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输”
2012-04-29周福志王富聪
周福志 王富聪
近期,由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的战争史诗大片《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赢得了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奖项。但是这样一部题材严肃、画面震撼、气氛沉重、富有启发意义的电影,却票房黯淡。部分国产优秀电影叫好不叫座,类似现象并不少见,其背后的原因让人深思。
这是一部很硬的电影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描述了这场决定中日两国命运的海上大决战,同时也显现了许多曾遮蔽了的悲壮和感动。
应该说,冯小宁对于这部电影充满信心,他希望将其拍成中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海战片。虽然这是一部商业片,但冯小宁表示,追逐市场并不代表着放弃思想:“这部影片拍的是一场中国人被打败了的反侵略战争。我们希望大家通过影片了解这段历史以及它连带的各种事实,比如,钓鱼岛的归属和对方在其中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如果说‘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败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学术命题,那么,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够让更多中国人明白,未来我们中国如何能够永远不再败。”
然而,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电影自上映首日起,从画面到特技、从情节到史实,各方的争议就没有停息。在豆瓣电影评分中,它只得到了4.5分(满分10分)。
“这部片子不肯用人性的至善给悲剧打上柔光,不肯用感情的升华来消磨历史的棱角,它势必很硬,像个冷饭团子,吃下去胃要艰难地消化很久,就像片尾曲最后一句唱的,‘心里的疼要一百年。”网友林试弦的评论说出了不少观影者的心里话。
在国内外大片竞争激烈的暑期档,同样花60元的票价,要人们选择这样一场很硬的电影,似乎确实有些难。有网友解释称,“这是一部一群理想主义者,拍给另一群理想主义者看的电影。这些因素决定了它应该不会如同档期的其他大片一样红。但我还是想说它被拍得很美,这种美是一种难得的质朴大气之美。也许有些细节用力过度,但总的来说,从导到演,都诚意十足,走出观影厅的时候,你也许不像从其他观影厅出来的观众那么喜笑颜开,但也绝不会有种被骗钱的愤怒”。
艺术与票房能否两全
对于《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票房的遇冷,冯小宁坦言曾有心理准备,但现实真正来临,他还是有些难以相信。民进中央(冯小宁是民进中央常委)主动伸出援手,由宣传部下发通知,动员全国会员观影。这让冯小宁很受感动。然而,对于一位执著于艺术理想的电影人而言,他还有着更深的思考。
实际上,票房反映的是观众的上座总量,而上座总量却不仅仅关涉影片本身的价值,它还关涉观众的喜好,影院基于商业利益对院线和档期的设计及调整,影片前期的宣传以及同期进口片抢占市场等等。所以,是否能够以票房高低作为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在业内一直存在争议。
然而无论怎样,导演不可能忽视观众的评价和感受。但作为导演是应该培养观众高雅的情趣,还是应该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口味呢?在冯小宁看来,作为艺术家的导演,在迎合市场的时候要有底线。电影在越来越重视迎合观众口味的同时,也导致一些追逐低俗、荒诞不经,甚至挑战道德底线的电影挤占了很大部分院线,使那些有思想有文化的优秀电影面临进不了院线或只有很少档期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像《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这样对民族和国家都有责任感的片子在市场上卖不动。低俗影片不仅严重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而且不利于提高观众对电影艺术的欣赏水平,也不利于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
严肃文化的尴尬
从《红河谷》到《黄河绝恋》,从《北洋水师》到《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冯小宁直言,他从不是一个迎合潮流的导演。一个电影人理应保持獨立的风格,对作品负责,对观众负责,对社会负责。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无视市场的标尺。一部理想的电影,是既实现了先进文化的价值,又获得了主流观众群体的认可。而这,也是一些像冯小宁这样的电影人要深思的。
另一个事实是,无论是国产电影对观众一味地迎合,还是进口电影大幅挤占中国市场,在娱乐至上的风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主流价值、严肃文化的尴尬。这种尴尬不仅表现在市场的流失,更为深刻的是“文化危机”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性危机。无论中外,导演对观众的一味迎合只能越趋娱乐化、空洞化。
为此,有人热切呼吁政府要有选择地扶持国产电影,尤其是对那些弘扬主流文化、颇具艺术价值却面临市场困境的优秀电影,因为这些电影几乎受商业院线的“天然”拒绝。然而,如何衡量,如何选择,如何操作,同样是个两难的问题。
放眼未来,中国电影振兴不能指望政府搭建一座“羊圈”将自己保护起来。一部优秀的电影,必然要经历市场的洗礼。哪怕市场走向规范,观众走向理性,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自2012年8月18日《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