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2012-04-29费占华
费占华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所以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呢?
1.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1以学生熟知的出自所学课文的成语或名句导入。比如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醉翁亭记》;用“一鼓作气”导入《曹刿论战》;用“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受任于危难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导入《出师表》;用“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乐”导入《桃花源记》;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导入《陈涉世家》。
1.2以传说故事或寓言导入。例如可以用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或人物分析导入《出师表》;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入《唐雎不辱使命》;用“苏轼泛舟游赤壁”导入《核舟记》。
1.3让学生查阅资料,简介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或故事。比如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三国历史或对某一人物的评价导入《出师表》,既可以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又可以利用同学间的激励和影响,调动学习积极性。
2.通过解题推断文章大意,初识课文。
2.1用提问题的形式串联起作家作品和文章主要内容。比如《唐雎不辱使命》提问:(1)唐雎是哪国人?(安陵国)(2)“不辱”是什么意思?(不辱没、不辜负、顺利完成)(3)完成什么使命?(出使秦国)(4)为什么要出使秦国?(5)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唐雎和秦王)(6)结果怎样?经过六个小问题的设置,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而且对那些细节还不清楚的地方也比较有兴趣,想弄明白。大多数问题在注释中有,既能让学生认真看注释,又能顺便划下重要知识。
2.2解题带出文体和背景知识。例如《出师表》,对照注释,明确“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大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结合本文,学生可以知道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陈何情?言何事?留下一个兴趣点。分析“出师”,老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和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补充历史典故:刘备白帝城托孤,了解诸葛亮对刘家父子的感情和忠心,思考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要和刘禅说什么事,表什么情,目的是什么,自然而然引到对内容的感知上。
3.加强诵读训练,感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之美,提高语感质量。
听觉仅次于视觉,所以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诵读,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慢慢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自然就会理解文言文的美感。如欣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歌开篇及其简练的文字勾画出一个广阔的令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作品没有直接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的思恋,而是只写了他对恋人的求索、寻找。可是主人公对于恋人的痴迷、相思,主要通过他对恋人的寻求的行动、左右求索的过程,形象含蓄地展现出来。“伊人”高洁的形象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在迷离虚幻的景物衬托下,主人公久久凝望却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是学生不曾体验过的,要想真正领会很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蒹葭”和“伊人”的形象,理解诗歌“兴”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理解诗歌独特的艺术美感,从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重视翻译课文。
这是学习文言文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但“见二虫斗草间”若译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缺少成分,不通顺,读着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否则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5.重视多媒体和文言文教学的整合。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多媒体网络环境可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为文言文教学所用。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占他们获得的信息总量的94.0%,利用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听觉等,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被吸引并投入语文学习中。《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像导入,《三峡》《观潮》《观沧海》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而且可以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进行激励性评价。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更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等,使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挖掘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郭稳.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2]陈雪.初中文言文教学创新的体会.
[3]彭丽君.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