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学关照下的论述类文本教学设计

2012-04-29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作文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占据课堂教学绝大部分江山的当下,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被挤到边缘地带,不同程度地被弱化着。“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内容重复化”等问题在论述类文本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教学环节为读懂课文、了解观点、研究写法、联系生活四步骤,教学点总在论点、论证、论据等基本知识上打转。再看当下学生习作,“那种缺少思想内涵与智性分析,动不动就用典、堆砌辞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写法,在中小学生作文中比比皆是。”(温儒敏)写论述文,只能写议论性散文。偏好文学性,不注重科学性;只会搬迁材料,不会运用材料定向叙述分析;只会用散文化的笔法议论,不会用理性逻辑的语言论证。于是,论述文多演变成为事例累积加几句议论话语的模式。

“与写作密切相关的阅读教学,本应引导学生借鉴教材中的经典揣摩为文之道;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前者理应为后者提供精神滋养和理论支撑,提供丰富多彩的样本和启迪。”①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凸显人文性,偏重文学性,实用类文本尤其是论述类文本所占比例极小。因而,论述类文本集中的专题“文明的对话”(必修三第三专题)是一个不可轻易绕过去的内容。下文以《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为例,阐释我们在写作学关照下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理清思路,领悟论述文结构的严谨。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一般要通过拟制提纲,使论文骨架、轮廓视觉化,便于研究全篇文章的论点、材料的组合关系,局部与整体的逻辑构成是否均衡、严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给该文列一列提纲,理一理思路,就可以发现,作者是这样进行思考的: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很有必要。

分析问题: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

解决问题: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前两部分作者花了大量笔墨理清当下经常被混淆的两个概念“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及其区别进行理性的分析,总结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统,第三部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要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理性判断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文章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结构,具备学术论文引言、正文、结论的逻辑框架。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列出文章提纲,摸清作者思路,对学生把握文章观点,理清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间的逻辑关系大有益处。作者的行文思路,即内在思想、情感的逻辑性,是章法的基础,文章的组织构造及技巧运用,都不单纯是写作技能方面的问题。②那种不顾作者的行文思路和章法,以一己之见擅自阐释的教读法违背了作文规律,也难以触及文章真意。当下学生论述类文体写作中出现的开头提出观点,中间简单地堆砌若干名言、事例以为这就是论证,结尾重申观点的套话现象,跟当前论述文阅读教学中不注重梳理行文思路,不注重理清文章结构不无关系。写论述文不是做搬运工作,简单地堆砌并不能筑成大厦。如若我们的学生能通过学习他人论述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方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写作论述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然也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批判阅读,感悟论述文思维的严密。

如前所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结构严谨,堪称论述文的典范。但细读此文,我们会产生这样一个疑惑,作者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区别阐释得相当清晰,但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却语焉不详,总给人一种“隔”的感觉。查阅原文,我们发现原文主体是有五个部分的,选入教材时,编者拦腰斩去其中两部分:体与用,两个传统。在这两部分中,作者认为,所谓体,应该就是文化传统,所谓用,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体与用的关系;他还通过分析推理,得出两个传统即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或精英传统与民间传统的说法,本质上是不相同的。上述两部分阐述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联系,也是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的进一步辨析。原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有着有机的联系,各部分安排得妥帖紧凑,完整严谨。教材这样的大篇幅的删削显然削弱了文章的思想性、逻辑的严密性,不利于我们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欧美学者也一直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他们提出,发展下列技能,将有助于人们依据逻辑推理来评估书面材料③:

1. 区别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2.找出错误的比喻,这种错误是由比较项目之间缺乏可比较性造成的;

3.找出因没有考虑各种可能性而导致的错误的两分法;

4. 找出没有充分证据的结论;

5.判断前提的准确性,如确定是否应作出结论;

6.识别自相矛盾的地方;

7.识别不相干的问题;

8.识别过分强调事物的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做法。

一般地说,入选教材的文章大多为经典,但并非所有的文章都是经典,再加上编者在编辑教材时会根据篇幅的要求、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做一些增删、修订,不合逻辑、前后矛盾的地方还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因而,入选教材的文本并非所有的都无瑕疵,并非所有论述文都是论点集中、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论据丰富、层次清楚、语言生动的。教师不妨把原文发给学生,或者仅选取其中的几段,甚至是几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鉴别,学生学会质疑,不苟同他人,开始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自己的思想、感悟。

高中生的心智发展趋于健全,思维形式正从感性向理性思维转变,我们有必要把发展理性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作为要务来抓,通过批判性阅读来发展批判性思维。一个人一旦具有了批判性思维素养,在写文章时,就不会人云亦云,而能冷静分析,辩证看问题,得出客观的、不偏激的结论,而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有独立思想、有鲜明个性又不偏激的学生和学生作文。

三、揣摩语言,感受表达的精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理性较为突出,引导学生以语文的方法来理解文本,学会理性思辨,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课文第二部分“文化传统”中,作者分别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为当段中心句,辩证阐述文化传统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化性的特点,思想深刻,观念科学,闪耀着理性思辨的光辉。这里有两个状语可细细咀嚼:作者既指出了文化传统的不易变更的特点,又通过“一般说来”这样的限制给自己的话语留下可回旋的空间,不至于犯绝对化的错误;“当然”带有轻微的转折,是对前边陈述的事理的进一步说明和补充,也是对下文陈述的另外一种状态的肯定,强调另一种状态合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用词看似普通,其实却是作者思维严密、表达精确的一个反映。同在第三部分中,有这么两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细看这几个并列短句,它们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由内到外,由低到高来排列,六句三层意思,每两句为一层,由“思维方法”到“行为习俗”,由“情感抒发”到“审美趣味”,由“价值取向”到“终极关怀”。教学时我们不妨把它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感悟学术论文思维的缜密、逻辑的严密、语言的准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学习与能力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准确”、“鲜明”是科学性语言的特征,“生动”是文学性语言的特征。先提“准确”、“鲜明”,后提“生动”,显示了两者地位的不同,“准确”、“鲜明”是基本要求,而“生动”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提升。但是,当前的作文教学在语言训练方面显然是本末倒置了。“生动”被提到了首位,致力于教学怎样运用修辞手法美化语言,怎样让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于是“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这显然是与实际写作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从写作学角度看,知识、技能、思维与背景被称为作文能力构成的四大要素。这四个要素中,思维当居其核心地位。上述的理清思路、批判阅读、揣摩语言等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形成科学理性的思维,形成朴实严谨的表达风格。当我们对言辞华丽但内容空泛、看似说理实则逻辑混乱的作文加以鞭挞的时候,当我们对套话作文深恶痛绝加以重拳出击的时候,我们除了要反思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机制、我们的作文教学,或许还应该好好反思一下阅读教学。我们认为,只有抓住文本体式特点进行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抓住文本体式特点,我们的论述文阅读教学才能退却浮华,走到正道上,也只有抓住文本体式特点,以读促写,才能促使我们的论述文写作教学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别样态势。

注释:

① 朱新敏《浮华文风何时休》,《语文学习》2010年11期。

② 孙移山《文章学》,中国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③ 《心理学百科全书》第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作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