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反思
2012-04-29杨亚力
杨亚力
小额贷款公司从2005年以来,在部分省市的县及县以下地区试点设立,到2008年银监会、人民银行正式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至此,小额贷款公司正式得到管理部门的认可,并正式试点推广,各级政府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热情高涨,发展十分迅猛。据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资料,到2011年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实收资本3318.66亿元,贷款余额3914.7亿元,从业人员47088人。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扩张,它的作用是否有效充分发挥,是否达到管理部门试点推广的初衷,值得认真总结、反思。我认为,有以下问题要引起重视: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方向,背离了支持“三农”的初衷
银监会、人民银行对试点、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目的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促进“三农”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从现在看,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市、县地区,业务更集中在城市,面向农村、服务“三农”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构和贷款少之又少,有相当的资金投向房地产等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行业和投机性的交易活动,这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初衷大相径庭。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
二、小额贷款公司实际已沦为高额套利的放款机构
小额贷款公司为什么短短几年在全国发展十分迅猛,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看重它的银行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即不超过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套利空间很大,这才是最吸引出资人或民间资本迅速聚集的地方。小额贷款公司在放款过程中,即使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利率上限,也会在合同上规避,另外单独收取现金。这几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等的限制,房地产业在银行融资受阻,大量转向小额贷款公司进行高利息融资,小额贷款公司实际已经演变为高利息的放款机构。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扩张,加剧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从现实情况看,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自然人或企业法人,有相当部分是私营企业或房地产业的业主,这些企业(包括关联企业)在银行融资后,又以自然人来设立小贷公司,实际上是由银行资金在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该说,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人,一方面在银行有相当的借款,另一方面又是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这种情况较普遍。此外,虽然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但在实际过程中,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人、经营者的关系人、关联公司的资金也会进入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套利,变相地吸收了一些存款。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改变了市场资金结构和流向,加剧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四、小额贷款公司缺乏有效的监管者,违规经营较为普遍
按管理部门的要求,省级政策的职能部门(如金融办)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又主要分布在市、县地区,许多市、县政府无专门的职能部门,即使有专门职能部门的市、县,也无力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有效监管。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在注册资本金缴纳、股东构成、税费缴纳等方面问题较多,违规经营现象较为普遍。
为有效防范小额贷款公司潜在的风险,保证其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要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要控制小额贷款公司扩张的节奏,对其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小额贷款公司这几年发展较快,它作为一种新的放款机构,对它的作用和风险要进系统评估,以决定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当前,不宜再过多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第二,适当调整利率上限规定,缩小小额贷款公司套利空间。
小额贷款公司是经过省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正式审批注册登记的企业,执行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司法规定,有不合理性。建议将其贷款利率上限规定调整为3倍以内,缩小小额贷款公司的套利空间,降低地方和私营业主的热情。
第三,要尽快制定《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管理的指导意见》。银监会、人民银行2008年制定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对全国试点、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事隔三年,全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发展到4282家,经济金融形势、市场环境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应尽快系统,全面的制定《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管理的指导意见》,规范其健康发展。
第四,要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管。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处于基本不受监管的情况,因为政策的制定者是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管理者和审批者是省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如金融办),经营者又是市、县的小额贷款公司。管理者和审批者(包括市、县政府)看重的是机构数量和融资规模,看重的是不断壮大这个平台,对于业务经营的合规性,资金运用的方向等,基本不关注。因此,迫切需要市、县政府的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切实履行起监管职责,并加强对经营者的引导宣传,使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