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2012-04-29单正成
单正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体现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过分强调掌握和记忆已有的知识,很少引导学生发掘和运用知识,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传统课堂教学应注入“探究性学习”这一时代活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由于过去已经形成的被动接受习惯,往往导致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摒弃“我在给学生上课”的观念,形成“我与学生一起上课”的氛围。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与真理的强烈欲望。
如讲双曲线定义前,我先让学生用图钉、拉链、铅笔等用具,按照教师的要求画图,并思考、回答如下问题:
(1)所画图形是什么样的点的集合?能类比椭圆给双曲线下定吗?
(2)图钉距离的远近变化时,对双曲线开口的开阔程度带来什么影响?
(3)在什么情况下画不出双曲线?
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①大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时,点的轨迹是什么?②等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通过边实践边思考,学生就能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以及两个结论: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或大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连接这两个定点的直线上两点以外的射线(或不存在)。这样通过创设实验型问题情境,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学生通过实验,眼、手、脑并用的方式,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也学会了探究性思维的方法。
以上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容易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还学生“探究空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过程的表演者,对学生开展灌输式教育。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不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讲解二分法时,设置以下问题:观察二次函数f(x)=x-2x-3的图像,发现在区间[-2,0]上有零点,
(1)计算f(-2)与f(0)的乘积,你能发现这个乘积有什么特点?
(2)f(x)在区间[2,4]上是否也具有这种特点呢?
以一个学生所熟悉的二次函数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二次函数的两个零点-1、3所对应的区间[-2,-0]、[2,4],通过计算函数在区间两端点处乘积的值,发现了乘积均为负数的规律(由图像也可得出)。这个规律促使学生猜想:是否所有的零点所在的区间[a,b]都有类似的结论?学生画出自己所熟悉的各类函数图像,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得出了方程的根存在的条件。虽然没有严格证明(教材没做要求),但学生通过分析、探究、处理相应的信息,自己去体验、感受,发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到了探究的喜悦。
三、建立生活模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激情。
如学习解三角形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走出课室,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带上简单的测量工具,在校园内自己寻找一个测量目标(有障碍物或不便于直接测量的两点间距离),利用所学的解斜三角形的知识,自己设计测量方案,转化为数学模型计算。然后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体会。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用”和“用数学”的方法。实践证明,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深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创造潜能实在不能低估。
四、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学习评价,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情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固定、唯一、精确的所谓标准答案来评价所有学生的行为,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标的学习评价。学生在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以满腔热情认真对待,而不能应付了事,更不能随便打断他们的发言。对于学生的见解,正确的要充分肯定,错误的也不要直接否定,要在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的同时,引导他们再去想一想。对于性格内向,不喜欢发言的同学,要对他们多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探求的奇异现象无法估计,我们所能做到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请不要伤害他们”。由于学生难免会有认识上的偏差,针对学生言行的不当或错误,我们不必大惊小怪,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地活着,给学生暴露错误的机会,让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促进发展。
五、重视知识过程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就数学而言,知识的发生过程,实质上也就是思想方法的产生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结果告诉他们,还要让他们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特别是对于数学概念及基本定理的教学,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原型,让他们从中去感悟,抽取出它的本质特征,从而概括出相应的概念、定理,以弥补教材,重论证,轻过程的不足。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得出结论,当然要比死记硬背效果更好。
总之,让探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悟出探究性学习的真谛,从而自然而然地以小主人的身份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杨泰良.例说发现式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1996.
[2]戴黎军.关于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探析.数学教育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