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
2012-04-29英若
英若
又到了岁末,我们不禁停下前行的脚步,将目光望向身后。这一年,一路上经历的折腾,无论是激昂、欢乐的浪花,还是低沉、忧伤的礁石,在这一刻都变得平静、平淡,甚至是温馨。或许是因为曾经的发生在如今都有所抵达,于是心中便释然许多。
在看到“校车可以使用公共交通优先车道”这一消息时,我才想起前几个月被媒体连续报道的校车问题,终于在一点一点地得到解决。经历了曾经的惨痛,终于有所抵达,这也算是一份年终总结吧。
9月份的时候,我收到一封浙江“星星”的来信。字迹不是很优美,但是言辞恳切。她用一种近乎恳求的语气,想让编辑回封信,目的就是想问一句:“这么长时间了,编辑还记得我吗?”
这句看似简单的问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曾经在杂志上刊登过的小故事。
圣诞节来临了,大家要互赠礼物。杰克跑到二十公里外的隐秘海滩,为老师拾得一枚光洁、斑斓的贝壳。老师激动之余,嗔怪他不应独自一人跑那么远的路。杰克却说:“走路其实也是礼物的一部分。”
他们说的话都极其简朴,却让我的思绪停留下来,流连许久。那位“星星”的信件从浙江到山西飞跃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何尝不是“礼物的一部分”呢?
我推开摊在办公桌上的所有东西,展开一张洁白的纸,认真地回了信。不管回信内容是什么,我相信,随信件一起抵达的还有很多东西。
突然之间,我喜欢上了“抵达”这一个词。
抵达是一个结果,是在经历过程之后,与美好预期相契合或相背离的结果。像媒体和公众对校车问题的关注,终于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像大家对伦敦奥运会的期待与猜想,终究在2012年8月12日有了答案。
抵达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对事物或情感了解和认知的过程。柴静说,采访是一种抵达,是一个人对世界认知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是进入另一个人心灵的过程。
那么,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本杂志,也是一种抵达。阅读它,让它进入心灵,让它重启思维,然后它和我们融为一体,共同分享和承受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