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党报的生存之道
2012-04-29周万钧
周万钧
【摘要】随着互联网、手机等多种新兴媒体迅速崛起,新传媒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地方党报由于相对区域的局限性,在新传媒竞争格局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本文就地方党报如何创新办报理念,提高办报质量,积极应对新传媒格局的剧烈竞争,拓展生存发展空间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地方党报传媒竞争生存之道
随着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各类新闻媒体对受众的争夺日趋激烈。地方党报由于区域的局限性,上有国家级、省级党报压力,横受都市类报纸冲击,以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挑战,面临读者有限、发行量不大、广告收入增长缓慢等困难。提高办报质量、赢得读者是地方党报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地方党报现状与面临的处境
地方党报的处境,源于一些隐性和显性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影响了地方党报的发展,就目前而言,地方党报面临的主要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竞争激烈
近些年来,随着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种新兴媒体迅速崛起,新传媒竞争格局开始形成,新闻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媒体对受众的争夺日趋激烈。姑且不谈电视、互联网等其他类别媒体通过对报业市场的整体性挤压给党报带来的挑战,单在报业市场的竞争中,地方党报既要面对中央和省级党报的竞争,又要面临周边城市及省级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都市报的竞争。以滁州为例,由于毗邻南京,长期以来,南京报业市场上的“大鳄”,如《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等在滁州拥有较大影响;同时,本省纸质媒体中的《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市场星报》等都先后抢滩滁州报业市场。这些报纸由于其目标读者群的大众化,在同地方党报的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
2、体制机制不够灵活
地方党报社作为地市委直属事业单位,既要完成党委赋予的宣传任务,又要承担自身经营发展的责任,形成了不是机关但要按机关来管理;不是企业,但要按企业来经营的特殊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地方党报既要直面市场的挑战,又不能完全以市场机制来运作,与那些新兴的都市报比,体制、机制不够灵活。
3、人才缺乏
在报纸市场化前行的过程中,报业人才也走向了市场化。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知识老化,是地方党报采编和经营人员的普遍现状。由于体制、机制及自身实力等原因,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想要的人才引不来,能用的人才留不住,不能用的人员推不走。目前,地方报缺乏的人才有:一是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尤以广告、发行、经营拓展等人才最为缺乏;二是广告咨询、平面设计方面人才;三是网络技术人才;四是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才。
4、经营模式单一
许多地方党报的报业经营只是发行和广告两个方面,对媒体相关的其他产业链的开发和整合经营还没有启动。因为公费订阅费有限和被竞争对手不断挤占,近几年一些地方级党报的发行绝大部分过于依赖行政命令,且有效发行量不足;广告经营由于受都市报、电视、网络等多重挤压,在当地广告市场上所占份额一直不高。
5、报纸缺乏可读性
当各种报纸在新闻的时效性的竞争渐近极限时,竞争的焦点已从新闻报道的时间、速度转向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质量。但是,统观地方党报的新闻宣传报道,不难看出,许多仍然停留在造声势造舆论上,既没全新的角度,又缺少应有的深度,在内容上与“三贴近”原则相差甚远,导致可读性较差。
二、新传媒竞争格局下地方党报的出路及对策
虽然地方党报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但只要我们能够正视现实,直面竞争,创新办报理念,积极寻找出路,努力将自身做大做强,完全可以从容地面对中央、省级党报的压力,接受都市报的挑战,参与新传媒格局的竞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发挥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定位,以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来赢得读者
地方党报作为基层党报,对当地党委政府工作能够率先了解,对社情民意能够最先获悉,她生活在群众之中,与百姓最近、与读者最亲,拥有贴近区域内受众和本地人文环境的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地方党报要注意发挥与中央、省级党报相比离得近、切合实际紧的地域优势,与都市报相比有解读政策准、权威性强的政治优势。靠这些比较优势在当地形成其独特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必然会成为当地受众关注的焦点,增强报纸的“必读性”。
首先,地方党报新闻要关注本地,让“本地货”唱主角,报道内容突出“以我(本地区)为主”。其次,在版面设置上凸显本土特色,摒弃“一版工作报告、二版生产捷报、三版东摘西抄、四版大幅广告”的陈旧做法,创办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专栏、特刊、副刊等,关注本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第三,突出服务性,融入地方生活。地方党报作为地方新闻舆论的主阵地,需发挥媒体“社会守望者”的功能,积极反映社情、民意,真正贴近百姓生活,敢于为百姓的利益去“鼓”与“呼”。
2、大力调整内容结构,以落实“三贴近”来赢得“两满意”
在报业竞争中,“内容为王”。在新传媒竞争格局下,地方党报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不同阶层读者的需要,在保持党报固有风格的前提下办得好看、耐读,赢得党委、政府满意,博取读者认同。
当前,读者的阅读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关注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和活动,而且关注世界风云和国内大事;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还要了解这些方针政策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他们不仅爱看政治、经济和科教新闻,而且对文体新闻、社会新闻乃至奇闻趣事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为此,地方党报要摒弃那些只摆程序、排座次、大段摘抄领导讲话的会议消息,在关于一厂一店一所一院日常工作的一般化报道上写出新意。力求不刊登那些肤浅空泛,看过即忘的新闻。
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党报都推进了新闻改革,打破了报道内容上“程式化写作”的“新闻八股”。如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改善工作性报道、改进新闻写作、提倡短新闻、办好专刊副刊等。根据读者的兴趣,在登什么不登什么,什么多登什么少登上下功夫,努力腾出版面让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来自生活的鲜活新闻上头版、唱主角。在报道方式上,努力做到事件典型化、典型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用讲故事的方式感动读者,用细节丰富作品,并善于用通讯、消息、日记体等多种形式表现时代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把原汁原味的新闻端给读者品尝。这些改革,深受读者欢迎。
3、构筑平台,积极参与新传媒格局竞争
面对中央、省级党报的压力,和都市报挑战,地方党报参与新传媒格局竞争、谋求突围的最好做法,是一份地方党报主办一份都市类子报,以这种母子型结构来合理划分本地读者群,达到错位互补,做大做强之目的。以这种做法来增强竞争力,拓展生存空间的成功例子,在地方党报中已举不胜举。
首先,把民生新闻作为这类报纸的突出亮点来打造。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做好服务文章,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普通群众的生存状况上,关注其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群众的牵挂我牵挂,群众的忧乐系心头,为之奔走呼号,为之释疑解惑。这样,这类报纸就能更好地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以人文关怀赢得读者的信赖和尊重。
其次,把握“有意思”更要“有意义”这一尺度,以适量的社会新闻来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满足读者的需求。社会新闻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个板块,对社会热点新闻的争夺,已成为报纸新闻竞争的重要舞台。地方党报的B版、晨刊、下午版刊登社会新闻要注意把握“有意思”更要“有意义”这一尺度,防止低俗化倾向。在稿件的选择上,不能“拣到篮里都是菜”,要处理好内容的广泛性与所反映事实的典型性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它作为取悦读者、哗众取宠的工具。多刊登反映新形势下的亲情、人情、友情、爱情,倡导正气,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褒扬性社会新闻。那些抨击时弊、揭露阴暗、鞭挞丑恶的批评性、惩戒性稿件,要从有没有一定的典型性,见报后对读者有没有教育引导作用,是不是除了“有意思”外还要“有意义”的角度来决定取舍,只有这样,才能既吸引读者又说明问题。
第三,努力把这些B版、晨刊、下午版办成一家“信息超市”。结合每天的社会生活为读者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大容量、多品种和多类型的新闻和实用信息,不仅使所有的读者在这些报上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且使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做到一报在手就可以基本得到当天所需的全部信息。
地方党报如果办好了这样一份子刊,就在一定意义上把地方党报做厚了(变为当地“信息超市”,一报在手,什么都有),实现机关报与都市报功能的对接和融合,就可以打造成新型地方党报,从而使地方党报真正为当地所有的读者群众服务,并以此为平台来应对都市类报纸的竞争。在安徽省这样报刊业不太发达的省份,一些没有晚报的地方党报,在创办晨刊、下午版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笔者认为,在国家新闻出版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应鼓励这种有益的尝试,支持这些报社以此来拓展生存空间,加快发展步伐。□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