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要在研究“两难”中自信自强
2012-04-29辜胜阻
辜胜阻
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告诫国人志士和后辈学人,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然而从现代经济学研究演进历程上看,经济学研究偏离现实,过度理想化、模型化、数理化的问题十分严重,与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宗旨背道而驰。在我看来,以问题为导向,“背靠理论,面向现实”应该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取向。
从研究对象上看,如何将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怎样重点研究“两难”,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难”困境,使经济在“两难”中前行,应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两难”的本义是面临困难的选择,进退维谷,在现实中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体现。“两难”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而两者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对“两难”问题首先要权衡取舍,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7.5%,这是自2005年来GDP预期增长目标首次放弃保八。预期增长目标的降低为进一步促进各项改革预留了更大的空间,这也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将可能成为我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不断增多,化解的难度不断加大。有“两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从理论上认真研究“两难”的矛盾症结所在,权衡“两难”,决择“两难”,平衡“两难”,指导中国经济在“两难”中前行,让中国经济学理论在研究“两难”、化解“两难”中自信自强。
中国经济内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坚持房地产调控与稳定经济增长的“两难”问题
近年来,城市住房价格增速严重偏离居民收入增长水平。房价过高成为目前城乡居民的普遍感受。然而,在国民经济构成中,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却成为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之源,部分地区出现经济增长被房地产“绑架”的现象。2010年国务院颁布“新国十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但房价总体仍处于高位。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势在必行。但房地产业是各行各业开发的先导,综合性强,关联效应大,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调控房价“保民生”会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增速。据测算,每年房地产行业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近2%,房地产每投入100元即可创造出相关产业约200元的消费需求。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处理好房地产调控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城镇化的发展陷入“两难”: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持久动力,但地方政府利用城镇化的发展推高了城市房价。
当前,如果放松调控,房价可能会报复性地反弹上涨;如果持续地严厉控制,那么有可能因为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下滑而影响到几十个实体经济产业。就房地产市场本身而言,改变这种“两难”境地的关键在于:在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稳定性的同时,积极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给体系,引导和支持“先租后买”梯度消费模式,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要,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如同当前的公共汽车、地铁、低档车、豪华车各行其道的多层次交通体系能够基本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一样,住房也需要形成多层次的供给体系,通过多向分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就整个宏观经济而言,摆脱这种两难处境还需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的局面,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后要加快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并积极扩大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以新举措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我国地方政府收入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过度依赖融资平台和过度依赖转移支付等问题的解决,客观上要求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实现地方事权与财力相匹配。
中国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的分配制度改革正面临提高劳动收入与企业发展成本升高的“两难”问题
一方面,目前我国劳动者收入偏低,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直接关乎民计民生。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利润比刀片还薄”,同时还面临融资困难、用工艰难、市场萎缩、负担沉重、成本攀升等问题。在权衡收入分配改革与企业发展的“两难”问题时,应注意四点:第一,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政府要对中小企业减税、减费、减负,增强其应对成本升高的能力,并重视对企业的引导,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政府要“化税为薪”,综合考虑纳税人收入支出状况,实施个税改革,使中低收入者获得更多实惠。第三,要推行工资的集体协商,积极建立工资增长的机制,使职工的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适度挂钩。第四,要适度降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政府所得,提高居民所得和企业所得,实现藏富于民。
中国经济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正面临资源价格改革与物价调控的“两难”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增长付出巨大代价,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问题严重。尽管面临着能源供给的硬约束,高能耗、低效率的状况却一直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与当前资源价格被扭曲有直接联系。由于资源价格未能准确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价格引导机制的缺失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效使用。价格信号及时、正确地显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加快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形成企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但是资源性产品多属生产资料,其价格上涨会向下游产品传导,从而加剧物价上涨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4%。虽然目前物价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回落态势,但由于要素价格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等原因,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物价调控仍然非常重要。当前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环节,需要大力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动资源价格改革势在必行。但资源价格改革要积极稳妥地进行,把握好改革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尽量减少改革短期内产生的剧痛。在价格改革的同时,要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加强对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的应急救助和财政扶持。
责编/杜凤娇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