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2012-04-29武晓雯
武晓雯
摘要: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货币银行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在建构主义视角下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建构主义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地为适应新形势而改变。不同于传统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习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讨论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学生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因而,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二、货币银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货币银行学的学科内容包含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等内容,涉及金融学的大部分基础知识,称其为“金融小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这些知识既是金融学专业的入门知识,又是在后期学习的基石。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教授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的原因,它的重要性与教授的实际效果有着很大出入。
(一)教学内容的庞杂。
作为金融学的必修课程,货币银行学的学科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其内容纷繁复杂,概念和相关理论极多。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的限制,合理选取讲解知识点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实际授课中,尽管能从这门课程的主线将理论讲解完,但学生反映在学习中太多的名词和术语需要记忆,知识点过于零碎而抽象无趣,对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也忽视了学生学以致用的需求。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授中,通常一本教案“搞定”所有开课专业,讲解内容没有差异。这不仅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还忽视了其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需求差异,造成教学水平和实际效果参差不齐,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教授方法的枯燥。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如何将知识点传递学生中,这是设计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授课方式重视课堂中教师的讲解,但学生反映“听得累”。原因在于刚刚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缺乏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对整个金融体系运作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由教师一味地说教讲解、满堂灌,势必就会造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低下,对课程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课程考核的单一。
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一张试卷定优劣。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努力,结果往往是“期考重点一画,考前通宵一晚,考完全部忘完”。尽管考核逐步减少了对于卷面成绩对最终成绩的权重,加大了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但仅仅局限于考勤、平时作业这些内容。
三、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营造探索式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就需要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在重视理论内容的同时,要针对各个部分加入一些实践性的内容。如在讲授金融市场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相关视频或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证券交易所,请工作人员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探索式的学习情境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现实“案例”为中心,从以课堂学习为中心转变为以平时实践知识积累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章节的内容结合身边的现象设置由浅入深地学习任务,辅之以相应的平时成绩考核,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学习群组、教学邮箱等信息平台发布,将每次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平时成绩挂钩。教师要及时对提交的作业给予批改,对完成质量做出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如此周而复始,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过程的转化,对学生的考核也更宽泛。总之,探索式学习情境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二)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则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交流,通过展示不同观点形成交锋,从而对问题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在探索式学习情境中,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涉及的重点难点或者相应热点问题及现实案例设计为学习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在课下,小组内组员讨论、搜集和整理资料,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金融理论分析,查找相关资料解答,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获得感性经验,并由组长在全程填写课下讨论记录表,对组员的表现情况进行打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不断深化。在课上,各小组学生代表讲解,学生讨论,各小组把本组总结并制作的PPT或者其他形式的汇报材料呈现给其他同学,并予以讲解。老师鼓励学生运用金融学知识分析问题,并且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形成思想的交流,教师要及时点评,注意疏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伙伴与协作者。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培养关注时事的习惯和查找数据资料的能力。
(三)注意知识层次,鼓励发散思维。
货币银行学的内容几乎涵盖了金融学的所有方面,但是课时较少。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货币银行学在不同专业的基础性定位,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授不同的重点,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在给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除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外,还应使学生对更深层次的金融理论及理论研究前沿问题有深入了解。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利用模型分析问题。在授课内容上,诸如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等内容,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会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系统学习,就可以简单阐述。对非金融学专业的会计、审计等专业学生,应注意讲授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金融知识,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信用工具、融资方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等等,将金融原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不同专业的偏重区不同,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所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对货币银行学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培养发散思维,建构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在理论和模型的介绍和分析中深入浅出,重视逻辑分析和推导,在探究式的学习中使得学生掌握大量的、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著.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达.金融学(第二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美]费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八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注:石河子大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