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水平
2012-04-29陈红敏
陈红敏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较之以前,课堂明显活起来了,因为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在“以学论教”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和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思得,思失,思过,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一、从新教材的编排风格和编排内容进行反思
新教材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在增加新知识的同时,展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部分,如同把一台机器拆散,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究,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填鸭式”接受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
同时,新教材另一个独特面就是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编排一些符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教材内容. 例如七年级的学生还很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片,所以教材编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游戏中的数学,学学玩玩、玩玩学学的24点计算,火柴棒、排方桌等生活中的数学,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学生时时刻刻都在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都能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状况.
如一次我在上“单项式、多项式”这一课时的过程中发现,在课堂上一直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几名同学精神状态大不如以前,课堂纪律也有些松散,下课后经过和个别同学交流、反复思考这节的教学内容,才知道原来由于课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握不够精细,使得学生在个别知识点理解上有较大难度,另外本节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偏多,而且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造成这种现象.
从生活中找情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代数式”这节课时,我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 + 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在举例时, 我强调:“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 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 ,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名男生举手发言:“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 ”受到启发和激励,每名学生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实例,大家通过这节课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正如我们所说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从生活出发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幸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不仅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关系,还要寻找相关教学资源,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如在教“日历中的方程”时,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日历表,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小丽在假期中外出旅游一周,这一周各天日期之和是84,问小丽几号回家. 问题一出,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这时课堂热闹非凡,讨论的场面不言而喻,然后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日历,找日历中的规律,竖列中的数字关系,横列中的数字关系,紧接着玩日历中的数学游戏,自然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中玩,玩中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做”数学的理念.
三、敢于解剖自我,努力完善教学理念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敢于解剖自我,深刻审视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紧抓日常每一项教学细节,积极主动地捕捉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机会.
通过反思和解剖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分析原因,及时寻求对策,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提升教育教学理念,用理论武装自己;拓宽与充实学科知识;注重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外交流,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四、借助外力,反思和提升自我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经常邀请同事听评我的教学活动,借助“外力”寻找自身的不足和改进方法. 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同事的教学活动,从中汲取新鲜知识和闪光点,并将之吸收和融合到我的教学活动中去. 通过和同事之间教学活动的相互交流,不仅使我的教学理念得以快速提升,同时也促进我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习教育教学文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知识、新观点,同时可以把别人好的经验和案例吸收和融合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促进自我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有收获,也有一些困惑与阻力. 比如: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讨论、发言,学到了很多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但对于个别调皮学生而言,讨论简直是一种放松,可能什么都没有学到. 如何对待这“少部分”呢?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呢”?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但作为一名教师,经常换个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我想一定能做得越来越好,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我坚信,“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