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生动的声音世界

2012-04-29孙峥

中国广播 2012年12期
关键词:特写被采访者话筒

孙峥

摘要:本文以德国广播特写专家岩斯·亚里许先生的作品《生活方式》为例,对和广播特写录制形式有关的声音记录、场景剖析、节奏转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广播特写录制要注意以下三点:人物声音与其所处环境融为一体,营造现场感;记录层次分明的多元场景,展现井然有序的繁杂场景;声音切换要有视角,场景转移要有节奏。

关键词:广播特写录制方式录音录制理念

广播特写如同纪录片,在用声音记录生活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世界的认知。生活中有很多信息通过景象传达出来,有很多信息通过声音来表现,而声音信息显得更有想象力——春天溪流拍打涧道中的石子,夏天花间蜜蜂的嗡嗡叫,秋天落叶瑟瑟,冬天踏雪寻梅……这些大自然的声音昭示着四季的悄然更替。

记录声音,其实是在记录声音包含的种种细节。我们每个人对于一件事的反应(包括动作快慢、动作部位、动作方式、语言音调、语言速度、语言发声习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这些声音信息足够传递与众不同的人性色彩。

德国广播特写专家岩斯·亚里许的作品《生活方式——越南人为什么不穿阿迪达斯鞋?》(以下简称《生活方式》)《K街》《香港的歌》等作品,获得了国际广播界的很多殊荣。

作品如其人。岩斯擅长理性思维,内心充满悲悯情结和人文关怀,真诚开朗。这决定了他的作品情感主线复杂缜密,充满思索空间。作品不做作,不铺张,只是通过被采访人的真实声音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来表达作者的主题思想。

其声音制作方式视角敏感、处理大胆,令人大开眼界。个性化的录制方式,令其作品声音随性轻灵、清爽流畅,仿佛作者正以非凡的耐性观望世界。他的作品往往从一件事或几个人的经历谈起,冷静客观地加以陈述,给人真诚深刻的感受。

录音师用话筒、录音机、声音编辑软件等工具搭建广播特写的声音世界,展现多姿多彩的人类社会;怀着感受和分享生活的创作态度,营造出有声即有景的意境。

如何让广播特写作品没有虚伪的煽情,而是尽量还原真相,使受访者展示真实的自我呢?从声音录制观念和方式上,岩斯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借鉴之处。

一、人物声音与其所处环境融为一体,营造现场感

首先,要尽量接近录音对象,捕捉录音对象的所有声音“动作”。以我为辅,以对象为主。

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为了让《迁徙的鸟儿》有最清晰的画面,从鸟儿孵化期就开始陪伴在鸟儿左右,这样鸟儿在飞翔的时候就不会惧怕近在咫尺的摄像机和录音设备。在画面中,鸟儿每次展翅的动作都十分清晰有力,声画的完美结合让观众如临其境。

要想表现真实的场景,就要尽可能地走近目标,贴身录音。除了被采访者的语言,被采访者的呼吸声、衣服摩擦声甚至风吹过周围树叶的声音都可以作为有价值的声音元素。

另外在采访时,现场录音的语言音量需要平稳、清晰。专业演播者有经验,发声位置与采访录音机之间的距离相对稳定,但很多被采访者无法做到这一点,有时音量会忽大忽小。所以最能保证音量平稳的方法是在后期制作时进行加工。应避免前期录音的声音音量过大失真,因其效果在后期制作时无法逆转。如果录音音量略小,在制作时可以将音量调整到需要的水平。当然,如果录音音量过小,在音频软件上呈现出极小的波形,那么它的音量在调整到正常音量后,会出现较大本底噪音,听起来像是模拟磁带中的噪音。一般来说,将录音音量控制在音量显示条的50%至80%之间,是最合适的。

其次根据收录内容决定采录方式,立体声话筒是最佳选择。

为准确记录声场,令听感真实,尽可能使用立体声的方式录音。目前电台经常使用的便携式采访机有索尼(SONY)、TESCAM等品牌,此类数字采访机,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待机时间长。另外从它们的技术参数来看,对语言录音非常适合。

如SONY PCM-D50,这款录音机拥有灵敏度约达-35.0dB/Pa1kHz的高灵敏度麦克风,可进行具有优异频率特性、中低音丰富、富有弹性的高音质录音。

它的内置话筒角度可调,两个话筒是X/Y技术支持的话筒。采录时两个话筒振膜尽量靠近(重合方式)、或相距12英寸(接近重合方式),且呈90~135度角摆放,将两个话筒的中心对准声源,且按左右摆放。由于话筒间距较小,声音几乎同时抵达话筒。X/Y适合近距离采访,超过一定距离,立体声效果便不明显,音量拾取也略显费劲。

两个话筒如果互相平行的话,就是小A/B制式,收录范围比起X/Y要宽一些,可录制稍大一点的声场。被采访者越远,环境声收录得越多,被采访者的语言音量逐渐减小,但立体声感觉比较明显。如果声源太宽,也就是录音对象的位置超过话筒涵盖的录音角度时,就很容易产生相位的问题,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不能很好地固定话筒位置时,靠近话筒附近的采录对象的声音,有时会在音量上有明显不稳定、不连续的感觉,因此要特别注意录音时的实时监听。

再次要观察分析录音现场,多收录声音素材,以备不时之需。

广播特写是深度社会分析,带有新闻性,被采访者在接受采访时经常不按采访者的安排“出牌”。从他们的讲述中遴选出可用的素材,是大海捞针的工作,需要采访者有高度的采访技巧以及好运气。

作为录音师,在录音前除了和采访者探讨节目内容,更需要做好各种录音方案。硬件上必备待机时间长的录音机,携带高质量便携式话筒。另外,采访前,最好能够提前熟悉被采访者的语言习惯,在采访时尽快让机器进入最恰当的工作状态,记录被采访者最松弛的声音表达状态。语言可以重录,但时过境迁的感觉却不可复制。在采访中应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声音要素,比如环境背景声等,采访后可以适当补录以便后期剪辑备用,减少制作时的遗憾。

二、记录层次分明的多元场景,展现井然有序的繁杂场景

我们所处的声音环境是多层次、超复杂的,除非呆在密室。在话筒收录范围内的16Hz到20KHz的声音,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声场。这就需要我们放大化地记录声场中的细节,弥补不足,在艺术层面上达到真实。

正是由于声场的多元,每个听者可以在作品中寻找共鸣点,产生主题联想。以丰富的声音素材展现主题,抒发情感,恰是广播特写的魅力所在。

录音师记录的语言声场和环境声场,不能主次无序,也不能以偏概全。主角突出、环境典型的声场才能让广播特写作品感情至上、主题突出。

1.记录动态声场、流动的声音画面,营造真实的声音环境

岩斯先生特别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直白地表述出来,往往找到一些生活在当地的百姓,在一个非刻意安排的空间中采访。在熟悉的环境中,与采访者一起聊天,老百姓的谈话显得轻松、自在,不经意中说出了很多采访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生活方式》中的场景三

(街道音响)

讲述者:一群退了休的老人在(德国)赫尔朝根奥拉赫的市场闲聊。

岩斯:呃,你住在赫尔朝根奥拉赫吗?

第一个退休者:是的,我们都住这儿。(笑)

……

岩斯:那么,你们认识过去在厂里干活的工人吗?

女一:我就是一个。干了27年了,是的,一分钱退休金拿不到。有一天你干不动了,演出到此结束,你就领救济金吧。

岩斯: 真的?

女一:是的。现在这儿什么也没有了……赫尔朝根奥拉赫……

岩斯:你知道现在鞋在哪儿生产吗?

女一:不,不知道。外国吧……到处都生产……好,我们走吧。

话筒使用全方向指向,使得环境声非常清澈。

在街边闲逛的人们和嬉笑打闹的孩子们中间,受访者们谈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有叹息、有悄笑、有移步,这些声音信息从侧面表达了阿迪达斯“被退休”的本土工人们对产品外包生产的不解和不满。

录音师完整地收录了在场所有人的声音,并清晰地展现了他们所处的环境。岩斯的音量和被采访的男男女女们的音量相比有些弱,但以街道的大场景作为烘托,这样的对话记录,却显得格外真实可信。

2.创造声场

《生活方式》中有这样一段,是作者来到越南的阿迪达斯制造厂一女工家庭做采访时的场景:

(筷子音响)

奶奶:(讲越南语)

岩斯:是的,很好,很好,我很爱吃。

(雷雨声,笑声)(大雨声)

奶奶:(讲越南语)

(雨打在屋顶上)

讲述者:第二天早上,空气温暖、清新。

(碗碟声,水声)

讲述者:妇女们在洗洗涮涮,准备做饭。一只鸭子躺在盘子里,静静地等待着。这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

(鸭和人声)

讲述者:小伙子们坐在厨房前喝着米酒。不这样又怎么过星期天呢?

(音乐)

讲述者:至少还有件事值得一提。我意外地听到麦伊每个月寄回家来的钱没有用来修缮房子,修船上的马达,或者是充当妹妹的培训费。

(歌声)

讲述者:拿麦伊第一年在工厂挣来的钱买了一架卡拉OK机。

极富生活气息的段落,吃饭、洗碗、劳作、休闲,混缩在不到一分钟时间里,展现了越南工厂普通家庭工人的知足、其乐融融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氛围是由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语气、语速等语言成分,还有充满音乐、电视音响、鸭子叫、妇女聊天、孩子们喧闹等这些普通的家庭环境背景所营造出来的。

在这段精彩访谈中,有一段独特的音效,最能体现作者的用意。那就是背景声中的电视机传出的邓丽君的歌声。这段音效曾经被岩斯先生在前期录音时舍弃了,因为它影响人声录音效果,所以他关掉了电视,进行静场采访。但在后期制作时,却发现这段本不应出现的“噪音”,不仅能够渲染当时的氛围,更可成为越南生活的标志性写照,于是多方寻找,找到后在音色上加以处理,减少音乐中的高频和低频,略增中频,用音频工作站模拟出电视机的音色,再与其他声音元素重新混合,再造出一幅有声有色、跃然耳边的“真实”生活图景。

这段图景貌似嘈杂,但嘈杂并不意味着其中的声音都是噪音,它蕴含着诸多信息。这个场景不是无关紧要的过渡场景,更不是作者的无病呻吟。这些嘈嘈切切的市井之音,代表无序、代表凌乱,与德国大城市中心广场上的孩童玩耍、老人悠闲的声音环境相比,写下的是一种距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文化距离。记录这样的距离,这样的认知,这样的价值观,使作品带有对生活在越南的人们深深的复合着同情、悲怜还有热爱的情感。

三、声音切换有视角,场景转移有节奏

《生活方式》场景一

讲述者(岩斯):菲林最后选中了一双漂亮的阿迪达斯鞋。花了整整100欧元。这双鞋有个牌子,叫“生活方式”。

售货员:选上这双了?

菲林:是哪儿生产的?

售货员:看看里边……

菲林:你怎么知道是哪儿生产的?

售货员:看这儿……越南制造。

菲林:越南。

(传送带音响)

菲林:越南是什么样的?比如说,越南人吃很多米饭,对吗?

他们有很多稻田,种很多稻子……在德国,我们吃很多土豆……

(飞机声)(音乐)

这是《生活方式》的总片头。作品从作者一边带小女孩买阿迪达斯鞋一边与商店售货员聊天的场景开局。有一个画外音形式的讲述者,他的主观讲述声场是突出在面前的,音色纯净、冷静。小女孩菲林、商店销售员的对话及她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有着城市噪音背景的声场。两种声场交叠,画外音很快地进入、跳出,产生一种时空跳跃的运动感。这种声音处理方式带着强烈的岩斯色彩,他的《K街》更是这样快节奏地进行画外音和场景记录的频繁切换。在这篇作品的开头,这样的制作手法不仅打上了岩斯作品的烙印,也给这篇广播特写略显沉闷的开局增添了形式上的时尚。

作品用语言的淡出、传送带音响等其他音效的淡入为标志进入下一个场景,大工厂的钢铁摩擦、马达轰鸣,与小女孩的天真稚嫩的话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飞机的轰鸣声在小女孩菲林的一连串问句中出现,音乐、音效转换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到达一个高潮后播出此篇作品的报题。用语言和音乐音响错落入位的方式进入主题播报,完全不协调不搭配的声音放在一起,反倒令这段声音充满了极富张力的诗意。

这段作品从文字上看视觉转换有点拖泥带水,听感上也有一些拖泥带水,尤其是在商店买鞋的音响比较长,有些松散。工厂音效作为背景在小女孩的话中出现时太过若隐若现,让人不明就里。但当飞机起飞的音效浮起,加入音乐,声音元素不断叠加、不断改变时,我们的视线便渐渐清晰,起落更迭间气象万千的声景跃然眼前。

平静的讲述者加上逐渐加快的视觉节奏,小场景迅速过渡到大主题。这样的开局,确实是与众不同。其声音设计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岩斯先生的广播特写作品在录音上真实缜密、平静客观,在制作上张弛有度、简约情浓,与作品内容相得益彰,营造出一个丰富的、多元的、真实的声音世界,确实值得录音师们学习借鉴。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术制作中心)

(本文编辑:范国平)

猜你喜欢

特写被采访者话筒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把话筒传给鹏鹏特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从特写到长镜
小话筒
简易无线话筒扩音系统设计及实现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特写
自制大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