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学生作文选材
2012-04-29袁丽平
袁丽平
摘 要: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如何,决定着作文的高低、成败。中学生只有将学、见、才、识结合起来,用好材料,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关键词:选材;意识;方法;误区
一、强化选材意识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市的中考作文命题或平时的作文训练,都降低了审题和立意的门槛,而注重起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因此,要写出能打动别人的佳作,除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外,选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层面狭窄和对材料运用的判断能力不高,在选择作文材料时往往出现雷同、落套、缺少新意的毛病。甚至有的依赖范文,把范文中的材料当成万能“钥匙”,随手捡来,不加甄别和筛选就塞进了作文中,造成张冠李戴、文不对题,读来让人啼笑皆非。由此看来,强化学生的选材意识,注重选材的指导和训练,走出选材的误区,是写好作文不可忽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二、讲授选材方法
1. 学会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具有个性化的材料。它既具有易于让人接受和认同的普遍性,又具有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独特性。让人读了耳目一新,似有春风拂面的感觉。能起到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强化中心的作用。比如,我校曾以“亲情”为话题,举行全校性的作文大赛。多数参赛者都桎梏在一般的思维层面,选取了父母亲对长辈的尊敬孝顺、对子女的关爱呵护作为写作材料,来表现家庭中的亲情。这些材料很真实,也符合命题的要求,但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显得雷同,缺少新意。而有一位姓贾的同学,却选取母亲对外来人的关爱来表现亲情。她写道:“母亲看见一些远离故土,疲惫奔波来村子里捡废品的外省的叔叔阿姨时,便动了恻隐之心,把家里那些旧纸皮、饮料瓶、破胶鞋等废品,用一个竹篓装好放在院子里的枇杷树下。母亲担心叔叔阿姨有顾忌,又用一块大木板写上‘这些废品你可以拿走,并把木板挂到树干的显眼处。有时,母亲遇见捡废品的叔叔阿姨,还留他们喝喝水,歇歇脚,拉拉家常。当他们离开时,又告诉他哪家有狗,要提防着点。”贾同学独出心裁,精心选取了母亲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外乡人的关爱来表现“亲情”。这种选材打破了常人的一般思维定式,从广义上塑造出一种大写的“亲情”,这是对中华民族的大爱无疆的高尚品德的最好诠释。评委们都为这种典型的取材拍案叫绝。
2. 选择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鲜活材料
当代中学生处于伟大的时代,社会上涌现出了许多新风尚和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每天都有许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样的大环境无疑为中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但由于中学生缺少直面社会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往往对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提起笔作文,便觉得无材料可写,于是他们便把文学作品中或电视上的人和事当成了写作素材,洒洒脱脱大树一番。例如,在一次中段考试中,作文题是《记一位我敬佩的人》。我班有一位同学却把鲁智深当成自己所敬佩的人来歌颂。文章的结尾处,还号召同学们要学习鲁提辖不畏强暴、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做一名当代的除暴安良英雄。我阅了此类试卷,感触颇深。学生作文出现这种毛病,一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留意不够,观察不细;二是不注意平时材料的搜集和积累;三是见大不见小,没有学会挖掘小事和普通人的闪光点。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才会有强大的感召力和亲切感。同时,还要十分注重指导学生去感受生活、留意生活、投身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搜集和积累那些具有强烈时代气息、跳动着时代脉搏的鲜活材料。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去搜集和积累具有时代元素的材料,也才有可能去运用这些材料,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来。
3. 转换思路,把老材料用出新意
有些材料大家都很熟悉,因此常常出现作文材料雷同的现象。这种千人一面、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文章,缺少新意和亮点,很难打动人心,让人读罢宛如嚼蜡一样的乏味和平淡。因此,在别无选择要用大家都熟悉的材料时,要学会转换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把老材料用出新意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护送老太婆过马路是一个几代人用过的材料,在20世纪70年代采用的频率最高。最近我班有一位同学在写《学雷锋,见行动》的作文时,也选择了这个老掉牙的材料。但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写如何“护送”,而是写在护送这位进城探亲的老太婆过马路时,向她介绍如何识别斑马线、红绿灯和其他的交通标志,让老人受到了一次直观的交通安全教育,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种把“护送”写成“宣传”,让人读后如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佳境。由此可见,有些老材料,如果能转换思路,从另一个角度去切入、去引申、去扩展,也能表现出新意来。
三、明确选材误区
1. 选材要避免游离中心,突出一个“准”字
材料为主题服务,是文章的血肉。材料表现主题有三种情况:一是偏离中心,二是与主题挨边,三是完全吻合。因此,只有在第三种情况下,才能起到服务中心、突出中心的作用。比如,写“成功”“幸福”“感动”的话题作文时,有的同学都选用“考试考好了”这个事例来表现文章的中心。其实这个事例只与“成功”吻合,与“幸福”挨上了边,而与“感动”就文不对题了。所以在选材时,必须在“准”字上下一番工夫。
2. 选材要避免多而杂,突出一个“精”字
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喜欢堆砌材料,总以为材料越多就越能突出主题。其实这种误解是不懂得材料不在乎多,而在乎精的道理。例如,有一位同学在以“变化”为话题作文时,罗列了住房的改善、餐桌上鱼肉的丰盛、服饰的新颖、交通工具的升级、楼上楼下安装了电灯电话等六七个材料。这样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材料,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了概念化、公式化、模式化的大忌。
“博学才能多才,远见才能卓识”,学生只有将学、见、才、识结合起来,用好材料,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李慧兰.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个性[J].青年文学家,2009(18).
[2]唐四林.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之管窥[J].文学教育(上),2010(8).
(河源市龙川一中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