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记》中“外人”注释质疑

2012-04-29王海军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外人桃花源记渔人

王海军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在历次改版中一直保留下来的文言名篇。“外人”一词在这篇文章中共出现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1993年以来,人教版语文教材均在第一处“外人”下注释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该课的“参考译文”中也均将“外人”翻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种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一直被沿用至今。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认真研究本文文意及古代服饰变迁历史,认为教材简单地将三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有失偏颇。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如下两点加以佐证:

一、三处“外人”提出的视角不同

①处的“外人”是渔人从自己生活世界的角度对桃花源人进行的观察。渔人眼中的桃花源人与他生活的时代——东晋中的人不一样,在他眼中,桃花源人像是世外之人,这个“外人”是相对于渔人生活的时代——东晋而言的,应当理解为东晋社会以外的人,意思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外星人”相近,而不是注释里所讲的“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东晋人。

②处的“外人”是桃花源人从自己生活世界的角度提出的。他们所说的外人是相对于“桃花源”的世界而言的,应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个“外人”,应当涵盖从桃花源人的祖先生活的秦代至渔人生活的东晋时代这一期间在桃花源世界以外生活的人。

③处的“外人”也是桃花源人从自己生活世界的角度提出的,但又与②处不同。桃花源人是在对渔人做最后的交代,所说的“外人”应指当时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即渔人的生活世界——东晋社会中的人。

二、东晋与秦代的衣着不可能相同

从秦代到东晋,历经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五个朝代,约500多年的历史。尽管古代经济的发展速度比不上当代,但要说5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的衣着打扮毫无变化,这恐怕是连小学生都不能接受。

教材将①处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也就是在断言桃花源中的人的衣着打扮与桃花源外面的人的衣着打扮完全相同,在肯定秦代人的衣着打扮与东晋人的衣着打扮完全相同。这样理解显然是有悖事实的,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据中国古代服饰变迁史记载:

秦汉时代,男子的外衣是袍,袍身有长大的下摆,袖子宽松;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或分体的襦裙,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但多是深色。

魏晋时代,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妇女服饰崇尚褒衣博带,有的把裙摆放长,裁剪成三角形,有的在肩臂间搭一帔帛。但服饰颜色已经多是浅色。

其间,汉代实现了冠制的确立,也证明东晋与秦的冠制是不同的。

可见,《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定不是“桃花源中人的穿着打扮(秦时衣着)和桃花源外人的穿着打扮(东晋时衣着)完全相同”的意思,作为一代文豪的陶渊明恐怕不会连这点常识也没有的。因此,将此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实为荒谬,准确的解释应为:东晋社会以外的世人(即渔人眼中的“外星人”)。

(作者单位:永城市胜利中学)

猜你喜欢

外人桃花源记渔人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拜托了妈妈]우리 엄마를 부탁해像外人的家人 像家人的外人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渔人的故事
《桃花源记》
唐律“化外人”条的法律解释
渔人的港湾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唐律“化外人”条——政治归属与法律适用的二分视角审视
老人遗产留“外人”,儿女该反思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