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的勇敢
2012-04-29Jenny
Jenny
“我不疼,我不哭”
一个孩子正在飞奔,突然重重地摔倒了。妈妈立刻跑上前,大声地鼓励说:“一点都不疼,不要哭!要勇敢!”听了妈妈的话,孩子只好一骨碌翻身爬起,眼中明明还含着泪水,嘴里却一直机械重复着妈妈的话,给自己打气:“我不疼!不疼!我不哭!不哭!”
但是事与愿违,最终他还是放声大哭,因为他发现不仅疼,而且心里越来越委屈,疼痛、恐惧、愤怒和委屈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想不面对都困难。
“没事,一会儿就不疼了”
另一个孩子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妈妈也立刻跑上去,边检查伤口边用关切的语气问:“疼吗?如果疼得受不了,可以大声哭出来!”妈妈的话让孩子感觉到被接纳的安全感,他没那么怕了。抽着冷气慢慢直起身,孩子皱着眉头看看双手,又慢慢站起来,揉了揉膝盖,专注于体验真实感受——疼痛。当他确认伤口没有可怕到无法接受时,恐惧和愤怒便一闪而逝,很快就从失控的状态回过神来:“膝盖有点疼,但没那么疼,还受得了。”说这些话的时候,刚才脸上的痛苦已全然不见,眼睛里满是自信和勇敢。
同样是摔倒,但因为两位妈妈的处理方法不同,两个孩子作出的反应也截然不同。
第一位妈妈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强迫孩子勇敢,错误的情绪导向让孩子以为哭、生气等负面情绪都是不被接受的。这种引导会让孩子丧失应对真实感受和情绪的能力,当问题出现时,首先想到的是逃避、压抑。然而,负面情绪积压得太多,没有一个疏导的出口,一旦爆发,就容易陷入混乱和失控的局面。
第二位妈妈是个有智慧的家长,她在第一时间关注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接受当时的真实体验,而不是试图否认它。她理解并且接受孩子因为疼痛而想哭的情感。通过她的引导,孩子了解各种情绪,懂得它们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并学会了像妈妈那样镇定、坦然地处理这些负面的情绪。
其实,除了摔跤,在其他问题上,孩子也容易出现突然失控、莫名其妙地大哭大闹等爆发式的发泄行为。表面上,这是因为孩子不讲道理、无理取闹,深层的原因却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假装勇敢,假装坚强,假装大度……导致负面情绪积累太多。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当我们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孩子有权利伤心失望和尽力为自己争取;当孩子感受到威胁和冒犯,他们有权利表达愤怒;当孩子受委屈时,他们有权利哭闹和发脾气……负面情绪没有错,更不是洪水猛獸,它是一个客观的情绪体验,是应该被接受、认识和引导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孩子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驾驭自己的情绪。
总之,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我们要向《大禹治水》的故事学习,要疏导而不是一味地堵或逃避。宁可要真实的软弱,也不要假装的勇敢,因为后者更有害。
(摘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