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分部信息决策相关性研究
2012-04-29王珮李阳阳
王珮 李阳阳
【摘 要】 文章以《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2006)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2009)为研究背景,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100家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尼方差比率模型对其2009、2010年两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分部信息进行决策相关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方差比率和β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相关性,即分部信息有利于评估股票的系统风险,体现出了其决策的有用性。同时也发现:准则35号和解释3号的相继出台,虽然对上市公司披露分部信息具有有效的强制作用,但上市公司分部确认标准的可操作性及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充分性仍有待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分部信息; 风险评估; 决策相关性
一、引言
对于多元化或跨地区经营的集团企业而言,利益相关者依靠其所披露的过于笼统的合并报表信息只能了解整个集团资产规模、经营成果的概况,对集团多种业务或不同地区的资源配置、管理效率、经营业绩等具体信息却无法掌握,这部分信息往往对利益相关者作出判断和决策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集团分部信息作为合并报表的重要补充应运而生。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以下简称“准则35号”)中要求:一般情况下,存在多种经营或跨地区经营的企业,企业应当区分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并按照该准则披露分部信息。在准则35号实施两年后,财政部又于2009年6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以下简称“解释3号”),对我国企业如何改进报告分部信息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应当以内部组织结构、管理要求和内部报告制度为依据确定经营分部”,并且需要企业披露确定分部所考虑的因素,以及每一个报告分部的利润总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等相关信息。那么准则35号和解释3号的出台是否改善了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的规范和质量?分部信息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是否相关?这些问题将通过本文的分析和验证来得到解答。
二、文献回顾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对分部信息是否具有额外的价值、对信息使用者有何意义进行了大量研究。Kinney(1971)作为该领域的第一位研究者,率先提出了分部信息较之合并信息有更强的预测能力这一观点。Balakrishnan,Harris和Sen(1990)选取112家公司1979—1983年间的数据和85家公司1984年和198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地区分部报告数据能够显著提高财务报表的预测能力。Peter(1999)从大量多元化经营的公司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公司,研究其1990—1995年披露的财务数据,结果无一例外地驳倒了“无价值假设”,即分部信息在风险预测上没有作用的论点。Sang-Kyu(2005)以2 374家公司1996—1998年的分部数据为研究样本,欲验证美国会计准则(FASB)第131号的实施是否有利于提高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分部信息能够提供增量信息,特别是在预测股票风险方面。Park和Jong Chool(2006)采用1995—2001年的样本数据,结果也证明了分部信息对股票市场的预测能力。
国内学者对分部信息是否决策相关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分部信息是决策无关的,吴联生(2000)认为绝大多数投资者虽然对分部信息的要求很高,但由于其对分部信息的不合理使用,大大制约了分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王艳辉(2005)以沪市64家公司2003年的分部报告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表明,分部报告使用者不能充分利用公司披露的分部信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分部报告似乎不具有信息含量,与投资者决策也不相关。石桂君(2006)在对2002年至2004年沪市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情况和质量进行研究时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会计报表附注和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并认为上市公司一旦过多的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分部信息披露不完全的弊端便会显现出来,分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分部信息是决策相关的,李维友(2001)认为分部信息可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应该披露分部信息。闫轶(2004)随机抽取了我国126家上市公司的年报,采用市场模型,分析分部信息的披露情况和形成原因,并认为公司按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披露分部信息有助于评价股票的系统风险。聂萍和陈共荣(2007)着重探讨分部信息相关性和可比性之间的关系,选取2003—2005年78家上司公司作为样本。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公司提供的分部信息更多地传达了相关性信息,但分部信息不能实现相关性和可比性的兼得。庄颖(2008)以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新准则颁布实施以后,分部信息披露完全的公司股票风险明显低于分部信息披露不完全的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胡明霞和黄胜忠(2008)从沪市831家上市公司中筛选出54家基本符合条件的公司作为样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分部数据预测公司利润的误差较小,分部信息具有一定的决策有用性。韩鑫(2009)随机抽取了沪市26家上市公司,并以2007、2008年两年的年报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当更多地披露分部信息时,能够降低公司股票的市场风险。那么解释3号之后发布的分部信息是否具有决策的相关性呢?本文将以Kinney(1971)的方差比率模型为基础,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从风险评估的角度来进行验证。
三、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
(一)研究模型与假设
通常来说,多元化经营能帮助企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一个拥有多个分部的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投资组合,集团公司建立多个经营分部的目的就是分散投资风险。本文采用1971年基尼设计的方差比率模型:CR=σ2/∑σi2其中,σ2表示公司合并收益的方差,σi2表示公司各分部收益的方差。来自分部收益的变化越大,该比率越小,公司分散经营的成果越显著。由于β系数衡量单个股票相对于市场组合的系统风险,故本文通过CAPM模型计算出β值。最后令方差比率CR为自变量,β系数为因变量,构建一元回归模型,并对样本的相关系数ρ进行显著性检验。并提出原假设:ρ=0,即两者不相关,否则,两者显著相关。
(二)样本选取
由于目前上市公司的分部信息主要在公司年报附注中进行披露,所以搜集分部数据的难度很大。考虑成本与收益原则,本文欲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00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分层抽样的特点是将科学分组法与抽样法结合在一起,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由于解释3号是2009年才颁布实施的,故本文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2009、2010年两年的年报为研究对象。截至2011年5月10日,沪市A股共有886家上市公司,在剔除88家ST公司、3家S公司、2家SST公司和28家金融类公司后,剩余765家。将剩余765家公司按照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进行行业分类,并实施分层抽样。抽取样本的步骤是:1.计算同属于某一行业的公司数目及所占比重;2.将这一行业比重乘以样本量100,得到在该行业中应抽取的公司数目;3.按公司的证券代码由小到大编排序号,在Excel中用公式rand()*(X-1)+1产生随机数,作为样本公司;4.对于所抽到的公司其经营范围仅在单一行业或特定地区时,则进行剔除,并重复步骤3继续抽样,直到抽够100家多元化或跨地区经营的样本公司为止。行业比重及该行业应抽取的样本数目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笔者对选取的100家上市公司2009、2010年两年的分部信息逐一查阅,发现样本公司对分部信息的披露率达到100%,说明准则35号和解释3号的相继出台,对上市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发挥了有效的强制作用。同时,笔者还发现:样本公司中绝大多数在分部确认方面两年之间没有什么变化。解释3号提出“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管理要求和内部报告制度为依据确定经营分部”的思想,并未对上市公司报告分部的确认产生太大影响,所抽查的样本企业大部分仍按照准则35号规定的方式确认报告分部,即按业务和地区确定分部。笔者根据分部确认的不同方式对于100家公司的分部信息进行了归类整理。结果发现:只有20家企业同时披露了包括行业、产品、地区在内的综合分部信息,65家公司披露了行业分部信息(见图1),62家公司披露了产品分部信息(见图2),65家公司披露了地区分部信息(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用分行业和分产品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的分部数主要集中在三个分部,分地区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主要集中在两个分部,即国内与国外。
在分部信息披露充分性方面,只有中石化、中石油等几家大型企业集团披露了包括分部资产、分部负债、分部利润等详细内容的分部报告,其余公司只是在年报附注中简要披露分部信息。
(二)相关性检验
在相关性检验中,我们认为按行业来确认分部更能体现企业分散经营的程度,故将披露行业分部信息的65家公司作为相关性检验的研究对象。首先计算方差比率,计算结果发现:方差比率小于1的公司有19家,根据方差比率模型可知,方差比率小于1的公司分散经营效果显著,可见这些公司的多元化分部经营组合是有效的投资组合,占样本的比重是29.23%;其次计算β值,笔者通过中信建投网上交易软件独立行情模块,观察股市大盘,分别记录了65支样本股票在2009年和2010年每个月月末的收盘价格。对于股票i,每个月的收益率可通过Rit=计算得到,Pit表示股票i在第t个月的月末收盘价。对于整个市场的收益率可通过Rm=计算得到,SAt表示第t个月沪市A股指数。设Rm为自变量,Ri为因变量,线性回归后得到β系数(见表2)。
最后,运用SPSS17.0对方差比率和β系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表4。
五、研究结论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方差比率和β值的相关系数ρ为0.293,且二者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相关性,从而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解释3号实施后披露的分部信息具有较强的预测股票风险的能力。相关系数ρ为正数,表明方差比率和β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方差比率越小,β值越低。因为当方差比率小于1时,方差比率越小表明分部间投资回报的负相关性越高,分散经营越有效。分部间投资回报负相关性高的公司比分部间投资回报负相关性较低的公司具有更低的β值,即这类公司的收益变化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收益变化敏感性更低,具有更低的经营和投资风险。投资决策者应尽量选择较低经营风险的公司进行投资,即方差比率和β值都较小的公司。因此,多元化公司披露分部信息的充分性,对投资者分析、判断公司的投资组合是否有效、分散经营成果是否显著十分重要。投资者可以据此评估公司的经营风险,作出合理决策,从而体现分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由于解释3号2009年才颁布,实施效果在短期内还无法充分体现出来。虽然对上市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发挥了有效的强制作用,但上市公司在分部确认及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充分性方面仍有待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William R. Kinney. Predicting Ea-
rnings:Entity versus Sub-entity Data[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1,9(1):127-136.
[2] Balakrishnan ,R. ,T. Harris and P. Sen.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Geographic Segment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0,(Autumn):305-325.
[3] Peter David Wysocki.Real options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segment disclosures[D].The University of R-
ochester,1999.
[4] Sang-Kyu Lee.The effects of the FASB's mandated change in segment reporting rule on the value relevance of segment disclosures[D].Boston University,2005.
[5] Park and Jong Chool. Essays on mandatory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 The stock market reaction to mandatory segment-reporting chan-
ges and the credibility of voluntary management forecasts[D].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2006.
[6] 吴联生.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求分析——兼论如何改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告[R].中国会计教授会2000年年会,2000.
[7] 王艳辉.上市公司分部报告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J].经济师,2005(6):129-130.
[8] 石桂君. 上市公司分部报告披露质量的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 李维友.关于中国分部报告规范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1(5):21-23.
[10] 闫轶.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有用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1] 聂萍,陈共荣.分部信息质量特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9):19-25.
[12] 庄颖.新准则下分部报告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21):139-141.
[13] 胡明霞,黄胜忠.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有用性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54家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4):65-68.
[14]韩鑫.上市公司分部报告有用性研究——来自深市26家上市公司的数据[J].中国集体经济,2009(3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