有好几个剧,这跟不少院团的决策有关,因为要追求成功率,院团通常会向功成名就的大牌导演倾斜,这些人艺术水准比较高,而且有不少资源,无形中也挤压了青年导演的发展空间。”罗怀臻叹道,继而他提高声音强调道,“但是事实上,我们回头一看,凡是新世纪以来各个剧种中,带有标志性的成功之作,都是本土导演未出名前完成的,像淮剧《金龙与蜉蝣》就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一群年轻戏剧人创作和演出的。外请名导可以排出一台好戏,可能得奖,但未必能在流行区域里传播久远。所以,真正的作品不是在惊天动地的吆喝中完成的,而是在默默不经意间,在平常心下完成的。所以大家一旦发现这个规律,会猛然醒悟,就会向下看,向内看,向青年一代看,而这才是真正的希望开端。”

也有人质疑短短15天的培训能给予学员什么?“结业后,我们会一直关注他们,不停地拿鞭子督促他们。”卢昂回应道。作为青导班班主任,开班时,他每天从清晨到夜晚提供教学守护和观摩服务,学生结业后,他还要继续负责整理、出版授课书籍和光碟,并为他们之后的创作宣传、推广。接下来,《中国戏剧》每期会介绍一到两个青年导演,给他们做专访、特写,向全国推荐他们。这也是权威刊物首次向这些青年导演倾斜。

“实际上15天只是一个高潮,更重要的是前期与后期。十年后,我们依然会关注第一届的青编班。现在总是提‘下生活,但是每个人生活不一样,你让不同背景的一群人下一个共同生活,那就是游览。我们现在可贵的是每个人带来自己的生活,生活与生活进行交流,然后回到各自的生活中。以往旧的文艺理论指导下的那种形式主义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淘汰,我们需要有新的培训模式。”罗怀臻解释道。

季国平欣喜地看着研修班的办班步骤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如同一幕幕精彩上演的连台本戏。“校园的洗礼只是研修班教学的一个阶段,而紧紧围绕着研修生成长的则是常年不断地跟踪、辅导、推动和支援。”。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周光在做“2012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教学成果报告”时表示,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会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跟踪指导并继续积极推荐青研班学员的作品,继续关心他们的成长成才成名,为他们的作品创作、排练、演出、评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提供更加开阔的平台,“希望通过他们和我们的共同努力,真正推出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优秀剧作家群体之后新世纪中国剧作家的‘黄金一代。”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讲座完后,内心不禁浮想联翩,这方面剧协工作做得很好,影协这块几乎还是空白,他受到刺激了。“回去也要再推动一下青年影视人才的培育。”事实上,去年青编班新颖的办学理念和丰厚的成果已经产生了辐射效应,全国各地涌现了不少类似的青年艺术人才的培训班。

在青导班的学员们宣誓的时候,一旁的班主任王晓鹰感动不已,以往跟青年导演也有所接触,但从没有像这次一样跟那么多不同区域、不同剧种的青年人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这让他更为清晰明确地感受到,“他们的创作对中国戏剧整体的发展起的作用是很积极乐观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压迫感,一种后浪推前浪的压迫感。”

卢昂感慨自己在他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根本没有这种机遇,“我看好他们,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目前创作的作品水平已经超过我当时,我对他们很有信心,将来他们很可能顶起中国的一个导演时代。”

在青导班的结业典礼上,总教头罗怀臻宣读了明年开办的“全国青年戏曲音乐家研修班”的计划:“青音班”将在延续“青编班”、“青导班”的基本教学思路基础上,结合特点,创立自身特色:第一,拟请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亲自主持。第二,教学拟实行“拜师制”,即讲评教授正式接受被讲评学员为入室弟子,交换师徒贴,行拜师大礼。同时改课堂为讲堂,学员听课穿汉服,席地而坐,仰望师长,以此提倡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风气。第三,结业典礼拟以“校园戏曲音乐会”的形式举行。

寥寥数语已勾画出明年金桂飘香、余音绕梁的充满古典气息的课堂画面,让人充满期待。

青导班学员从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院长韩生、副院长黄昌勇,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副主席王晓鹰、罗怀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郦国义等领导手中接过了滚烫的结业证书,宣示着他们在上戏校园集中研修阶段画上了一个美丽的休止符,而结合具体创作实践的教学协作跟踪与指导的华彩交响则刚刚开始演奏。

典礼结束后,新空间剧场里还是热闹非凡,青导班同学间都恋恋不舍,还有着说不尽的话语,导演与新熟悉的编剧们也热切地交谈着,互换联系方式,期待新的合作。这样和谐温馨的场面不由让人想到一句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过,从这里“滋养”后重新出发的青年戏剧人将不再是“孤鹜”,哪怕天各一方,他们的心紧紧连结在了一起,在理想的霞光中携手飞翔;艺术前辈们如风一样用力托举起他们,这股汇合的正力量使得戏剧的天空更为辽阔,崭新的气象也开始显现。

猜你喜欢

同盟军戏剧创作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寻找“同盟军”受屈提刀叩问:你的婚姻可曾有底线
戏剧类
和青春期女儿结成“同盟军”
结构数据——影院、院线“同盟军”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