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2012-04-29姜昊苏
姜昊苏
摘要: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我国的文化科技创新基础还很薄弱,能力有待加强。本文从分析导致我国当前创新文化缺失的问题入手,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对我国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积极意义。
关键词: 文化科技创新创新文化缺失解决措施
2011年10月18日,中国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见,如何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科技创新基础还很薄弱,能力有待加强。本文从分析导致我国当前创新文化缺失的问题入手,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对我国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积极意义。
一、正视创新文化缺失的问题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改革创新的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创新文化,前提是认清创新文化上的差距,以便从中找到今后工作的方向。以下问题尽管发生在局部,但其对文化科技创新的制约需要高度重视。
1.缺乏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念。由于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速度偏好,功利化的文化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创新的地位作用和自身规律认识不足。在经济活动中,“速胜论”倾向较为严重,做出投入即要求立竿见影的高额回报,缺乏做出原始性科学创新、做世界一流技术创新与集成的信心和勇气;在管理层面上,行政化管理较为突出,忽视科学共同体的自我组织、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机制建设;在文化工作者队伍中,因追求创新而挑战传统还没有成为内在的职业理念,质疑与批判还没有成为深层的心理品格。
2.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犹存。“官本位”意识使行政构架替代了知识生产的内在结构,权力、荣誉、利益三位一体,强化了文化工作者中的行政利益追求。“家族”和“行会”观念使人际关系中的亲疏原则压倒了学术标准,把师生、团队、学派等变为垄断科技资源分配的利益集团,同行评议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论资排辈的习俗,把以同行承认为基础的科学权威,与行政权威、社会权威混同起来,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3.文化科技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有关技术标准的制定还不完善,以数量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助长了一些人的投机行为和浮躁心态。单一的、行政主导的奖励制度使奖励成为个人、部门、地区间攀比和追逐的对象,偏离了学术奖励本来的激励机制。文艺作品的预售制发行使得文化工作者们不敢进行大胆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使科技资源配置出现平均主义、分散重复、忽视绩效等现象,至今尚未根除。
4.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创新的思维品格。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重教师的知识灌输作用,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探索;在思维品格培养上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5.文化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在出版、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中,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投资者过分追求经济回报,畏惧票房、销量失败,在向商业性过度靠拢的同时逐渐偏离了艺术性。另外,过度的商业化也导致文艺作品的形式高于内容,包装重于产品,作为文艺作品的最初缔造者,编剧们的原创动力被严重削弱。
二、全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要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展创新文化,从上述问题入手,就是在全社会强化教育基础、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培育文化科技产业,形成宽松、自由、和谐、对创新友好的环境。
1.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基础是加强改进教育。雄厚的教育基础是孕育创新精神的土壤,文化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得以形成并长期持续下去,是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才能彻底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深刻地指出,目前我国教育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缺乏。必须牢固树立起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革新陈腐的观念。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2.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核心是体系建设。建设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有关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专业化研发机构,推动文化科技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建设;加强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强对文化科技企业的孵化,培育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各地区优势。优化当前分配方式格局,提高文化作品原创者的待遇;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相关标准,对创新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3.推进文化科技创新,重点是营造开放合作的氛围。全球化进程的脚步逐渐加快,文化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也日益明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歌剧《白毛女》之所以成功,就是在我国故事的基础上采用了西洋的表现形式,而美国好莱坞也利用中国元素拍摄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优秀影片。要正视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注意本土改造并消化吸收,向研发合作和渠道合作延伸,同时承接好国际和国内文化产业的转移。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培育起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通过政策的倾斜,包括投资核准、土地使用、信用贷款、税收优惠、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对文化科技企业给予支持,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积极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和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创新商业模式,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2010文化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2010传媒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郑庆伟.论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文化学刊,2010.7,(4).
[4]于平.科技进步引领下的文化创新.文艺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